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與王氏高麗的貢賜貿易
本文選題:貢賜貿易 切入點:藩屬國 出處:《蘭臺世界》2014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女真和高麗的貢賜貿易,促進了雙方的交流和發(fā)展,豐富了彼此間的經濟生活,具有雙贏的效果。而后來金麗之間的貢賜貿易,則是維護二者之間長期和平共處的主要的政治、經濟手段。
[Abstract]:The tribute trade between Nuzhen and Koryo promoted the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sides, enriched the economic life of each other and had a win-win effect. Later, the tribute trade between Jin Li and Gao Li was the main politics that maintained the long-term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the two sides. Economic means
【作者單位】: 遼東學院思政部;
【基金】:2012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東北少數民族(滿族)與古朝鮮關系研究——以女真及其金朝與王氏高麗為中心》(L12BZS009) 丹東市哲學社會科學立項課題《邊境文化對丹東地區(qū)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2013DDSK003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F729;K2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景愛;;遼代女真人與高麗的關系[J];北方文物;1990年03期
2 趙永春;厲永平;;遼代女真與高麗朝貢關系考論[J];東北史地;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金民;遼代契丹族與周邊民族的經濟文化聯系[J];北方文物;1999年03期
2 樸延華;;元朝對高麗控制與干涉——達魯花赤和札魯忽赤[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00期
3 權赫秀;;最近三十年國內學界有關朝鮮半島近現代史研究綜述[J];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09年00期
4 譚紅梅;;朝鮮半島北南關系對中國的影響及應對[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曹冰;;“一邊倒”政策是新中國初期外交的最優(yōu)化選擇[J];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6 趙永春;厲永平;;遼代女真與高麗朝貢關系考論[J];東北史地;2010年02期
7 孫建權;;金麗交聘路線考[J];東北史地;2011年06期
8 王生;;中韓建交15年:外交史上的奇跡 和平共處的典范[J];東北亞論壇;2007年04期
9 黃河;吳雪;;新形勢下中國對朝外交政策的調整[J];東北亞論壇;2011年05期
10 孫學峰;黃宇興;;中國崛起與東亞地區(qū)秩序演變[J];當代亞太;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伍躍;;高麗使臣鄭夢周的南京之行——朱元璋時代外交的一個側面[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2 樸延華;;元朝對高麗控制與干涉——達魯花赤和札魯忽赤[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3 權赫秀;;最近三十年國內學界有關朝鮮半島近現代史研究綜述[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4 李巖;;試論朝鮮近代對華觀的嬗變[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5 權赫秀;;最近三十年來國內學界的中韓關系史研究綜述[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巍巍;東北亞地區(qū)的國際沖突與危機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沈明春;北宋時期東亞區(qū)域體系的轉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馮正玉;17-19世紀朝鮮對清貿易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劉喜濤;封貢關系視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樸延華;高麗后期王權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6 金錦子;五至七世紀中葉朝鮮半島三國紛爭與東北亞政局[D];延邊大學;2007年
7 何彤梅;中韓政治外交關系研究(1945-2007)[D];延邊大學;2008年
8 都允珠;后冷戰(zhàn)時期中國周邊區(qū)域多邊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蘆敏;宋麗海上貿易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張峰;國際體系與中國對外關系:歷史演進與當代建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義煒;日本國家主義對外擴張戰(zhàn)略中的朝鮮半島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馬志興;明朝遣往朝鮮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簫軻;冷戰(zhàn)后周邊大國的對朝政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黃艷;冷戰(zhàn)后中國東亞多邊外交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唐高略;小國安全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姜婷;忽必烈時期(蒙)元與高麗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貴英;關于圣宗朝遼朝與高麗關系的幾個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金敬珍;金大中政府的對朝鮮政策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崔起申;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中國多邊外交政策分析[D];清華大學;2010年
10 李賀;夫余移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崇時;十至十二世紀初女真與高麗的關系[J];北方文物;1986年03期
2 景愛;;遼代女真人與高麗的關系[J];北方文物;1990年03期
3 孟古托力;女真及其金朝與高麗關系中幾個問題考論[J];滿語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英波,陳崇凱;論中國歷史上的“國中之國”——兼駁“臺獨”、“疆獨”、“藏獨”謬論[J];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4年02期
2 章深;宋朝與海外國家的貢賜貿易[J];學術研究;1998年06期
3 修斌;姜秉國;;琉球亡國與東亞封貢體制功能的喪失[J];日本學刊;2007年06期
4 丁春梅;;琉球國給中國表奏文書的特點[J];檔案學研究;2007年03期
5 徐付;;在元做官的高麗人[J];語文學刊;2010年04期
6 廖宗麟;;中法戰(zhàn)爭期間越南向中國求援的經過[J];東南亞縱橫;1987年03期
7 唐云俊;韓品崢;;渤泥國王墓地考析[J];東南文化;2009年02期
8 欒凡;;明代中朝朝貢禮儀的制度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8年12期
9 施新榮;;明代哈密與中原地區(qū)的經濟交往——以貢賜貿易為中心[J];西域研究;2007年01期
10 麥正鋒;;從藩屬國到殖民地—論越南對外關系轉型(1804—1885)[J];南寧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欒凡;;明代中朝朝貢芻議[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2 樊文禮;;唐代羈縻府州的類別劃分及其與藩屬國的區(qū)別[A];唐史論叢(第八輯)[C];2006年
3 饒淑瑩;;西方學界的帝國理論研究及當今熱點[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4 喬明順;;試論西屬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及其與英屬北美十三州殖民制度的區(qū)別[A];河北省歷史學會一九八○年年會論文選[C];1980年
5 王臻;;后金政權對朝鮮的第一次征服戰(zhàn)爭述論[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許兆昌;;上古華夏區(qū)域國際體系的演變[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7 于維棟;;全球化與中國的國際現代化互動[A];第六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黃振南;吳智剛;;清政府邊防理念的轉變與蘇元春辦防[A];蘇元春與壯族邊疆開發(fā)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楊曉;;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孫崇文;;國際教育法制思想之旨趣及其趨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特約記者 周鑫;北非諜影[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2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張金江;西班牙強化同拉美關系[N];人民日報;2009年
3 馬加力;難以特殊的“特殊關系”[N];人民日報;2010年
4 劉澤凡;薩科齊的賭博[N];東方早報;2011年
5 本報評論員 趙暉;法蘭西內戰(zhàn)無輸家[N];華夏時報;2002年
6 ;向原殖民地宗主國 卡扎菲要求賠償道歉[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木木;瓷掛屏 大題材有大身價[N];中國商報;2008年
8 楊乃喬;踏著謝閣蘭的足跡[N];中華讀書報;2007年
9 江涌;中國須當心“世界老二的魔咒”[N];國防時報;2010年
10 中國農業(yè)銀行倫敦代表處供稿;FSA提高銀行門檻[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馥中;明代中國與朝鮮貿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2 王艷;宋朝物質賞賜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3 翟晶;邊緣世界[D];中央美術學院;2008年
4 黃芝;越界的繆斯[D];蘇州大學;2008年
5 李永梅;“渡河人”對家園的追尋[D];山東大學;2009年
6 謝必震;明清時期中國與琉球貿易之研究[D];廈門大學;1998年
7 陳少豐;宋代海外諸國朝貢使團入華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8 景曉強;身份危機、面子與對外政策[D];外交學院;2010年
9 孟憲堯;《皇華集》與明代中朝友好交流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10 陳放;朝鮮與女真、滿族諸政權關系變遷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靜;瓦刺與明貢賜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3年
2 周增亮;中越古代戰(zhàn)爭性質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3 姬良淑;土族經濟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姜秉國;“琉球事件”與近代中日相互認識和博弈[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5 李淑棟;1592-1638年間滿清與朝鮮的政治關系[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6 盧丙生;壬辰倭亂期間朝鮮遣使中國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7 李小云;宋代外來物品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8 侯環(huán);明代中國與朝鮮的貿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張偉;唐代詩文中的唐蕃外交[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董利江;宋黎戰(zhàn)爭與中越宗藩關系[D];鄭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430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4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