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靈魂_《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漢代靈魂觀念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杭州師范大學》 2012年
漢代靈魂觀念研究
黃藝彬
【摘要】:人總在追問自身存在的意義,正是對意義世界的追尋使得人區(qū)別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存在。要解決這個問題,人首先要認清自身存在的原因。通過對早期中國及古希伯來、古希臘、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一些原始文明的考察,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早期的人類普遍以靈魂來解釋自身生命存在的原因。亦即是說,靈魂觀念乃是人對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種理解,是對人生意義的一種追問。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將形成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tǒng)。漢代,是受到佛教等異質文化影響之前中華民族整體性格及文化傳統(tǒng)大體形成的歷史時期,對這樣一個時代的靈魂觀念進行考察無疑是富有意義的。 本文主體分為上下兩篇,以靈魂觀念為中心,從靈魂之“體”到靈魂之“用”,由存在到超越,全面考察漢代人對自身本然生命及應然生命的認識。 上篇三個章節(jié)分別針對“人類生命現(xiàn)象的原因”、“精神和肉體的關系”以及“人死后是怎樣的存在”三個問題,考察漢代人對于自身生與死之現(xiàn)象,亦即是人之本然生命的認識。在漢代人看來,人的生命現(xiàn)象是因為靈魂的作用。靈魂由“魂”和“魄”構成,它們分別來自天和地,是人的精神現(xiàn)象和肉體活力的原因。靈魂與肉體的結合形成了人的生命,兩者的分離則意味著人的死亡。天地之神圣性使人的靈魂分有了神性,帶著神性的靈魂于是趨向于永恒。然而,人生存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有朽的,人只是一個有生有死的有限者。有朽之物不能帶給人意義感,只有永恒的,才是有意義的。靈魂中的神性于是驅使著人們去超越這個有限的存在,達于神之存在的永恒之境。 在漢代人看來,神圣的仙是人類最理想的存在形式。本文下篇圍繞著仙與凡之間的典型區(qū)別,展開對漢代人如何認識人之應然生命,也就是如何超越現(xiàn)世存在的考察。仙凡之間最顯著的不同表現(xiàn)為永恒與有朽、自由與有限以及至善與有善有惡。本篇的三個章節(jié)分別針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仙人的肉體與精神同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了神所擁有的全能、自由和永恒。但是,生命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這些。更多的生命不是生命的終極意義,生命的意義在于比生命更多。這更多的部分則以靈魂之“用”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靈魂之所以有其“用”,正如其名,乃是因為它是具有靈性的存在。正是這份靈性使人得以接近神圣之存在。神不僅是全能、自由和不朽的,他同時還是至善的。完美的德性于是成為仙人的特征之一。 漢代人的靈魂觀念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自身生命存在的認識。在他們看來,人是自然存在、精神存在和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體,而不是其中任何一種單獨的存在。三者缺一,人便非人。人同時還是一個開放性的、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一生,是一個超越自身有限性的過程;是一個追求永恒意義的過程;是一個在自然存在的基礎上超越自然存在的過程。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34;B92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靜怡;張輝輝;;善何以必要——論《太平經》中以善為指向的道德觀[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武利華;;“博局人物升仙畫像鏡”折射出東漢人的宇宙觀[J];東方收藏;2011年05期
3 胡智勇;楚及西漢旌幡帛畫辨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胡飛;;關于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內容的疑點分析[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孫作云;;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J];考古;1973年01期
6 劉樂賢;;“生死異路,各有城郭”——讀駱駝城出土的一件冥婚文書[J];歷史研究;2011年06期
7 謝曉燕;魏紅友;;漢代喪葬文化意識淺識[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8 劉祖國;;《太平經》與漢代社會文化[J];蘭州學刊;2010年06期
9 徐興無;;漢代人性論中的“魂”、“魄”觀念[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胡飛;;關于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內容的疑點分析[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羅二虎;西南漢代畫像與畫像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4 呂志峰;東漢石刻磚瓦等民俗性文字資料詞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勤;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6 張文安;周秦兩漢神仙信仰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7 范志軍;漢代喪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8 杜鵑;漢代樂舞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朱玉周;漢代讖緯天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王光華;簡帛禁忌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燕;漢代藝術中的仙山圖像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2 孫超;漢碑與兩漢鬼神思想[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宋燕鵬;兩漢南北朝時期淫祠[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4 武鋒;秦漢魏晉神仙觀念的歷史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田鎮(zhèn);馬王堆T型非衣帛畫圖像文化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7年
6 胡迪;漢代禁忌探討[D];吉林大學;2008年
7 劉思綺;西漢神仙觀念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吳萍;漢代畫像石羽人圖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張焰紅;漢代喪葬禮俗探析[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韋瑋;從秦漢出土資料看死后的所謂地下世界[D];復旦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延年;馬玉坤;;是捍衛(wèi)人性尊嚴,并非趣味低級——《聊齋志異·犬奸》新解[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3 尹祚鵬;;淺議《聊齋志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J];蒲松齡研究;2007年01期
4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5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6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7 吳樹勤;楊學坤;;以公心辨:辯論理念的回歸與超越[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8 周云水;;獨龍族禁忌的文化人類學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2期
9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10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余輝勝;;從司法職權運行機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白云;;和諧社會下我國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6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彭彥錄;;論君特·格拉斯小說中的反烏托邦情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宋國慶;;論北朝民歌創(chuàng)作的繼承性——與漢代北方民歌之比較[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劉仁貴;;再論倫理與道德的關系[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周濤;;德性的荒野及其拯救[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7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10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科;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杜國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yè)投資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夢潔;基于養(yǎng)生理念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高鑫;董仲舒天人感應論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2 王柏中;漢代皇帝宗廟祭祀樂舞制度考述[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3 麻國慶;全球化:文化的生產與文化認同——族群、地方社會與跨國文化圈[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4 張宏;漢代《郊祀歌十九章》的游仙長生主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5 饒宗頤;(傳老子師)容成遺說鉤沉——先老學初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6 楊立華;論道教早期上清經的“出世”及其與《太平經》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7 黃金鵬;緯書與漢魏六朝文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8 小南一郎 ,朱丹陽 ,尹成奎;壺形的宇宙[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02期
9 馬彪;東漢士風中的“祿利”、“名節(jié)”之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10 蕭放;秦至漢魏民眾歲時觀念初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賀西林;;從長沙楚墓帛畫到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與帛畫——早期中國墓葬繪畫的圖像理路[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2 游振群;;馬王堆漢墓帛畫章法的研究——一號墓帛畫的分析[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3 施杰;;感應:讖緯語境中的神話結構與漢墓藝術[A];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下)[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屹;敬天與崇道——中古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之一[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羅二虎;西南漢代畫像與畫像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汪小洋;漢畫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4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曾維加;道教的社會傳播研究——以公元六世紀前巴蜀及中國北方為中心[D];四川大學;2004年
6 呂志峰;東漢石刻磚瓦等民俗性文字資料詞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fā)展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勤;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9 張文安;周秦兩漢神仙信仰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10 仝濤;長江下游地區(qū)漢晉五聯(lián)罐和魂瓶的考古學綜合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海娜;秦漢神仙方士文化的神學化與儒學化[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宋燕鵬;兩漢南北朝時期淫祠[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徐麗娟;試論南陽漢代畫像石中的人物藝術形象[D];中國美術學院;2003年
4 武鋒;秦漢魏晉神仙觀念的歷史考察[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鳳娟;漢畫像石與齊魯風俗[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董睿;河南兩漢畫像磚藝術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7 侯曉宇;徐州漢畫像石裝飾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8 鄧星亮;唐代冥婚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9 平鋒;族群記憶、文化認同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常艷;漢代畫像石中鋪首銜環(huán)圖像的形成與演變[D];汕頭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理鴻;;論王船山的生死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J];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莫莉;;語文生活與生命存在的哲學闡釋[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年09期
3 周霽葭;;自然在中國文學中的流轉[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0期
4 周輔成;唐君毅的新理想主義哲學(下)——論《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5 韓春旭;;新人類——挽起尼采的手[J];青年文學;1997年04期
6 童國萍;道不盡的長恨[J];貴州文史天地;2000年04期
7 徐安輝;;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存在的審視——《哺乳期的女人》、《雨天的棉花糖》思想意蘊探析[J];固原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8 潘海琴;;選擇活著[J];躬耕;2007年06期
9 ;郭長征散文(四題)[J];時代文學(雙月版);2007年04期
10 陸永基;;卷前語[J];太湖;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基林;王茜;;“游走”與“關系”:生命存在的空間形式——韓東詩歌解讀新視角[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申望;;遙寄仁弟[A];仁厚篤實的一生——王仁先生紀念文集[C];2002年
3 崔勇;;中國民居研究的文化哲學思考論綱[A];2002年海峽兩岸傳統(tǒng)民居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貢華南;;論象——儒家哲學中象范疇的生成與特征[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殷國明;;欲望都市:女性誘惑與流行文化[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高杰;;從《女神》看“五四”時期郭沫若的生死變通意識[A];“我的郭沫若觀”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7 方千華;;生命視野下的競技者個體關注[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8 韓民青;;人:動物+文化[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首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9 李魯平;;散文也可以是一種優(yōu)雅的批評——評阿毛的散文[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阿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黃艷霞;;珍愛生命,永不言棄[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研討班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雪鴻;[N];檢察日報;2000年
2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委員 柳斌;[N];中國教育報;2011年
3 洪治綱 評論家;[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4 操秀英;[N];科技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莊道秋 實習生 孫偉 通訊員 張婷;[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6 張孟軍;[N];科技日報;2004年
7 徐珊(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8 張忠霞 陳勇;[N];中國民族報;2004年
9 記者張孟軍;[N];科技日報;2003年
10 馬雁;[N];東方早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冬梅;幸福能力及其培育[D];湖南大學;2012年
2 陳靜;藝術與人的生命存在——蘇珊·朗格的文化哲學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3 郭榮君;先秦儒道生死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4 姜國峰;人之生命的實踐生成論覺解[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政濤;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傅長吉;管理的人性本質[D];吉林大學;2006年
7 朱彥明;尼采的視角主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劉慧;毛澤東的人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曾東;教育與人的現(xiàn)實生命[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藝彬;漢代靈魂觀念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
2 黃慶山;生命存在的“殘破”與“美化”——對孫梨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探索[D];河南大學;2001年
3 謝曉家;試論馮至對生命存在的本質與意義的探尋[D];中南大學;2013年
4 賀莼;論先秦兩漢生死觀及其對詩歌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0年
5 杜曉靜;通過《平家物語》解讀中世初期日本人的生死觀[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敬;儒道釋生死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7 張偉華;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生死觀的文本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
8 孫楠;中日兩國生死觀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3年
9 季愛君;回歸生命存在本身[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蕾;論嵇康的生死觀[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漢代靈魂觀念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885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8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