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欺騙減少的認知負荷:非隨意性意識記憶損耗的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4-02-14 00:49
以往對自我欺騙和欺騙的研究很多,但是少有將自我欺騙與欺騙聯(lián)系起來進行實證研究。前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類的欺騙中,人們可以使用至少四種提示(超出事實發(fā)現(xiàn))來檢測別人的欺騙:緊張、抑制、認知負荷和特殊來源。其中認知負荷是識別欺騙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致力于探討自我欺騙行為作為人際間的一種欺騙方式,是否具有產(chǎn)生更少認知負荷的重要功能。同時研究自我欺騙產(chǎn)生更少認知負荷的內(nèi)在機制過程,以及找到外在機制上促進自我欺騙行為產(chǎn)生的基本依據(jù)。本研究包含三個行為實驗:(1)在實驗1中,采用單因素被試間實驗設計的方法,自變量為欺騙、自我欺騙和控制組,因變量為認知負荷主觀報告得分。自我欺騙組在前瞻范式下誘發(fā)被試自我欺騙行為,欺騙組在相同實驗條件下誘發(fā)被試欺騙行為,并設置一組空白組進行對照,對三組被試的認知負荷主觀報告得分進行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欺騙組認知負荷得分顯著高于自我欺騙組,而自我欺騙組得分顯著高于空白組。(2)在實驗2中,采用2(目標社會地位:高vs低)×2(詞語性質(zhì):欺騙詞VS非欺騙詞)混合實驗設計。誘導被試參加一個虛擬的欺騙任務,在前期記憶了一個詞語表之后,利用他們在欺騙情境中,面對不同社會地位目標產(chǎn)生不同...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進展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自我欺騙
2.1.1 概念和內(nèi)涵
2.1.2 自我欺騙的研究方法
2.2 自我欺騙與欺騙
2.2.1 欺騙的內(nèi)涵與實驗范式
2.2.2 自我欺騙與欺騙的關系
2.2.3 誘發(fā)自我欺騙和欺騙的關鍵
2.3 認知負荷
2.3.1 概念與內(nèi)涵
2.3.2 自我欺騙與欺騙相關的認知負荷
2.3.3 認知負荷的測量方法
2.3.4 認知負荷任務
2.4 記憶
2.4.1 概念和內(nèi)涵
2.4.2 記憶與自我欺騙
2.4.3 記憶與認知負荷
3 問題提出
3.1 問題提出
3.2 研究假設
3.3 邏輯關系
4 實驗1
4.1 實驗目的
4.2 實驗假設
4.3 實驗方法
4.3.1 被試
4.3.2 實驗設計
4.3.3 實驗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4.4 研究結(jié)果
4.4.1 自我欺騙和欺騙的操作檢驗
4.4.2 認知負荷檢驗
4.5 討論
5 實驗2
5.1 實驗目的
5.2 實驗假設
5.3 實驗方法
5.3.1 被試
5.3.2 實驗設計
5.3.3 實驗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5.4 研究結(jié)果
5.4.1 第二次記憶測驗詞語數(shù)量
5.4.2 第二次記憶測驗與第一次記憶測驗詞語數(shù)量之差
5.4.3 認知負荷檢驗
5.5 討論
6 實驗3
6.1 實驗目的
6.2 實驗假設
6.3 實驗方法
6.3.1 被試
6.3.2 實驗設計
6.3.3 實驗任務和材料
6.3.4 實驗程序
6.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6.4 研究結(jié)果
6.4.1 認知負荷任務干擾度的差異檢驗
6.4.2 自我欺騙檢驗
6.5 討論
7 總討論
7.1 自我欺騙相較于欺騙行為節(jié)省了認知資源
7.2 損耗記憶是自欺節(jié)省認知資源的內(nèi)在機制
7.3 認知負荷本身促進自欺行為產(chǎn)生
7.4 研究的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897481
【文章頁數(shù)】:7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進展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實踐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自我欺騙
2.1.1 概念和內(nèi)涵
2.1.2 自我欺騙的研究方法
2.2 自我欺騙與欺騙
2.2.1 欺騙的內(nèi)涵與實驗范式
2.2.2 自我欺騙與欺騙的關系
2.2.3 誘發(fā)自我欺騙和欺騙的關鍵
2.3 認知負荷
2.3.1 概念與內(nèi)涵
2.3.2 自我欺騙與欺騙相關的認知負荷
2.3.3 認知負荷的測量方法
2.3.4 認知負荷任務
2.4 記憶
2.4.1 概念和內(nèi)涵
2.4.2 記憶與自我欺騙
2.4.3 記憶與認知負荷
3 問題提出
3.1 問題提出
3.2 研究假設
3.3 邏輯關系
4 實驗1
4.1 實驗目的
4.2 實驗假設
4.3 實驗方法
4.3.1 被試
4.3.2 實驗設計
4.3.3 實驗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4.4 研究結(jié)果
4.4.1 自我欺騙和欺騙的操作檢驗
4.4.2 認知負荷檢驗
4.5 討論
5 實驗2
5.1 實驗目的
5.2 實驗假設
5.3 實驗方法
5.3.1 被試
5.3.2 實驗設計
5.3.3 實驗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5.4 研究結(jié)果
5.4.1 第二次記憶測驗詞語數(shù)量
5.4.2 第二次記憶測驗與第一次記憶測驗詞語數(shù)量之差
5.4.3 認知負荷檢驗
5.5 討論
6 實驗3
6.1 實驗目的
6.2 實驗假設
6.3 實驗方法
6.3.1 被試
6.3.2 實驗設計
6.3.3 實驗任務和材料
6.3.4 實驗程序
6.3.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6.4 研究結(jié)果
6.4.1 認知負荷任務干擾度的差異檢驗
6.4.2 自我欺騙檢驗
6.5 討論
7 總討論
7.1 自我欺騙相較于欺騙行為節(jié)省了認知資源
7.2 損耗記憶是自欺節(jié)省認知資源的內(nèi)在機制
7.3 認知負荷本身促進自欺行為產(chǎn)生
7.4 研究的不足與未來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本文編號:38974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9748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