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春秋時期的諸侯饗宴禮及歷史功能
本文選題:春秋時期 + 諸侯。 參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摘要】:春秋時期諸侯國的饗宴禮包括饗禮和宴禮!秲x禮》中有諸侯宴本國卿大夫之禮。但是,禮經(jīng)中對諸侯饗禮的記載僅有只言片語。勾稽整理傳世文獻可知,諸侯之饗禮包括設(shè)賓客、設(shè)賓介、設(shè)折俎、賦詩、賞賜、宴禮、娛樂等主要內(nèi)容。春秋時諸侯舉行饗宴禮有多種原因,饗宴禮譖越禮制,舉行次數(shù)遠多于王室,昭、襄時期饗宴禮的頻繁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饗宴禮是諸侯、政客行賄受賄或強國拉攏小國的政治手段,同時也是解決諸侯國之間爭端的重要手段。
[Abstract]:The feasts of the princ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ncluded dinner and banquet. But in the Book of Rites, there are only a few words in the book of courtesies. According to the collected documents, the banquet of princes includes guests, compartments, poems, rewards, banquets,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vassals held feast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and the feasts were hel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royal fami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period were the frequent feasts held in the period of Zhao and Xiang. Feasts are a political means for politicians to take bribes or for powerful countries to win over small countries, as well as for resolving disputes between vassal states.
【作者單位】: 寶雞文理學院歷史系;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10BZS009)
【分類號】:K22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常力;;“美女破國”理念的產(chǎn)生與確立[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2 范耀登;論中國行政管理思想史學的研究對象[J];政治學研究;2001年04期
3 葛荃;;論傳統(tǒng)中國“道”的宰制——兼及“循道”政治思維定式[J];政治學研究;2011年01期
4 吳懷仁;《詩經(jīng)·周頌》中的"文德"考釋[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5 楊文霞;建立和諧社會是我國傳統(tǒng)德治與法治的共同目標[J];前沿;2005年09期
6 黃樹標,楊建生;中國古代監(jiān)察制度及其歷史借鑒[J];前沿;2005年10期
7 雷永強;;“廣博易良,樂教也”——儒家“樂教”題解[J];前沿;2011年16期
8 洪淼;;孔子“圣人觀”與荀子“圣人觀”比較研究[J];青春歲月;2012年06期
9 王玨,王繼訓;吳師入郢之戰(zhàn)初期戰(zhàn)局新探[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韓玉德;;齊太公世家姓氏流變考略[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勇;;天時、地利、人和——試析趙氏立國智氏敗亡的經(jīng)驗教訓[A];趙國歷史文化論叢[C];1987年
3 楊孝鴻;;斗雞及其內(nèi)在的文化意義與社會時尚——以南陽英莊漢畫像石《斗雞圖》為中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韓鳳冉;;《水經(jīng)注校證》淮水篇糾誤[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廖名春;;《左傳》、《國語》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6 姚曼波;;孔子《春秋》及其“《春秋》大義”辯正——兼談儒學的正本清源[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7 招祥麒;;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8 于淑娟;;《左傳》賦詩與《韓詩外傳》解詩說[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9 周秉高;;鄭莊公的敘寫與《左傳》文學價值[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10 張靜;;中華吟誦的前生今世——兼論吟誦在語文教育普及的必要性[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shù)文庫》(上)[C];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俊方;;漢代諸侯朝請考述[J];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2 張秋哲;;騙人的“烽火戲諸侯”[J];大科技(百科新說);2011年02期
3 李偉山;;從天子、霸主、諸侯的關(guān)系論共主政治秩序在東周的演變[J];陰山學刊;2008年05期
4 王勇;;《漢書·枚乘傳》中“二十四郡、十七諸侯”考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5 葛志毅;殷周諸侯體制比較[J];學習與探索;2000年06期
6 董平均;西漢諸侯“惟得衣食租稅”考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姬傳東;;改姓趣聞[J];尋根;2008年06期
8 李炳海;;圣王后裔所建諸侯國名號考辨——周代異姓諸侯國名號的由來及寓意[J];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04期
9 王勇;;《漢書·枚乘傳》“二十四郡、十七諸侯”考辨[J];秦漢研究;2013年00期
10 孔令廣;;試論西漢初士人流向諸侯之原因[J];傳承;2008年1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逄振鎬;;山東境內(nèi)的夏諸侯國與姓氏[A];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2 ;長城的修筑[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8年第3期(中國長城博物館改陳專刊)[C];2008年
3 王克彬;;孔子為什么高度贊揚管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亞平;古代行政管理體制建設(shè)的探索[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9年
2 浦善新;春秋戰(zhàn)國的行政區(qū)劃[N];中國社會報;2007年
3 樊樹志;說濫了的“封建”[N];經(jīng)濟觀察報;2006年
4 時事評論專欄作者 歷史觀察者 五岳散人;東周的末日[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5 浦善新;西周的行政區(qū)劃(上)[N];中國社會報;2007年
6 易中天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資產(chǎn)重組”之痛[N];經(jīng)濟觀察報;2009年
7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楊益茂;讀史要注意辨析“封建”一詞[N];北京日報;2007年
8 宋亞平;古代縣的規(guī)模有多大[N];中國縣域經(jīng)濟報;2009年
9 劉鳳芹 王詢;中國古代宗族聚居的歷史變遷[N];西部時報;2006年
10 ;中國原生文明的創(chuàng)新特質(zhì)[N];文匯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景紅艷;西周賞賜制度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葉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閆麗環(huán);春秋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關(guān)系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2 張麗麗;先秦時期帝王、諸侯謚號詞匯—語義系統(tǒng)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李偉山;從東周會盟爭霸論共主政治的發(fā)展與演變[D];四川大學;2002年
4 侯川;山東出土東周諸侯國樂器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5 趙明路;周代峎賻制度[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626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6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