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1-07 09:07
【摘要】: 隱逸是一種針對仕宦而產(chǎn)生的概念與行為,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對士人階層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都有著極為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是一項既古老又年輕的領域。說它古老,是因為在上古時代就產(chǎn)生了中國最早的隱士和隱逸詩,自此隱風就一直吹拂在中國大地,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詩歌一直與其相依相伴。說它年輕,是因為直到目前,對隱逸風尚及其對詩歌的影響作系統(tǒng)專題研究的專著鳳毛麟角。前輩如魯迅先生、胡適先生、聞一多先生、胡雪林先生、蔣星煜先生等人對這一問題雖有所論列,但在他們的專書或論文中還沒有全面論及隱逸風尚與一代文學發(fā)展之關系。王瑤先生的《論希企隱逸之風》所論極為精到,但其研究視角卻又定位于魏晉。筆者之所以對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作專題研究則是基于以下考慮: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其承前啟后的地位不言而喻。唐代熾盛的隱逸之風也呈現(xiàn)出這一特征,即由前代的忤世之隱、放達之隱轉向宋代的仕隱兼通;由追求外在形跡的山林之隱變?yōu)橹卦谛碾[的吏隱。而在隱逸風尚影響下的唐詩更是澤被后世?傊藗儗@一領域研究得不多,且沒有應有的研究深度,這是本論文選題的立足點所在。 本論文緒論部分首先闡明研究的范圍對象,對隱逸概念作了界定,從廣義來說,它是一種文化積淀;從狹義來說,則是一種針對仕宦而起的概念與行為。本文所用者乃在狹義范疇。它包括隱士主體層面、行為層面、精神層面。其次,評估了此一課題的研究現(xiàn)狀,提出唐代隱逸風尚與唐詩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構想,強調隱逸對唐代士人和唐詩的重要意義,指出運用文化學方法從隱逸的獨特視角觀照唐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章闡述了唐代隱逸風尚盛行的社會文化背景。首先考察了唐代統(tǒng)治者征聘禮敬隱士及其深層動機,指出帝王對隱士的優(yōu)渥是刺激唐代隱逸發(fā)展的強大動力。其次從唐人的習業(yè)山林風尚、制舉中專舉隱士科目、科舉進身之難與士人的歸山三個方面探討了科舉對唐代隱逸興盛所起的作用。再次,,廣泛傳播的道教思想與日益崛起的佛教為隱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最后探討了唐人踐履隱逸、滿足其優(yōu)游進退的青山白云之念的經(jīng)濟基礎和物質條件,指出私家園林的普及與盛行是唐代隱逸少凄涼之音而多閑遠之趣的經(jīng)濟動因。 第二章闡述唐代隱逸的流變軌跡,分階段、分層次地展示唐代不同歷史階段隱逸呈現(xiàn)出的不同風貌,揭橥不同風貌下的文化蘊含及其歷史動因。初唐隱逸是承繼期,鮮明地表現(xiàn)出承上啟下的特點。盛唐隱逸是高潮期,開始為隱逸注入了入世的 功利因素,以隱待仕的隱逸成為士人眾多人生選擇中的一徑。中唐隱逸是轉型期, 以白居易為代表的中隱基本上淡化或抹去了士人宗教性擔當精神的那種莊嚴的經(jīng)世 色彩,而有意代之以輕松快暢的情趣,表現(xiàn)出中唐士人從社會政治和功名事業(yè)的外 部世界轉向個人的狹小精神生活圈子的傾向。晚唐隱逸是衰落期,動蕩的時局、科 舉的失意、官場的沉淪下僚,是晚唐文人隱居避禍全身的主要因素。晚唐文人隱逸 的心態(tài)呈現(xiàn)內傾性的趨向,他們仕進既不能,退隱又不甘,救時又無方,所以晚唐 隱逸是苦悶哀傷的。 第三章首先勾勒了唐代隱逸風尚盛行的情況。其一,隱逸遍布社會各個階層。 上至皇親國戚,下至一般寒族文人無不受其影響,即使官僚文人也附庸風雅,在為 宦生涯中表現(xiàn)出隱逸風神,當然也不可避兔地出現(xiàn)了沽名釣譽的假隱。其二,唐代 社會以隱為名、為字、為別號蔚為風尚。其次,考察了唐人對隱逸的態(tài)度,可分為 希企隱逸的心理、批判的觀點和折衷的看法三種。當然這些態(tài)度并非判然分明,而 是隨著個人生活思想的轉變呈現(xiàn)出相互交織的復雜現(xiàn)象。 第四章著重探討了唐人對古代隱逸的詩性建構問題。對前代隱逸的受容構成唐 人隱逸的重要內容,這緣于唐人的一種代償性的隱逸情結。古代隱逸在唐代的普遍 呼應與共鳴,與封建制度高度成熟下士人的精神重負有關。唐代對古隱的接受條件 主要有兩個途徑,首先,典籍的閱讀使唐人想見古人之高風亮節(jié),并進而產(chǎn)生取法 之志。其次,登臨古跡、尋訪故里也是他們受容古代高隱的途徑之一。唐人依其心 性趣味、人生經(jīng)歷等不同,對古代隱逸的接受大致可分為:待時而起型、功成身退 型、志存貞節(jié)型、恬淡自然型四種類型。 第五章集中論述了唐代文人與隱士的交游及詩歌中的尋隱主題。首先以幾個著 名詩人為代表考察了唐代文人與隱士的交游概況。其次揭集了唐人與隱士交游的動 機緣于對其學識修養(yǎng)的敬服、對其道德人格的敬慕、對隱士生活情趣的企羨。文人 與隱士的交游也折射出唐代詩人獨特的文化心態(tài),而且也為他們詩歌創(chuàng)作抹上了一 層隱逸的色彩,詩歌中出現(xiàn)了尋訪隱士的主題。 第六章集中論述了隱逸與唐詩的關系。首先考察了隱逸在唐代山水田園合流進 程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展示了唐代詩作中流露出的隱逸旋律。唐代隱逸以其獨特的 文化底蘊給唐詩注入了自具一格的藝術風韻,主要表現(xiàn)為“清”的藝術追求與審美 趣味以及以閑適為內涵的俗。 第七章從語詞意象的角度,選取桃源、漁釣、云三個意象,詳盡論析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I206.2;K242;I207.22
本文編號:2315868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I206.2;K242;I207.22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學成;;簡論白居易矛盾心態(tài)的表現(xiàn)[J];名作欣賞;2006年1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毛妍君;白居易閑適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學成;白居易矛盾心態(tài)簡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2 宋玉立;唐代飲食器造型設計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3 安瑛;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延邊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158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315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