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契丹族為主體的遼代體育文化特色研究
本文選題:契丹族 + 遼代體育。 參考:《蘭臺世界》2014年03期
【摘要】:以契丹族為主體的遼代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遼代體育對各種體育資源進行了合理的整合。遼代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和國家行政管理與皇帝的日常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遼代的體育文化具有全民性等特色。
[Abstract]:The sports culture of Liao Dynasty, with Qidan nationality as the main body,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orts of Liao Dynasty have carried on the reasonabl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sports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Liao Dynas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aily life of emperors. The sports culture of Liao Dynas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so on.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分類號】:K246.1;G812.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剛;;宋遼時期足球與馬球運動之比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8期
2 李東斌;趙蕾;;遼金時期體育運動衍變的文化解析[J];蘭臺世界;2013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剛;失落的馬球[J];體育文化導刊;2005年06期
2 陳洪生;;中國古代娛樂體育的衰微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新余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付紅領;;遼代民間“奧運會”寫真——彩繪木雕馬球運動屏風[J];藝術市場;2008年01期
4 苗志剛;遼金體育簡論[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刊編輯部;體育文化論(代發(fā)刊詞)邋[J];體育文化導刊;2001年05期
2 余明,王曉玲;試述體育文化[J];遼寧體育科技;2001年03期
3 周愛光,宋亨國;對體育文化內涵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4年04期
4 項紅軍,劉英林,劉蘆萍;論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的發(fā)展歷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5 朱慶,王占坤;閩南地區(qū)體育文化特征的社會學分析[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王伯超;;嬗變中的成長——淺論當下語境中體育文化的價值蘊含[J];作家;2009年08期
7 陶維旭;;淺析體育文化的內涵及形成因素[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8 陳成軍,王永紅;漢代體育文化的傳播[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4年02期
9 趙紅臣;;體育文化與體育文學[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安儒亮;關于學校體育對體育文化揚棄的哲學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楠;;NBA文化傳播模式對發(fā)展我國體育文化傳播產業(yè)的啟示[A];第三屆全國體育產業(yè)學術會議文集[C];2008年
2 張建會;劉振江;;建設和諧文化背景下的休閑體育文化發(fā)展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3 李龍洙;秋鳴;;論因特網傳播媒體對構筑“人文奧運”體育文化的影響[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崔樂泉;;全球化與當代中國體育博物館的發(fā)展[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賴儷心;;借助體育文化 提升品牌價[A];中國煙草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曾玉華;許萬林;;我國東夷氏族集團體育文化的流變及影響[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7 許玲;;從戰(zhàn)略管理角度看高校體育文化與體育教學改革[A];2007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論文選[C];2007年
8 李杰凱;張連江;;全面小康社會與綠色體育文化建設的廣義進化論闡釋——兼論競技體育文化建設中的價值觀問題[A];第七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4年
9 蔣心萍;胡英清;黃河;;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與旅游資源綜合發(fā)展研究[A];第三屆全國體育產業(yè)學術會議文集[C];2008年
10 郭修金;虞重干;;文化視野中村落體育的嬗變與發(fā)展[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春耕;體育文化品位亟需提高[N];發(fā)展導報;2003年
2 張瑞芳;讓農民享受健康文明的新生活[N];運城日報;2006年
3 ;東方與西方 體育文化發(fā)展的搖籃[N];中國文物報;2001年
4 吉首大學教授 鄭英杰;體育文化雜談[N];中國體育報;2004年
5 魏長安;體育文化 企業(yè)的另一種推力[N];中國企業(yè)報;2005年
6 鄧紅杰;體育文化是體育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力量[N];中國體育報;2008年
7 胡春雷;人文奧運·北京體育文化[N];文藝報;2005年
8 ;體育文化與體育文化人的特征[N];中國體育報;2002年
9 本報記者 胡榮恩 通訊員 金蓓;一個新的夢想:構建“慈善大廈”[N];溫州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陸陽;把體育公園建成體育文化精品工程[N];湘潭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月;遼代契丹人群分子遺傳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烏力吉;遼代墓葬藝術中的捺缽文化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3 于均剛;武學道藝發(fā)微[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4 花勇民;歐洲體育文化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5 溫搏;當代武術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使命[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布特;和諧體育的哲學探索[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7 孫政;遼金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8 石龍;論西方體育人文價值的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9 黨挺;延安體育之研究(1935-1948)[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10 王林;學習型社會視野中的高校體育課程設計[D];上海體育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寶;清代內蒙古區(qū)域體育文化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高選;西部體育文化的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陳建兵;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4 徐艷;中國婦女體育文化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陳麗霞;瑜伽的中國化進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董立兵;西方體育文化對我國武術發(fā)展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馬志剛;英國體育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隋紅;西域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與走向[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威;“大超聯賽”對參賽高校校園文化影響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10 吳肇瑞;從存在主義談中國體育文化再造[D];北京體育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575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5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