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本文關(guān)鍵詞: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分類號 學校代碼
10542
密級 學號20092091
1 074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
——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
ac U re ct p0C il OC U Il t u r a Il ee P r 0a h il n g Soc A Pe r S ect il V
r
of P s y c h o I ogy:
From the En i ghtenment of Anthropo ogy
研
究
生
姓名
田營
指導教師姓名、職稱 學
研
彭運石
教授
科 究
專
方
業(yè)
基礎(chǔ)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流派
向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 二零一二年五月
摘要
從周邊學科借取學術(shù)資源,是促進心理學自身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之 一。人類學作為一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與心理學非常相近、對人 類社會文化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學科,其對心理學所可能有的貢獻或 啟示值得認真研究。 歷史上,人類學通過對文化的強調(diào)和一系列跨文化研究的證據(jù)反 駁了心理學中廣泛存在的西方中心主義預設(shè),促進了心理學文化意識 的逐步蘇醒。不過這種啟示仍然不夠全面和深入,本研究試圖從對人 的社會文化理解方式和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人文取向研究方式這兩 個方面來展開人類學對心理學的啟示,同時人類學中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 分支領(lǐng)域也得以展示。 對人抱以何種理解,關(guān)系到心理學如何研究人及其心理行為,最 終關(guān)涉到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學術(shù)地位和倫理價值。但是心理學在自然 科學觀的導引下,傾向于將人預設(shè)為純粹的客觀自然物、生物體和個 體,從而封閉了重要的社會文化維度。而人類學認為人生存在一個被 文化熏染的人文世界,人類世界的現(xiàn)象應(yīng)盡可能的在社會文化范圍內(nèi) 談?wù)摱槐剡^度強調(diào)生物學原因;個人的心理行為也離不開人際互動 和文化浸潤,需要結(jié)合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才能夠全面認識。對人作為生物、 個體一面的過度強調(diào)不僅在邏輯上不全面,在倫理上也有其危險性, 心理學中智力研究的應(yīng)用即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 主流心理學的實證研究立場將社會文化維度全面排除,使得整個
學科走入了困境。心理學并非研究人類心理行為的唯一合法領(lǐng)域:人 類學本身是行為科學,同時還存在著心理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感覺 人類學和情緒人類學等研究人類心理現(xiàn)象的次級學科。人類學對心理 行為的一些人文取向的理解和研究方式,是與對人全面的社會文化理 解相適應(yīng)的,因而值得心理學吸收借鑒,具體包括:研究主題向社會 文化和真實生活情景的全面拓展而不是封閉于個體與低級心理現(xiàn)象, 方法論上的生態(tài)策略而不是人為控制條件下的實驗室實驗,質(zhì)性方法 而不是高度定量的統(tǒng)計分析,研究的數(shù)據(jù)僅僅是研究的起點而不是終 點,尊重問題本身而不是以方法為主導,整體論的視野而不是局限于 生物與個體,此外還包括對同時作為研究對象和具有獨曲:人格的人的 尊重精神而不是對其工具性的利用和單方面獨白。 總之,心理學整體上缺乏一種必要的社會文化預見,而與人類學 的相遇,是促進心理學在這方面自思、自省和自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本研究通過呈現(xiàn)人類學的學術(shù)視野來與心理學對照,反觀了心理 學現(xiàn)有取向的不足和缺失,同時嘗試從人類學的視野中尋求一些可改 進的建議;這些心理學不足與人類學建議既有學理上的內(nèi)在理由,又 有倫理上的外在考量。不過需要澄清的是,文中所述的人類學視野和 心理學原有模式之間是一種互補與平衡的關(guān)系,而非打到或取代。
關(guān)鍵詞:心理學,人類學,社會文化
ABSTRACT
Absorbing
1’
’
academi
? ‘
c
resources
from for the
surrounding
progresS
1
‘
alsclpllnes
1S
an
slgnlflcant approach
of
psychology.Anthropology the society and the
as
one
important humanities worth
studying thinking
culture
comprehensively,is
deeply about 工n
possible enlightenments
for psychology the
western
hi story,anthropology
uncovered
central ism which the
was
widespreading in psychology by
means
of
emphasizing
amount
functions of culture and setting out
a
large
of
cross—cultural
evidences.Ultimately,anthropology cultural awareness.But and deep.in this
promoted the revival of psychology’S this kind of discusses
is sti 11 not overal l
study
we
attempt to
expand and further the enl ightenment.To be the sociocultural of
specific,we
wi ll
discuss
understanding
human being and humanities paradigm human’S
1
●
in the study of human and addition,many psychological
psychology—behavior.In subdiSCipl ines be
ment i oned.
anthrop0109y’S
studying
phenomenon wi 1l As for
psychology,human goal.The
is
the
fundamental of
starting being
point
and
main
understanding
human
determines
the studies of
human
and human’S
psychology and academic
behaviors,and
ultimately relates with psychology’S ethical is value.But
as
standing
and
the natural
same
time,psychology,which ideas,is
totally
guided
by
science
inclined to preset human
as
simplex
object,organism
and individual.Obviously,these ways of understandings get rid of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ociocultural dimension.In of
fact,from the human world
point of view of anthropology,the existence iS social and cultural.The within the phenomenoa of of
being ought
human and
to
di scussed
scope
social
cuiture rather
than biologi cal
are
reasons.Individual’S
mental
phenomena and behaviors interaction and
closely relate with interpersonal infiitration,as result the
cultural
a
corresponding interpretations require sociocultural structure
to
comprehens ive
understanding.In biotic
addi t ion,the is
not
overemphasizing of
human’S
and individuality also exists
only
problematical study
in
logic,but
ethical
dangerous.The have conduced
and apply
of psychology’S
consequences.
intel l igence
seriOUS SOCial
to
Attribution sociocultural
the
worship iS
of
natural ru]ed
science,the
out
dimension
wholely lead
to
under
psychological
studies,which
psychology’S
current
IV
predicament.Psychology iS really not the uniqueness discip]ine studying human’s iS psychology behavioural and SCience behavior. and In
fact,anthrop0109y subdiscipl ines anthropology, anthropology.The studying human’S such
contained
as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cognitive and emotional
sensation
anthropology approach of in
humanistic
understanding anthropology
and i
psychology—behavior
s
accommodated to the sociocultural
essence
of human,as attention
a
result from the
anthropology’S psychology.The research topic
paradigm issues from
deserved
specifically
includes,spreading and
laboratory,individual
to
low—level and real
psychological l ife
phenomenoa
SOCiocu]tural
context
scenes;in
to
methodology,from
controlled
laboratory approach
to
experiment
ecologi cal
strategy,quant ivat ive
to
qualitative method,from
respect
limiting
in
objective method
with
the and
of
issues
itself,from
limiting the
biological
individual
to
holistic
view,in of
end,respecting
the than
independent
personal ity
research
object
rather
instrumental treatment.
工n all,SOCial
and cultue i reflect with
S
Significant dimensions for
psychology,for future.Via the
they
thi
S
subject’S
lack
and
encounter
anthropology,it
brings
an
V
diverse
academic the
view
for
psychology.In noncomprehensive it
must
thiS and be
process,we
reflects
starchiness,
current
defects
of
psychology’S
paradigm.But
pointed
out
that the relat ionship between anthropology’S perspect ive and
current perspect ive
psychology’S
i
s
complementary
and
interactive rather
than
totally repudiating
or
replacing.
Key Words:psychology,anthropology,sociocultural
VI
目錄
摘要..……………….…….………….…….…..I
ABSTRACT...................................。...........Il l
1引言....。..............................................1 1.1問題提出..............................................1 1.2文獻綜述..............................................3
2人類學及其與心理學的關(guān)聯(lián)………….………….….1
1
2.1人類學概述...........................................1l
2.2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兩門學科并置的基礎(chǔ).......1 5
3人的形象的重構(gòu)——社會與文化中的人…………….….1 9
3.1小引.................................................1
9
3.2起點:人的社會文化性生存.............................24
3.3從自然一兮t物到社會一文化.........。....。....…........。27
3./1個體的位置...........................................36
3.5小結(jié).................................................42
4研究范式的轉(zhuǎn)換——人文科學取向…….………….….43
4.1對人重新理解之后的研究范式轉(zhuǎn)換.......................43 4.2研究主題的社會文化拓展...............................45 4.3方法論調(diào)整...........................................47
5人類學中ag,b理研究……….…….,..…………….55
5.1心理人類學(文化與人格研究).........................55 5.2認知人類學...........................................58 5.3感覺人類學和情緒人類學...............................60
5.4小結(jié).................................................63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明 ∞
一文學 一獻位 一期 ~問 一發(fā) 一表
.占日
一淪 一文
~ 一
兀 刀
結(jié)參攻后 語考讀記
一
一 一 一 一 ~
走向心理學的襯‘會文化視野——一來臼人類學的啟示
1引言
1.1問題提出
考察心理學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歷史,可以提煉出一條貫穿始終的線 索,即不斷從周邊學科汲取資源來充實自身,甚至(科學)心理學“產(chǎn) 生”的關(guān)鍵之舉就是從生理學中借鑒了自然科學方法。但在這一線索 內(nèi)部,心理q:-X寸待不同學科的態(tài)度是有區(qū)別的。正如美國心理學家 Fish,J.M.所揭示的,心理學家在內(nèi)心深處有一種物理學嫉羨(physics envy),對諸學科會按照距離物理學的遠近來斷定其“科學性”的高
低,并據(jù)此排列出一個有高下之分的等級序列:物理學一化學一生物 學一心理學一社會學一人類學一教育學。心理學通常會向距離物理學
較近的、較有所謂科學性的生物學靠攏,而對于排列在等級序列尾端 的人類學,往往因其科學性不足而予以忽視。。 實際上,人類學作為一門研究人自身的重要人文社會科學,有著 跨越學科邊界的影響力:“它以其特有的研究方法和理論視角,為眾 多相關(guān)學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材料,同時也提供了許多新的分析切入 點和深刻啟示”。鄉(xiāng)對心理學而言,“心理學自誕生之日起就謀求與人 類學的結(jié)合”。爹馮特晚年曾意識到,在他一手奠基的個體心理學、實
、Fish,J.M.What
Anthropology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Physics
a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02(3):552—563.
Belief
in“R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曲慶彪.社會科學基礎(ch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2. 。韓忠人,張秀芬.學科互動:心理學與義化人類學[J].厶南社會科學,2002(3):60.65.
碩十學位論文
驗心理學之外,還需要一種人文向度的民族心理學(在德國學術(shù)傳統(tǒng) 下,民族學與人類學同義)。雖然這一主張日后并沒有被主流心理學 普遍接受,但馮特在心理學尚處襁褓之時就對人類學加以重視,使得 我們無法忽略人類學對于心理學所能有的啟示或貢獻。
自馮特以后一百余年來,單一的自然科學模式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個 體主義立場強烈支配著心理學對人的理解和對人研究,使得心理學在 這兩個重要的方面與社會文化絕緣。心理學的這一模式無疑有其合理 性,但需要加入社會文化維度來平衡和互動,這一主張己為諸多學者 所討論和認可:美國心理學家E.E.Sampson曾指出,心理學在目前的 自然科學模式之外,還需要轉(zhuǎn)向一種社會文化模式①;中國學者葉浩 生教授還認為,個體主義是當前心理學危機的根源之一,未來的心理 學需要給予社會和文化以重要地位弓。不過心理學如要完成這些轉(zhuǎn)變, 無可避免的會遇到一個極其關(guān)鍵的問題:在心理學內(nèi)外,有什么可資
利用的資源能夠促成這科r變化?遺憾的是,在心理學——尤其是科學
心理學內(nèi)部,長期對社會文化和相應(yīng)的人文科學取向采取封閉姿態(tài), 因此恐怕很難在本學科的學術(shù)傳統(tǒng)中找到足夠豐富的、不假外求的資 源,此時就有必要關(guān)注外來的學術(shù)力量。 立足人的社會文化本性,對社會文化中的人進行精彩研究的學科 很多,甚至可以認為所有人文社會科學都是如此,不過在這些人文社
”Sampson,E.E.Scientific paradigms and social values:Wanted—a scientific revolution[J].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tisocialpsychology,1 978(36):1 332—1 340.
”葉浩生.現(xiàn)代心珥!學的困境與出路[J].國外什會科學,2002(04):9—15.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會科學中,人類學相比其他學科和心理學最為接近(詳見本文第二部 分);而且甚為巧合的是,馮特和弗洛伊德在意圖把自己的實驗心理 學、個體心理學推進到社會文化之時,都是不約而同的選擇向人類學 靠攏;另外,如費孝通老先生所言,人類學在長期對人的社會文化所 進行的綜合性探索中,找到了適合于人自身的研究范式。①對于這樣 一門與心理學相近且契合心理學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成熟學科,無論如何 都有必要加以了解和學習。
1.2文獻綜述
論及人類學對心理學的啟示或貢獻,國內(nèi)學者多以文化為中心展 開,看重人類學對諸多心理學主題所進行的跨文化研究,并認為這些 研究已經(jīng)對心理學產(chǎn)生了歷史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文化觀念的帶入。人類學一貫強調(diào)跨文化視角,“其通過 對世界各地眾多群體的田野研究,積累了遠比其他任何研究人類的學 科更為文化多樣性的資料庫,人類學的這些發(fā)現(xiàn)時常會挑戰(zhàn)社會學 家、經(jīng)濟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結(jié)論!保酪恍﹣碜匀祟悓W的此類挑戰(zhàn) 性的發(fā)現(xiàn)常被心理學家提及。比如,英國人類學宗師馬林諾夫斯基的 俄狄浦斯情結(jié)研究,美國人類學中文化與人格學派(心理人類學)的 一一系列經(jīng)典研究,包括米德的青春期研究和性別一氣質(zhì)研究、薩丕爾一 沃爾夫的顏色詞研究、本尼迪克特的印第安人人格研究等。有學者認 為,人類:學家的這些經(jīng)典研究反駁了心理學中廣‘泛存在的西方中心主
。費孝通.學術(shù)自述與反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328. 。成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第f一版)[M].上海:上海it會科學出版社,2006:11.12.
碩+學位論文
義(種族中心主義)立場、生物主義取向和相應(yīng)的文化色盲,從而給 心理學帶來了“文化”的觀念。① 以社會心理學為例,周曉虹曾系統(tǒng)梳理了文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 學的歷史貢獻。他指出,20世紀前半期人類學通過一系列的有力的 田野證據(jù),揭露了社會心理學對文化的盲視和相應(yīng)的西方中心論立 場。對于當時這一年輕的學科來說,“由文化人類學家所進行的每一 次跨文化研究都是令人震撼的沖擊……當20世紀后期的社會心理學 家考察起人類心理與行為時,都小心翼翼地冠以‘在我們的文化中’ 這一限定。,,②周曉虹甚至還認為存在著文化人類學研究取向的社會
心理學。
其次,人類學家的跨文化研究除了給心理學家?guī)砦幕^念之 外,也促進了心理學中對“心理與文化”這一主題的主動探索。除卻 社會心理學,常永才和張亞萍還回顧了“文化與認知”研究的理論范 式,他們認為雖然如今對這一主題的探討在多個學科領(lǐng)域中同時展 開,但“從其發(fā)展歷程來看,有關(guān)的基礎(chǔ)性研究卻主要始于人類學和 受其影響而后興起的文化取向的心理學等領(lǐng)域!保乐劣凇拔幕c人 格”,蔣京川則指出,人類學中文化與人格學派的早期研究是對這一 主題進行探索的起點。④ 最后,廣義文化心理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跟人類學密不可分。人類
①石文典.現(xiàn)代心理人類學的J力程及其對中國心理學建設(shè)的啟示[J].寧夏社會科
學,1 993(04):32-38.
。周曉虹.論義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頁獻[J].社會學研究,1987(5):61—71. @常水/j一,張啞萍.試述文化與認知研究的理論范工℃[J].H‘肅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 報,2009(03):99-1
04.
。蔣京川.義化與人格研究: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趨向[J].國外社會科學,2005(5):15—20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學的貢獻不僅表現(xiàn)于心理學文化意識的萌醒中,甚至可以進一步理解 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并參與了心理學的文化轉(zhuǎn)向。正如有學者所指出 的,心理學的文化轉(zhuǎn)向有著相關(guān)學科的助力,但其中文化人類學的影 響尤為突出。①具體來講: 楊麗萍等人認為,跨文化心理學的出現(xiàn)就直接受到了人類學的影 響,“是人類學的視野與心理學學科傳統(tǒng)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人類學不 僅為心理學提供了文化、濡化、主位、客位等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其 意識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心理行為方面的極大差異。,,②的確如 此,通常認為跨文化心理學的開端是1898年劍橋大學人類學系在澳 大利亞和新幾內(nèi)Ⅱ所進行的科學探險,其問,通曉心理學的著名人類 學家里弗斯((William Rivers)進行了視敏度、色覺和顏色分類等 心理學實驗;另外,由人類學家所建立的“人類關(guān)系區(qū)檔案”(HRAF,
Human Relat ions Area Fi l Cross Cultural Sampl
es)、“跨文化標準樣本"(SCCS,Standard
At las)
e)和《民族志地圖集》(Ethnographi c
等資料庫,由于記錄了世界各地豐富多樣的社會、文化和行為,在跨 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中也經(jīng)常被使用。{‘ 至于本土心理學,有學者認為,“在本土心理學的發(fā)展中,人類
學所產(chǎn)生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0互因為人類學的諸多經(jīng)典證據(jù)表明了
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與研究可能會隱含著西方中心主義立場,此時就有
。麻彥坤.“竹℃心理學文化轉(zhuǎn)向的動剛及其方法論意義[J].國外社會科學,2004(1):2—7.
’楊H|、『萍.從跨文化心理學到義化建構(gòu)主義心理學——心理學中文化意識的衍變[J].心理科
學進展,2003(2):220.226.
’Stevenson,A?Cultural Issues in Psychology[M].East Sussex:Routledge,2009:29-33.
‘周寧.本十心理學與心理學的奉}:化問題[J].|:f{.『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4):46.49.
碩士學位論文
必要看重“當?shù)厝说挠^點”或“本土知識”。事實上,對于中國心理 學的本土化,中國心理學家已經(jīng)求助過、甚至直接與人類學家合作過。 比如,楊國樞和楊中芳在開展中國人人格的研究時,就參考了人類學 家費孝通和許煨光的研究成果,楊國樞還曾與李亦園、喬健等人類學 家合著《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人的心理》等本土心理學著作。 總之,國內(nèi)學者大多關(guān)注人類學跨文化研究的具體研究結(jié)論,看 重這些研究結(jié)論對心理學的歷史貢獻,即促進了心理學中文化意識的
逐步蘇醒。美國心理學家Fish,J.m.在其專題文章——《人類學可 以為心理學做些什么——面對物理學嫉羨、種族中心主義和“種族”
信念》①中的觀點,相較多數(shù)國內(nèi)學者,則不僅論述全面,而且有所 推進。 Fish在文中指出,人類學能從三個方面為心理學做出貢獻: (1)物理學嫉羨。Fish首先討論了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定位和方 法中心弊端,他認為這導致了心理學對社會文化等諸多不可實驗室研 究主題的排除和傲慢,并最終使得這一領(lǐng)域貧乏和不正常。Fish認為, 面對這一局面,人類學可以把關(guān)于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結(jié)論(如禁忌、 性行為、藥物使用和濫用、性別角色和種族等)以及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
查方法(這一方法是非實驗室、非定量的)——傳達給心理學。
(2)種族中心主義(此處特指西方中心主義)。作者認為雖然 各類文化心理學業(yè)已產(chǎn)生,但其地位依然邊緣,心理學從整體上講仍
~Fish,J.M.What
Anthropology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Physics
a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02(3):552—563.
Belief
in“Race”[J].American
anthropologist,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是種族中心主義的,心理學家所宣稱的一些普遍心理規(guī)律其實是受到 文化束縛的,而人類學向來通過對文化的強調(diào)和主位的研究方式來克 服種族中心主義,心理學應(yīng)當加以吸收。 (3)種族信念。作者認為,心理學家缺乏對人類身體差異和民 族分類學方面知識的了解,而種族識別、民族分類無疑是人類學家的 專長,可以給心理學提供現(xiàn)成的幫助。 以上可見,關(guān)于人類學可以對心理學有什么啟示,Fish的觀點可 謂全面,其原有的三方面啟示可再次總結(jié)為文化意識、田野調(diào)查方法 和具體知識一研究結(jié)論三個維度。相比國內(nèi)學者,Fish還對這一主題 做出了三方面的推進: 首先,他不關(guān)注歷史貢獻,即心理學相對被動的被人類學影響的 方面,而是直面心理學當前的不足,主動探求新的可能性。在此基礎(chǔ) 上展開的論述中,也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跨文化研究結(jié)論,而是有了 一定的理論深度,比如,Fish就重點挖掘了心理學家內(nèi)心深處的自然 科學崇拜和相應(yīng)的方法中心弊端。 其次,對于文化議題,Fish也不像國內(nèi)學者那么樂觀,他認為各 種關(guān)于文化的心理學在心理學中依然是邊緣的,心理學仍然沒有從整 體上建立文化意識(心理學家通常只是在通過已有知識無法解釋某一 現(xiàn)象時才會搬出文化),其種族中心主義依然需要通過重提文化來破 除;同時他還提出人類學中與文化相關(guān)的一些具體概念、研究主題以 及研究結(jié)論也可以傳達給心理學。 最后,Fish在談?wù)撐幕啵指出人類學非量化、非實驗的田
碩士學何論文
野研究方法也值得心理學家吸收借鑒。
整體而言,國內(nèi)學者對歷史的考據(jù)和國外學者對現(xiàn)狀和未來的剖 析,還沒有充分挖掘出“人類學對心理學的啟示”這一主題的潛力, 他們共同存在著以下兩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將試圖加以拓展: 首先,對人類學的理解停留于初步階段而有待加深。人類學家不 僅研究文化,也研究社會(詳見本文第二部分),文化與社會本身密 切關(guān)聯(lián),并且當與自然、生物、個體和實驗室理想條件等概念相對時, 文化與社會也可以并列地談?wù)摚ㄔ斠姳疚牡谌糠郑。此外,諸多學 者在論及人類學家的心理學研究時,所引述材料多數(shù)量有限且較為陳 舊,而對認知人類學、情緒人類學、感覺人類學和心理人類學等新近 的相關(guān)人類學領(lǐng)域則很少談及。 其次,觀點有待在理論層面加以提升。對于最多被提到的文化, 諸學者多僅看到人類學家的具體研究結(jié)論,并只把其當成經(jīng)驗材料來 對心理學結(jié)論進行修正或反駁,而未能更進一步的深入挖掘其理論蘊
含,把社會文化深入到人性理解這一層面——若非如此,心理學家對
人類學的關(guān)注就無異于-,ee不大嚴肅的獵奇和功利心態(tài)。Fish雖然在 具體的研究結(jié)論之外提到了研究方法,指出心理學可以借鑒人類學的 田野方法,但未能將論述拓深到方法論層面。 總之,關(guān)于人類學可以對心理學有什么啟示,本研究贊同并將延 續(xù)Fish從文化、方法和具體知識三個方面展開討論的思路,不過本 文將嘗試盡力挖掘人類學視野的智慧,對這三個方面加以具體展開和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理論提升:從文化到社會文化,從把文化研究作為心理學的資料庫到 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社會文化理解;從僅僅關(guān)注人類學的研究結(jié)論到 同時關(guān)注其研究方式,從局限于田野調(diào)查的具體方法到方法論層面展 開。另外,本研究還試圖加入心理人類學、認知人類學、情緒人類學 和感覺人類學等較新的相關(guān)材料來參與論述。 最后必須交代的是,本研究旨在通過心理學與人類學的相遇,給 心理學呈現(xiàn)出一種不同于自身的學術(shù)視野,同時以此來反觀心理學對 現(xiàn)有模式的拘泥與固守,反思其不全面、不周到甚至缺失之處。不過 心理學的現(xiàn)有模式無疑有其合理性,它與人類學的視野之間是互補、 互動、平衡的關(guān)系,而非打倒、重建或替代。
砂j fj。孚:f虧i侖義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2人類學及其與心理學的關(guān)聯(lián)
2.1人類學概述
人類學有廣狹兩種意涵。狹義上,人類學特指社會文化人類學(亦 稱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或民族學);而廣義的人類學則另外包括 體質(zhì)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和語言人類學。本研究所論及的人類學取其 狹義意涵。 研究人自身的學問多種多樣,如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政治 學等,而對人進行全面研究的則是人類學。人類學的研究范圍幾乎涉 及人類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家庭、親屬關(guān)系、兒童養(yǎng)育與 涵化一社會化、政治制度、法律體系、社會分層、生計一交換模式、儀 式宗教、社會觀念、行為規(guī)范、語言一符號和藝術(shù)等。在早期,人類 學偏重研究異域的、非工業(yè)化的社會,但當今人的類學已不局限于此: 本土與遠方、都市與鄉(xiāng)村、前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的社會皆在其視野之內(nèi)。u’通 常情況下,人類學的研究并不如表面看起來那么宏觀,因為它最直接 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的社會行為、社會行動。近半個世紀以來,越來越 多的人類學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社會行為以認識隱含其中的某一具
。張繼焦.國際都市人類學:現(xiàn):I犬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塵院學 報,2004(04):89—89.
碩十學位論文
體社會的深層文化邏輯。 文化是人類學的核心概念,人類學內(nèi)部對文化的界定也繁復多 樣。較為普遍和恰當?shù)亩x多將文化理解為某一特定群體的生活方式 總和。在這種理解下,文化包括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兩個部分,前者為 一種界限模糊的三元結(jié)構(gòu),包括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規(guī)范一倫 理要求三個方面;后者則為一種邏輯、價值或意義的系統(tǒng),其功能是 整合三類可見的文化。①上世紀70年代以后,人類學家往往從意義及 其生成與表達的角度精簡對文化的理解,此時,“文化是一個共享和 協(xié)調(diào)的意義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是由人們通過闡釋經(jīng)驗和產(chǎn)生行為而習得 并付諸實踐的知識所獲得的!惫
另需提及的是,在本文上一部分里,作為學科外部人士的心理學 家談?wù)撈鹑祟悓W來,通常僅關(guān)注其中與文化相關(guān)的方面,因為他們往 往將人類學理解為一門研究文化的科學。實際上,這種理解是不準確
的——人類學是對人的社會和文化進行綜合、全面研究的學科。
首先,從學科的名稱來講。人類學傳統(tǒng)上雖然在美國叫文化人類 學,但在英國被稱作社會人類學,在法國,人類學與社會學更是難分 彼此,當今許多人類學家也己將人類學自稱為社會文化人類學。 其次,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關(guān)系來講,在學科分類中,人類學通 常是社會學的分支,社會(學)理論也是人類學專業(yè)訓練中不可或缺 的一環(huán)。在英法人類學界,社會學和人類學并無明顯區(qū)分,從涂爾干、
。李亦罔.李亦園自選集[M]._I二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 “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2.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莫斯到布朗、普里查德到當今的布迪厄,皆同時兼有人類學家和社會 學家的身份。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社會學研究偏重于制 度和群體本身,人類學研究側(cè)重制度和群體背后的文化面貌;主流社 會學采取定量的問卷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分析,而人類學以定性的田野調(diào)查為 本;人類學強調(diào)整體的觀點而社會學有很強的專業(yè)分化傾向;此外, 人類學更加注重被研究者的觀點和文化比較的視野。u 最后,最關(guān)鍵的是,人類學家的研究主題不僅有文化,還有社會。 正如如英國人類學名宿拉夫德里.布朗所言,“對社會的研究和對文化
的研究是人類學研究的兩大傳統(tǒng)”。鬯人類學經(jīng)典的四大課題(親屬關(guān)
系、經(jīng)濟模式、政治結(jié)構(gòu)和宗教)本身就是典型的社會學主題。同時 人類學家在研究文化時,也必定在內(nèi)在邏輯上同時關(guān)注著社會(詳見 本文第三部分開頭),所以社會和文化同時是其核心主題。再從理論 傾向上講,泛泛而言,結(jié)構(gòu)一功能分析(即社會取向)和解釋人類學 (即文化取向)是當今人類學的全貌。@而結(jié)構(gòu)功能論大體對應(yīng)于社 會學研究里的宏觀社會學,關(guān)心社會結(jié)構(gòu)問的功能關(guān)系;解釋人類學 大體針對文化研究再加上社會學中的微觀社會學,以意義為中心。
田野工作(或稱田野調(diào)查、田野民族志、民族志方法)是人類學 標志性的經(jīng)驗研究方法,指人類學家利用專業(yè)知識,親自進入某一群 體中生活,經(jīng)由長期(通常半年以卜)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方式,
。黃應(yīng)貴.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規(guī)照、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wù)EjJ二B館,2010:22—24.
。Brown,R&Daryll,F.African System ofKinship andMarri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50:20.
。楊潤華,顧久主編.大學生義化素質(zhì)教育讀奉[MI.貴陽:貴州人民出版什,2000:45.
碩+學位論文
來搜集資料的過程。田野工作中貫穿始終的是參與觀察,觀察的內(nèi)容 包含社會文化中可觀察的與不可觀察的方方面面。田野工作的地點較 為靈活,可以是某一部落、村莊或社區(qū),也可以是公司、俱樂部、公 共汽車、火車、科學家的實驗室、機場候機廳、互聯(lián)網(wǎng)等。田野工作
的程序一般是:確定研究主題——閱讀相關(guān)資料——進入田野實地考 察并搜集資料——整理分析現(xiàn)有資料以進行理論概括或比較,貫穿這
一程序始終的是人類學家自身的理論傾向。田野工作的結(jié)果通常為書 面的民族志,但攝影技術(shù)也得到廣泛應(yīng)用。當代人類學靠田野工作起 家,田野工作也一直是人類學學科的明確特征。u當然,也有許多人 類學家較少親自進行田野調(diào)查,而是間接依據(jù)他人的田野資料來進行 比較研究或理論整合。
人類學最引人注目的理論特征有兩方面,即寬廣的整體論視角和 獨特的文化相對性主張。此外,人類學的他者視野和人類學學科的反 思性也頗有特色和影響力。 人類學的整體論視角體現(xiàn)于學科的多個層面:在方法論上,人類 學總是注重每個具體現(xiàn)象背后的社會文化語境;在結(jié)構(gòu)一功能層面, 對政治、經(jīng)濟、宗教信仰等社會的單個部分,人類學不會孤立地看待, 而是考察其與社會結(jié)構(gòu)其它方面的功能關(guān)聯(lián);在學科組織層面,人類 學的諸多專門領(lǐng)域涉及到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從單個人類 學家的活動而言,人類學學者往往進行多領(lǐng)域研究,具備跨學科的背
。古塔.弗格森.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限與基礎(chǔ)(修訂版)[M].北京:華夏出版
社,2005:3.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文化相對論有兩方面的含義:在理論上,與整體論相關(guān)聯(lián),主張 要將文化行為放入其自身的歷史、生態(tài)和社會中加以考察;在價值觀 上,文化相對論認為不要對某一文化做出高低貴賤的價值判斷,所有 文化在價值上都有其相對的合理性,因而也是平等的。當然,溫和的 文化相對主義者并不放棄贊成或批評某一人群的思想與行為。④此外, 與文化相對性主張相關(guān),人類學在田野研究中十分強調(diào)被研究者的觀 點,也很重視文化比較。文化比較視野和田野方法都是人類學中相對 特有的,它們…道,“造成了人類學在若干社會科學領(lǐng)域內(nèi)的優(yōu)越性”。
2.2人類學與心理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兩門學科并置的基礎(chǔ)
歷史上,人類學與心理學的淵源頗深。上文已述,心理學在“產(chǎn) 生”之初就與人類學結(jié)合在一起,馮特晚年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可以說 就是人類學研究。在人類學中,馮特的集體意識論和文化整體觀等思 想也使得涂爾干和博厄斯受益,馬林諾夫斯基甚至直接師從馮特學習 過實驗心理學,1。而涂爾干、博厄斯、馬林諾夫斯基皆堪稱他們各自 國家人類學傳統(tǒng)的奠基人。不過心理學中和人類學關(guān)系最密切的還是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晚年為對抗榮格的挑戰(zhàn),即是通過人類學來使自 己的個體心理學走向社會心理學,隨后在精神分析的社會文化學派中
。詹姆斯.皮科克.人類學透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2—23. @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0.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筆記[M].臺北: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1995:56. 。韓忠太,張秀芬.學科互動:心理學與義化人類學[J].厶南社會科學,2002(3):60.65.
碩七學位論文
甚至產(chǎn)生了卡丁納等人的精神分析人類學;人類學中除精神分析人類 學外還有原型人類學,心理人類學、結(jié)構(gòu)人類學和宗教、禁忌、夢等 研究等領(lǐng)域也頗受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 從內(nèi)在邏輯上講,對心理學而言,人類學和心理學有著內(nèi)在的關(guān) 聯(lián)。泛泛來說,人類學和心理學一樣,其最終對象都是人,其最終目 的都是對人自身的自我理解,所以兩門學科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和價 值追求。當然,所有人文社會科學或人的科學的對象都是人,也都致 力于人的自我理解,但人類學相較其他學科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 都與心理學十分接近、十分契合: 首先,對于研究對象,兩門學科都是行為科學。有些人類學家也 將人類學界定為“從文化角度研究人類各種行為的學科”山。對人類 學而言,如果沒有對人類行為的研究,那么人類學將不復存在;文化 本身的連貫與整合也是通過行為才得以完成的;谌祟悓W的直接對 象通常是人類行為,甚至有人類學家十分夸張的認為,“所有人類學 都是心理學的”,②擁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的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威斯
勒(Clark Wissler)也認為,“從廣義上講,人類學家就是行為學家,
因此與那些可以稱為行為學家的心理學家并無區(qū)別。"@ 當然,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僅有人類行為,還有行為背后的心理, 但即使是這樣,人類學與心理學依然關(guān)系密切:“在人類學的社會研
。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1.
…Bock,P.K.Rethinking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study
ofhuman action[M].New York:W
H Freeman Times Books,1 988:33.
?死耍估眨伺c文化[M].北京:商務(wù)咿書館,2004:231.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究和文化研究這兩大傳統(tǒng)背后,都有一個與‘心’相關(guān)的維度。”。的 確如此,作為人類學核心概念的“文化”,也與心理學的距離越來越 近,甚至還曾有學者將文化理解為人群的心理結(jié)構(gòu)甚至某一社會的 “人格"。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認知人類學、符號人類學和解釋人類 學興起之后,人類學開始強調(diào)“文化是隱藏在人類行為背后的觀念形 式”、“文化是一種意義之網(wǎng)",在具體研究中開始探索行為、現(xiàn)象背 后的“意義”,而意義則指“包括知覺、觀念、感情、理解和判斷在 內(nèi)的整合性概念””,這些概念無疑屬于廣義的心理學層面。 人類學家在研究宗教、儀式、禁忌時,常常會討論其背后的原始 心靈、巫術(shù)思維等心理基礎(chǔ);在研究經(jīng)濟時也關(guān)心過公平、互惠、禮 物之靈等心理學層面的問題;在研究兒童養(yǎng)育與成長時,更是與心理 學中的人格心理學與發(fā)展心理學有著重合。諺通常認為傳統(tǒng)上英國人 類學不關(guān)注個體與心理層面,但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理論卻是建立在 個體基本需要的基礎(chǔ)上的,他認為文化的功能就是對這些需要的滿 足。此外,從博厄斯到斯特勞斯到尼達姆和今日的認知人類學,人類 學中對人類思維本質(zhì)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息。 可以說,心理學并非研究人類心理的唯一合法領(lǐng)域,人類學對心 理學主題的涉入,已基本覆蓋了心理學的各大分支領(lǐng)域。人類學現(xiàn)在 已經(jīng)對感覺、認知、人格和情緒等心理學的傳統(tǒng)主題展開過大量研究, 積累了不少相關(guān)知識,甚至形成了一4些專門的人類學次級領(lǐng)域,詳見
“秦潔.部市感知:都市人類學研究的新視角[J].深JTII大學學報(人義襯=會科學 版),201 1(1):80—8S. “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清(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什,2008:118. 9招了明.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50.
碩+學位論文
本文第五部分。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人類學和心理學一樣,都進行并且十分看 重經(jīng)驗研究。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不同,人類學中即使是哲學家級別 的學者,如斯特勞斯和格爾茨,也會親自在田野中收集資料;在美國, 文化人類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通常會選擇在博士論文中親自做田野 調(diào)查,這往往會花上他們四到十年時間來完成論文?傊,人類學家 和心理學家一樣,都拒斥扶手椅上的科學家形象。雖然人類學經(jīng)驗研 究的方式和心理學不同,但當與其他完全不做程序化的經(jīng)驗研究的學 科相比,二者在方法上的親近還是遠多于差異。 總而言之,在心理學的諸多臨近學科中,人類學是與自己最相近 的:它們同屬人的科學,在歷史上互通友好,在研究對象上有著內(nèi)在 的關(guān)聯(lián),在研究方法上有著天然的親近。因此,二者之間不是一堵墻, 而是一扇門;隨后將心理學與人類學并置,談?wù)撊祟悓W對心理學的啟 示,也有了相對穩(wěn)固的學理基礎(chǔ)。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3人的形象的重構(gòu)——社會與文化中的人
3.1.1社會概念與文化概念的含義與關(guān)聯(lián)
首先有必要澄清社會概念與文化概念的含義和關(guān)聯(lián)。文化的概念 在第一--'5即2 1分已經(jīng)提到,不過這里有必要澄清“某一種文化"和“文化 本身”之間的區(qū)分,因為時常有將后者偏狹地理解為前者的情況(如 曾被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所信奉的,用于分析美國邊緣群體、邊緣種 族的文化剝奪理論,即這種思維的具體體現(xiàn))。某一種文化是在文化 、司層面談?wù)撃骋痪唧w文化的特異性;而文化本身,是指所有人都有的, 人所處其中的生活方式或人的生活實踐背后的意義體系,在這一意義 上,文化是內(nèi)在于人的覺知和行動的,因而無法被剝奪。 此處可通過論述社會與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以此來講清社會的概念,同 時回顧文化的含義?偨Y(jié)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上、奈杰 爾.拉波特(Nigel Rapport)2和黃應(yīng)貴。等人的觀點,社會的第一層含 義與個體相對,指總體的人,即由個體所構(gòu)成的、但又超越于個體之 上的人群的總體,而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為特定時空下的人群所
“雷蒙.威廉斯.關(guān)鍵詞:文化與社會的i司{L【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101—109,446.452. 。余杰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什會文化人類學的關(guān)鍵概念[M].北京:華夏出版
社,2009:89-96,31 5.323.
“黃應(yīng)貴.返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guān)照、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21,46—48.
碩十學位論文
共享;換言之,社會是文化的承載者或發(fā)生場地,而文化是社會的生 活方式,是社會借以運行的規(guī)則。社會的第二層含義為人的關(guān)系、網(wǎng) 絡(luò)、交往與互動(即人的群體性生存),人的這一屬性即是通常所講 的“社會性”;而文化的另外兩個基本特征:習得和以語言一符號為基 礎(chǔ),又無疑是以社會性為前提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類學內(nèi)部 越來越接受這種社會關(guān)系一人際互動意義上的社會概念(甚至有用“社 會性”概念將其取代的趨勢),這一意義上的社會概念,已與文化概 念難以做出鮮明區(qū)分。此外,社會有時還特指社會運行的制度(如資 本主義)和社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如階級、社會制度關(guān)聯(lián)體)等宏觀層面。 總之,社會與文化是一對相互兼容與貫通的姐妹概念,二者問有 著難解難分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但非要做Hj區(qū)分的話:社會側(cè)重社會結(jié)構(gòu)一 社會制度、人群整體與人群的關(guān)系.互動本身,文化可大體理解為從 人群整體和人際關(guān)聯(lián)互動中所提煉出的一整套規(guī)則、觀念或價值觀 (即意義系統(tǒng))。不過在本文中,當與生物、自然、實驗室、個體等 概念想對峙時,社會與文化二者問的差異就退居其次,此時就可以并 列地使用而一般不做區(qū)分。
3.1.2人的形象對于心理學的重要意義 通常來講,心理學“對科學的信奉遠遠強于對人的關(guān)切”①,可 以說,心理學是以對科學性的追求而非對人的理解為出發(fā)點和歸宿 的,所以如何理解人往往在其視野之外。不過這一問題本身的重要性
。許波.現(xiàn)代心理學的人文缺失[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01):295—296
20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門人類學的啟示
并不會因為無人關(guān)注而被削弱,原因可在“知識”與“倫理”兩個維 度進行分析: 知識方面,首先,人是心理學的根本立足點和最終歸宿。正如中 國學者彭運石教授所指明的,“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心理學的主 題是人,心理學的生存依據(jù)和存在價值亦蘊含于人身上"①,但彭運 石教授遺憾地指出,心理學歷經(jīng)一百多年來的發(fā)展,至今仍未能成功 構(gòu)筑出完整的人的形象,甚至人常常被心理學所消解,甚至被遺落。 因此,從這個角度講,如果不能構(gòu)筑出人的完整形象,那么心理學就 不是一門真正的、研究人自身的重要學科,甚至心理學的存在根基也 會被動搖。在這一前提下,就有必要考察心理學是如何理解人的,雖 然心理學常常對這一重要問題不感興趣,但心理學在其研究與實踐 中,還是隱含著并塑造著某些人的形象。 其次,對人的理解是反思并應(yīng)對心理學不足的路徑之一。以什么 方式理解、研究、對待人及其心理行為,應(yīng)以對人抱以何種理解為前 提。對于心理學的不足、缺陷甚至危機,國內(nèi)外學者探索這類問題的 根源和出路時,通常會譴責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崇拜和(自然科學)方 法中心,繼而嘗試改造心理學科學共同體的科學觀和方法論。不過還 存在著另外一條同樣合理的路徑去思索這類問題:從純粹的、內(nèi)在的 邏輯順序來講,不論是科學觀,還是方法論,都應(yīng)以對人的理解為邏 輯起點。因此,面對這些問題,可以首先反思心理學對人的理解方式, 隨后以對人及其心理行為更加合理的理解為出發(fā)點,重新設(shè)定心理學
。彭運有,林崇德,午文博.兩方心理學的方法論危機及其超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 學版),2006(02):49—58.
碩十學何論文
對人的研究方式。彭運石教授在人之于心理學的重要意義這種學術(shù)敏 感性下,當談及心理學的方法論危機及其改造時,也是始終抓住方法 論是否與人的本質(zhì)相適應(yīng)這一要害之處。 倫理方面,心理學家作為知識分子,應(yīng)有對人類存在的焦慮和憂 愁,應(yīng)有反思并批判社會的責任感和追求。不過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 卻認為心理學在這方面有所缺失:當代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群體常有批 判社會、批判文化的傳統(tǒng),而心理學家卻很少將自己定位為批評者。 他認為,原因主要在于心理學家“迷戀實證科學家的自我形象而不能 自拔”①。布魯納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原因還在于心理學中往 往缺少批判社會的理論資源,因為心理學往往會極力壓縮連結(jié)社會批 判的社會文化維度;換言之,其對作為自然物、生物體和個體的人的 研究成果,也往往無法用于批判社會。 如何理解人,本身是個學理問題,不過從負面來看,心理學作為 擁有專業(yè)權(quán)威的社會組織的一環(huán),如若只關(guān)心人的個體與生物層面, 那么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研究結(jié)論和研究立場就很容易會被自己或 他人有心或無意的利用,反過來對人施以暴力或為維護不合理秩序辯 護等,本節(jié)隨后部分會細加展開。 總之,心理學中對人的理解、預設(shè)或建構(gòu)是元層面高度的重要問 題之一,它從內(nèi)在邏輯上決定著心理學如何研究和對待人及其心理行 為,也最終關(guān)涉到心理學的學理價值和倫理責任,因此值得認真考察。
。杰羅姆.布魯納.有意義的行為[J].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6.
走向心理學的襯:會文化視野——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3.1.3心理學人性形象的社會文化缺失
整體而言,心理學對人的理解(或者更確切的說,心理學在研究 和對待人及其心理、行為時所隱含、所建構(gòu)出的人的形象),常常是 過度弘揚了人作為自然客體(自然物、生物體)和單純個體的一面, 而忽視了本應(yīng)受到重視的社會文化維度。究其根源,主要歸因于心理 學秉持自然主義世界觀,將人及其心理行為視作自然物或生物體;同 時由于方法中心,將不適于實驗室研究、客觀研究的社會文化維度拋 離,以此將生物學主義和個體取向推入極端;另外心理學以追求普遍 規(guī)律為己任,而社會文化方面最是難言普遍性。 心理學對感覺剝奪實驗的解釋,最能體現(xiàn)出心理學對人的生物主 義、個體主義理解和相應(yīng)的社會文化缺失:在實驗中,不僅個體的、 生物的簡單感覺被剝奪,被剝奪的還有真實的生活情境與人際互動
(即社會剝奪);同時,人追求意義——與文化相關(guān)——的通道也被
完全切斷(即文化剝奪)。實際上,這種復合型的剝奪,非常類似于 極端的身體疼痛,這并不僅僅是生理層面的問題,而是由于肉體上的 疼痛切斷了個人與外界的聯(lián)系,使自我意識完全收縮回自身。 還必須澄清的是,社會心理學也同時在個體主義的范疇之內(nèi)。美 國心理學家Greenwood在《美國社會心理學中“社會”的消失》①一 書中匣l顧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百年歷史。他認為社會心理學已經(jīng)越發(fā) 偏向研究認知過程和生理基礎(chǔ),現(xiàn)今的社會心理學也已然成了個體心
j
Greenwood.J.D.The Disappearance ofthe Social in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y[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碩十學位淪文
理學的一個分支。主流社會心理學中的確很少存在真實的社會情景與 人際互動,正如有學者對實驗社會心理學的批評:這種實驗室實驗是 “真空中的實驗,宏大的社會現(xiàn)實被彎曲為人為的實驗室中漠不相關(guān) 的個體之間虛假的社會互動!雹俅送,即使表面一L最遠離生物學的社 會一人格心理學領(lǐng)域,現(xiàn)在生物學思潮也很有市場;。
3-2起點:人的社會文化性生存
相較于心理學將人片面的理解為自然物、生物體和個體,人類學 向來關(guān)注人文世界,關(guān)注作為社會文化塑造物的人,這恰好可以在心 理學最欠缺的方面,給心理學以對照和啟發(fā)。在對人類狀況或人性的 理解上,人類學有著比心理學更濃厚的熱情,也有著不同于心理學的 視角和成就。 哲學家格拉斯.德.拉古納(Grass
De
Laguna)曾不免有些過于夸
張地贊譽過人類學的這一方面。他認為,人類學“是所有學科中最具 解放性的,它不僅一貫糾正種族和文化優(yōu)越性的謬誤,而且致力于研 究任何地方、任何時代的所有民族,它對人的本質(zhì)的闡明超過了哲人 的所有反思和實驗科學家的所有研究。"③不過心理人類學家M.E.斯 皮羅的觀點就相對的穩(wěn)健一些,他認為,在面對人性的理解時,人類 學是是哲學的婢女,是哲學的一個經(jīng)驗研究的工具。@整體而言,人
。Joachim Israel.The Context ofSocial Psychology[M].London:Academic Press,1 972:
69.122.
⑦葉浩生.有關(guān)兩方心理學中生物學化思潮的質(zhì)疑與思考[J].心理科學,1006,29(3):520.525. @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第f‘版)[M].Rile:E海社會科學出版襯,,2006:2. ④M.E.斯皮羅.文化與人性[M].北京:社會科學義獻出版{1:,1999:5.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白人類學的啟示
類學主要是通過文化的觀念改變了人看待自身的方式,從而給人的自 我認識帶來了深刻改觀。 有人類學學者指出,人類學這門學科不存在一個總體的框架,所 以往往要談理論流派,不過在對人類狀況的判斷或者說對人性的理解 上,卻有一個“單一的宏觀框架”。。u“人的社會文化性生存”,是人 類學對人類存在狀況的基本判斷,而“意義”又是人類社會文化性生 存的關(guān)鍵。社會文化性存在的出發(fā)點是人對“自然”的超越(并非完 全否認)!白匀弧庇袃蓚方面的含義,一是與文化相對,特指生物學 層面;另一含義包含了前者,與意義相對,指』一義的物理事實。 當在生物學層面談?wù)撟匀粫r,首先指人作為生物體,是自然界的
一員,接下來即是假如人作為單純生物體的生存狀況——依靠本能和
遺傳素質(zhì)生存的自然狀態(tài)。人類學通過最基本的跨文化研究即可展示 出文化的豐富性和人的復雜性,以此反駁這種人獸無別的觀點。關(guān)于 生物學基礎(chǔ)與文化的關(guān)系,人類學并不會否認人的存在與人的行為有 其客觀生物基礎(chǔ),但生物基礎(chǔ)只作為人類行為的“基礎(chǔ)計劃”或“限 制性條件"。因為人在生活中表達與實踐這些基礎(chǔ)計劃,是受到文化 指導或制約的。對于人類現(xiàn)象的普遍性一差異性,人類學對前者并不 會完全否定,但是輕易不會承認,即使承認,如亂倫禁忌,也會嘗試 在社會文化而不是生物學范圍內(nèi)尋求解釋;人類學一般熱衷于尋求差 異性,但對于差異性的行為,人類學家相信其是“通過社會化和濡化 等社會文化機制而不是生物遺傳機制,來代代相傳的。"。最后,從人
。艾倫.巴納德.人類學J力史與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9. 。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請(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
碩十學何論文
類的種系進化來講,人類從自然存在物過渡至lJ¥-f:會性的存在,其過程 就是逐步接受文化的熏染。 在人類學中,白結(jié)構(gòu)人類學、象征人類學和解釋人類學興起之后 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學家愈發(fā)趨向于認為人并非生活在自然狀態(tài) 里,而是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象征一符號的意義一文化世界之中!八枷爰 馬克思.韋伯曾說過,人是懸在由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wǎng)中的動物, 而人類學大師格爾茨則進一步指出,文化就是這種意義之網(wǎng)!雹僦 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也認為,人類過的是一種被象征性地組織過 的生活;在他的理論中,甚至有將文化、意義和人性三者等同起來的 傾向:文化就是人性,而意義一符號是文化的最大特征。④ 引入意義后,自然概念因與意義相對而有了非常寬廣的含義,即 “物理事實”,指一種東西是其物理屬性本身(比如,眼睛被風沙吹 過而瞇眼);而意義是指,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象征著自身之外的含 義(如故意做出瞇眼的動作,它與眼睛被風沙吹過而瞇眼在“事實上”
一致,但有意義——為了向同伴遞眼色),或者完全不是客觀存在的
事物也有其含義,t:lfi女H祖先、鬼神、氣節(jié)。意義的生成與表達以語言 為前提,而語言是公共的、社會的而非個人的,所以這時候談?wù)撈鹞?化和意義,必然從內(nèi)在邏輯上包含了社會性并以其為前提,這也同時 反駁了人的單純個體性存在。
?死5拢駹柎模幕慕忉專郏停荩暇鹤g林出版禮,1999:5. ⑦馬歇爾.薩林斯.人性的兩方幻想[A].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C].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
司,2008.53—57.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3.3從自然.生物到社會.文化
之前提到人類學在對人的理解上有一個統(tǒng)一的框架,這一框架的 核心即是人的社會文化性存在。人類學對人的理解,建立在人和動物、 人和自然狀態(tài)相分離的前提基礎(chǔ)上;文化作為人類學的核心概念,其
首要的基本特征是習得——習得意味著與本能或天性的分離,即告別
了純粹動物式的本能生存,這也直接反駁了將人視作純粹生物體的立
場。
我國心理學前輩潘菽先生還曾經(jīng)指出,一t5理學有人獸不分和心身 混淆的嚴重病癥,他認為對心理學而言,人和動物的區(qū)別是主要的。 也潘菽先生所批判的心理學,無疑是將人看作一種“生物學意義上的 自然物”。心理學將人理解為自然生物體,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執(zhí)著于 尋求或預設(shè)人類行為的生物學原因,下文擬對其分步討論:首先從最 簡單的生物學素質(zhì)、生理需求淡起,隨后進展到強調(diào)生物醫(yī)l素的極端 情況,即對天性(生物決定論)的信奉,最后再全面論述心理學中生 物學取向的具體情況,并分別分析其限度。 3.3.1生物學素質(zhì)的文化表達
通常認為整個人類的存在分為兩大塊,一是人身為動物界的一 員,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生物學素質(zhì);二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社會性存 在和文化性生存,即人處在社會關(guān)系的纏繞和文明、文化的浸潤之中。 不過人類學的視野豐富了這一觀點:人類學家并不會否認人的某些行
。潘菽.潘菽心理學文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137
碩十學位論文
為表現(xiàn)有其客觀的生物性的或遺傳性的原因,人的生物學素質(zhì)的確為 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提供了“先天的框架和基礎(chǔ)”①,但是人類學 家關(guān)注的是這些基本生物學素質(zhì)在生活實踐中的表達:“自然使我們 具備了某些需要,但文化卻告訴我們怎樣去滿足他們”。②此時,人就 不是受控于基因的奴隸。 人類學并不會否認人的存在與人的行為有其客觀生物基礎(chǔ),但生 物基礎(chǔ)只作為人類行為的基礎(chǔ)計劃或限制,I牛-條件。因為人在生活中表 達與實踐這些基礎(chǔ)計劃,是受到文化指導或制約的。 人類學家格爾茨曾舉例說明過這一點,他講到,人的語言能力無 疑是一種先天的生物學素質(zhì)(格爾茨將其稱為生物體的“基礎(chǔ)計劃”), 但是我們所說的那種語言本身以及在生活中怎樣交流表達,則是文化 的:“在我們的先天遺傳基因為我們的生活設(shè)計的基715bt一劃,Lt',71H說
話或是笑的能力,與我們在生活中所實施的具體行為——以某種語調(diào) 說英語,在微妙的社會環(huán)境中高深莫測的笑——之間有一套復雜的有 意義的符號,在其指導下我們將基礎(chǔ)計劃轉(zhuǎn)化為行動。”③馬歇爾.薩
林斯甚至認為,包括物種的生物性特征是被象征性的給予的,人類內(nèi) 在的需求、沖動或性情,都取決于某一文化秩序如何對其進行象征性 的定義。 基本的生物學需求,如飲食、保暖、休憩、交配,人類學家對這 些方面有過豐富的研究,但是人類學關(guān)注的是人在實際的生活中是怎
。7招了明.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8. 。羅伯特.墨菲.義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52. “克利福德.格爾茨.義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3.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樣滿足和表達這些需求的,此時人就通過文化,超越了簡單的生物學 層面,因為連最基本的生物學需要,也被賦予了文化色彩;基本生物 學需要在具體表達時,也往往象征著生理滿足之外的意義、隱含著生 理滿足之外的社會功能。 3.3.2“天性”的文化詮釋
關(guān)于天性與教養(yǎng)之爭,人類學基本著落在后者,有人類學家認為, “由于不同文化問的差異巨大,所以對人性所能下的唯一正確判斷是 其可塑性極大”iu這種說法依據(jù)于人類學的跨文化視野,因為人類學 一向善于研究在主流國家、主流社會以外的空間里,他者的不同生活 方式。 前文中提到的基本生存需求的確有其堅實的生物基因基礎(chǔ),但認 為人的種族,性別、青春期、權(quán)力一侵犯和亂倫禁忌等復雜的現(xiàn)象是 人的天性,是由生物學原因所決定的,就是把對人的生物學理解推向 了極端。天性的背后是普遍性,普遍性有兩種情況,一是虛假的普遍 性,這通常是一種西方中心主義的誤解,通過跨文化研究可以輕松進 行反駁;二是的確有些現(xiàn)象是跨文化普同的,如亂倫禁忌和母愛,但 對這種普同的現(xiàn)象也可以通過文化而不是天性來解釋。下面分別討
論:
(1)西方中心主義的誤讀 一LI,理學家曾把在西方文化中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如青春期的狂亂和
。斯皮羅,M.E.文化與人性[M].北京:社會科學義獻出版社,1999:7.
碩十學位論文
眭別氣質(zhì)),歸因于人的天性。不過人類學一貫強調(diào)后天的文化塑造 和跨文化比較研究的視野,而不會去尋求生物學色彩濃厚的天性解 釋,以青春期和性別特質(zhì)為例: 關(guān)于青春期,上世紀20年代,美國學術(shù)界爆發(fā)了一場著名的天 性一教養(yǎng)之爭,主張?zhí)煨砸慌傻母蓪⒅皇菚r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 霍爾,而美國人類學會前主席、人類學權(quán)威博厄斯則主張后者。霍爾 的天性觀體現(xiàn)于其“青春期危機”理論中,霍爾認為青年人對長輩的 不滿和反抗、內(nèi)心的掙扎和沖突是必然的,“因為這一切都源于生理 變化,所以是別無選擇的”。①不過博厄斯的學生、文化與人格學派(心 理學派)的主要建立者瑪格麗特.米德則是通過考察異文化中的青春 期現(xiàn)象,有力地回擊了霍爾的觀點,同時指出了其理論中的西方中心 主義預設(shè)。 米德對南太平洋的薩摩亞人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實地田野調(diào)查,結(jié) 果發(fā)現(xiàn)薩摩亞人在青少年時期并沒有體驗到美國青少年中常出現(xiàn)的 緊張、壓抑、起伏和挫折感等心理沖突。他們心緒平靜也沒有明顯的 心理沖突和性壓抑。原因在于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較為安定和簡單,并且 社會成員的未來已近被規(guī)劃好而無需操一EL,。④最后米德認為,青春期 危機理論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不是所有文化都會產(chǎn)生青春期危機。還 需提到的是,四十余年后,米德在《文化與承諾》一書中,探討了前 喻、并喻和后喻三種代際交流的模式,以此豐滿了對青春期現(xiàn)象的解
。沈德燦,沈政.心理學專業(yè)英語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0. ,敻瘼筇兀椎拢_摩亞人的成年:為兩方文叫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M].北京:商 務(wù)印書館,2010:102.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釋。前喻文化中社會經(jīng)驗主要從長輩向晚輩傳遞,以此類推。在這種 分析框架下,文明社會處于三種模式并存的沖突狀況中,自然易于出 現(xiàn)青春期危機。① 關(guān)于性別氣質(zhì),弗洛伊德認為男性的剛強好斗與女性的柔弱溫順 是天生的,是內(nèi)在生物學或解剖學原因的表達。不過米德通過對新幾 內(nèi)亞三個原始部落性別與氣質(zhì)的田野調(diào)查,挑戰(zhàn)了弗洛伊德的這~+觀 念。此時必須交代的是,三個原始部落是在方圓100公里之內(nèi)比鄰而 居的。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男女氣質(zhì)圖式來理解的話,阿拉佩什人與弗 洛伊德所講的情況類似,蒙杜古馬人的男女氣質(zhì)較為相近,類似于文 明社會的男性,但查姆布利人卻是陰陽顛倒。。 (2)關(guān)于跨文化普同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理解 人類社會中的確有一些超越國家、民族、文化界限的普遍現(xiàn)象, 如母愛和亂倫禁忌。他們不像青春期和性別一樣高度可塑,對于這種 情況,人類學家的觀點有兩條: 首先,高度普遍并不意味著沒有例外,以母愛為例,馬克薩斯文 化中的母親,即是僅僅給予孩子最低限度的基本照料,她們都將精力 用于打扮自己和周旋于幾個丈夫之間;②古希臘的斯巴達人,也有棄 嬰的傳統(tǒng)。至于亂倫禁忌,要比母愛普遍得多,雖然禁止親密接觸的 范圍在不同文化、不同時期不同,但禁忌的極限在父母與子女之間, 其他的情況都可以出現(xiàn)。古埃及和古墨西哥人中,兄妹婚或姐弟婚非
。Mead,M.Culture
and
commitmenL'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M].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 970:64.
,敻褓ぬ兀椎拢齻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zhì)【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社,1988.
9卡爾迪納,普里勃.他們研究了人——f‘大文化人類學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356—357.
碩十學位論文
常普遍(著名的“埃及艷后"克麗奧佩托拉七世,就是兄妹婚的后代)。 (這幾種情況與饑荒時“易子而食”或?qū)y倫禁忌的高Lf',N違禁不同, 因為他們是以整個文化為單位的、普遍性的制度安排。) 其次,即使某些現(xiàn)象是高度普遍的,比如亂倫禁忌,但接下來最 關(guān)鍵的是該怎么思考這一現(xiàn)象。時常有學者將其歸咎于天性或生物學 基礎(chǔ),但人類學家通常不會做這種解釋,正如羅伯特.墨菲的精彩表 述:“完全為人所忽略的是,在本性和教養(yǎng)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地帶
一一普遍的社會特征來自共同的人類經(jīng)歷,來自在同一類人中的生
活”,?梢,人類學并不否認存在著普遍的人類現(xiàn)象,但這些現(xiàn)象的 普遍性不是來自生物本性,而是來自全人類共享的生存狀況。這一認 識其實也為人類學家對這一主題的后續(xù)研究騰出了空間,之后他們關(guān) 注的焦點就在于考察這些普遍性特征的社會功能與文化意義。
3.3.3生物學理解的限度 心理學比較熱衷于將人理解為生物體,熱衷于尋求心理行為背后 的生物學原因,這首先因為生物學性原因是客觀存在的,可以滿足心 理學對科學性的追求;其次由于歸因于生物學可以免于探索社會文化 因素,從而降低探討這一問題的難度。一般來講,心理學對人及其心 理行為的生物學理解有三種情況,人類學對這些情況也都一一展開過
自己的{}比判:
第一種情況,對于人類一些普遍的社會性表現(xiàn)訴諸生物的或遺傳
①羅們特.墨菲.義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wù)}=Ij書館,2009:29.30.
32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的解釋。比如前面提到的青春期和性別,目前進化心理學也在試圖涉 足人格一社會一文化心理學領(lǐng)域。不過上文中提到過,即便是亂倫禁忌 這種高度普遍性的現(xiàn)象,也無需尋求生物學解釋。人類學對這種做法 的批判有兩個維度,一為批判其學理弱點,二是揭露其倫理上的潛在 危險性。 首先,學理不足。對于社會生物學或進化心理學所信奉的觀念, 即人的行為模式建立在先天基因的基礎(chǔ)上,是由遺傳決定的,這種觀 念背后的邏輯是將普遍性歸因于生物性,前文已述,人的社會性表現(xiàn) 難言普遍性,普遍性的現(xiàn)象也最好在社會文化范圍內(nèi)討論。并且,這 種觀念在邏輯上還是一種虛假的循環(huán)論證,類似于解釋火之所以可以 燃燒,是因為火本身固有一種熱的本性。人類學家墨菲還指出,這種 虛假邏輯之所以吸引人,在學術(shù)界內(nèi)外不乏支持者,甚至深孚眾望,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 ,將原因敲定于生物學解釋,就意味著對
這一問題的思考終止了,除此之外無話可說,因為它使人相信這一問 題已經(jīng)得到了解決;其二,還有一個可能會讓讓學者們很難堪的原因, 即這種理論十分簡單,甚至過于簡單,不懂任何遺傳學原理也可以輕 松理解。①另外還需要追問的是,這種觀念聲稱自己的解釋基于遺傳 學,但涉及的基因總是假定性的,這一觀念的支持者們也尚未拿出證 據(jù)證明是什么基因決定了人的哪些(社會性的)行為模式。 其后,倫理上的危險性。薩林斯在《生物學的使用與濫用》一書 中指出了濫用生物!學立場的極端——一社會生物學在倫理上的危險性。
。羅伯特.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淪[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28,183.
33
碩十學位論文
他認為社會生物學是~種披著科學外衣的,遺傳學上的資本主義,即 “人對自然資源的無節(jié)制攫取和相應(yīng)的對其它人生存利益的損害,它 從內(nèi)在邏輯上為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做出證明和辯護”,①社 會生物學的生物決定論同時也是對人類符號能動性和道德能動性的 否定。②因為它不僅無助于我們理解現(xiàn)實,還為世界的現(xiàn)狀辯護,并 賦予人類的所作所為以科學的合理性。這在倫理上是不合格,甚至是 危險的。確如此,曾發(fā)現(xiàn)印刻作用的洛倫茨作為社會生物學和比較心 理學的鼻祖之一,就曾利用其生物決定理論去服務(wù)納粹德國的意識形 態(tài);他認為,凡是能減少“道德上的劣等人”或“受缺陷折磨的人” 的政策,都是合法的。⑨ 第二種情況,對于較少社會內(nèi)容的心理現(xiàn)象,如認知和情緒,由 于心理學家很少研究真實生活情景中的認知現(xiàn)象和情緒表達,而往往 傾向于研究遠離社會文化的“過程”和“結(jié)構(gòu)”,在這種做法下,心 理現(xiàn)象無疑有其生理基礎(chǔ)。不過心理學要明白這種做法的限度,因為 一旦進入生活情境這些心理現(xiàn)象的社會文化內(nèi)容就會增加,相應(yīng)的生 物學影響就會減弱。如布魯納所言,“人類行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 其生物底板,而在于文化和文化范疇內(nèi)對意義的追尋。文化是行為塑 造性的力量,而生物底板至多只是加在行為上的限制性條件。”④布魯 納還堅持認為,生物遺傳性原因即使對行為構(gòu)成了限制,這種限制也
!停幔颍螅瑁幔欤 Sahlins.The Use andAbuse ofBiology[M].Chicago:Chicago Unicersity Press,
1 976:73.
。馬歇爾.薩林斯.甜蜜的悲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22. 。彼得.沃森.20世紀思想史[M].上海:}二海譯文出版什,2006:357—358。 。杰羅姆.布魯納.有意義的行為[M].長春:吉林人民…版社,2008:16.18,33—34.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還是可以變更的;在生活實踐中,文化專門為我們安排了彌補裝置以 超越原始的生物性限制。文化將人置于一個共享的符號一意義系統(tǒng)中, 人們借助這個系統(tǒng)把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體驗、知識以及自己在其中 的行動組織起來。
對于智力的研究和應(yīng)用,最能體現(xiàn)這一類生物學理解的不足與潛 在后果。心理學教科書中確會宣稱智力的成就是先天與后天共同決定 的,但這僅僅是一種追求圓滿的表述而己,智力的種族差異這一心理 學研究結(jié)論,暴露了心理學看重的仍然是先天生物學理由。單一一強調(diào) 先天因素且又披上科學外衣的智力測驗,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美 國曾經(jīng)拒絕智力低下者入境,有些州甚至立法為智力缺陷者實施絕育 手術(shù);納粹德國也曾頒布法律,有智力缺陷的人將被強制實施絕育手 術(shù),晚近的智力鐘形曲線理論也為種族歧視煽風點火。 心理學家直到近期還在鼓吹不同種族之間的智力差異,如1994 年出爐的著名的鐘形曲線理論,這一理論至今在學院心理學中還有很 大的市場。而人類學家認為,關(guān)鍵的變量不是種族這一微不足道的生 物學差異,而是地區(qū)位置、社會經(jīng)濟階層、種族歧視和文化的喪失。 ①這本身對心理學而言并不是什么難事,因為很容易就可以根據(jù)現(xiàn)有 的資料發(fā)現(xiàn),美國北方城區(qū)的黑人,平均數(shù)遠高于南方鄉(xiāng)村的白人, 下層階級的白人智商也遠低于中產(chǎn)階級拜仁。但是心理學家卻執(zhí)著于 得出普遍性的結(jié)論,認為白人的智力高于黑人,“這種邏輯已經(jīng)不講
。羅伯特.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23.24
35
碩十學位論文
理到了荒唐的程度”①。 智力的話題說明了一個道理,非常值得心理學家警醒:當對生物 學解釋過度強調(diào)時,就會把社會文化解釋擠到視線之外,隨后當其實 踐于社會事務(wù)時,可能會造成倫理上的災(zāi)難。 第三種情況,心理學對人的生物學理解還有另外一種常見的表 現(xiàn),即用小白鼠等動物類比人類來進行認知、情緒方面的實驗。對此, 心理學家要意識到這種做法的限度,這時候需要表態(tài)的是“說的是哪 種動物”,“說的是那種動物的哪一方面”?。廣義人類學中有體質(zhì)一 生物人類學,其研究對象之一是高級靈長類。體質(zhì)人類學的研究表明,
在人類的最近親——“黑猩猩屬”(與人類基因的差異在3%或5%左
右)中,“黑猩猩種"和“倭黑猩猩種”兩種黑猩猩的習性都存有巨 大的差異。 總之,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生物學理解,要盡可能的知道其局限 性,并最終盡可能的減少這種解釋而尋找社會文化理由。因為當眼中 只有生物學理解時就封閉了社會文化討論的可能性,這不僅在學理上 不完善,在倫理上也存有潛在的危險。
3.4個體的位置
個體思維在心理學中有三種情況:對于人的所思所為從個體內(nèi)部 尋求解釋、探索個體結(jié)構(gòu)內(nèi)部諸因素間的關(guān)聯(lián)與互動、通過高度控制 條件下的實驗室實驗將個體孤絕于真實生活情境。前兩種情況有時會
。斯蒂芬.智商測試:一段閃光的J力史,一個失色的點予[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233.250
36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來白人類學的啟示 在個體之外推進到家庭,但整體而言,三種情況都體現(xiàn)了心理學對人 的理解執(zhí)著于個體而缺乏了社會文化維度。
3.4.1
“不可分割的”個體
個體與社會相對,“個體”(Individual)的原意是“不可分的"
(indivisible)u 0在心理學中,除將人理解為生物體之外,還存在著
一種同樣普遍的情況,即將人理解為與社會文化脫離開來的、單純的 個體。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個體主義,即“強調(diào)個體心理的獨立性和自主 性,否認或忽視個體心理與社會文化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個體研究同社會 文化孤立開來,從個體本身尋求心理或行為的解釋。’’i 關(guān)于心理學到底為何會走向極端的個體主義,諸多學者的分析多 將其歸咎于心理學的自然科學觀和方法論,不過這種判斷還有可補充 之處,因為心理學以個體為出發(fā)點,的確有其無可撼動的合理性,只 是心理學不顧這種合理性的范圍而將其推向了極端。 實際上,心理與行為都只能是個體的,社會和文化都不存在一個 可以承載意識、情緒和行為的實體結(jié)構(gòu),社會文化構(gòu)成的基礎(chǔ)也在個 體身上。這屬于社會學、人類學中常講的“方法論個人主義”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與心理學中的個體主義4<同,這種
觀點認為,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交往構(gòu)成了人類社會,文化最終 依托的也只是個體,因為社會不存在思想、記憶和認知能力?傊,
。雷蒙.成廉斯.關(guān)鍵同: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231.
。胡萬年.從個體主義到文化主義——心理學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向與整合[M].心理學探
新,2006(2):18—21.
碩十學位論文
個體的存在是人類文化與社會存在的根本原因和證明。① 可見,心理學的個體定位有其合理性,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 脫離社會關(guān)系、社會情境和文化影響來孤立地談?wù)搨體及其心理行 為,從而走到個體主義的極端。 雖然以文化和社會為本,但人類學并沒有完全忽略個體層面,心 理人類學即是最好的代表。對于個體,人類學并不否認其真實的存在。 當個體與社會文化并列時,人類學傾向于將個體看作其所在的社會文 化的代表,但是也不會認為個體在社會文化之下是完全受動的,而是 有一種有限度的自由選擇和行動的能力。在人類學看來,個體雖然不 是不是完全機械受制于文化的機器,但也不是的獨自自主的存在,而 是一個文化個體,并在社會情境中生存、行動,“每一個個體身上都 投下了其所處的特定的社會和歷史時代的影子”。g 本節(jié)前一部分曾講過,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而意義的首要特征 就是它不是個人的而是公共的和社會的,個體無法脫離社會文化來尋 求意義。具體來講,在不考慮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文化不是直接影響 個體的行為的,其是通過與個人相聯(lián)系的個性形成過程而起中介作 用。③另外,對行為環(huán)境的理解也是由文化構(gòu)成的,“人們需要學會按 照相沿成習的,具有文化意義的方式來觀察和思考他們所在的環(huán)境。" ④因此,個人行動和體驗的前提是社會文化范疇內(nèi)的意義一符號體系的
。余念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社會義化人類學的關(guān)鍵概念[M].北京:華夏出版 社,2009:89—96,238—239. “詹姆斯.皮考克.人類學透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0-53. 9斯皮羅,M.E.文化與人性[M].北京:什會科學義獻出版什,1999:9. 。招了叫.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襯=,2008:128.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義化視野一一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參與。 最后需要補充的是,上面的說法多是探討個人作為一個整體的結(jié) 構(gòu),是如何與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而心理學中同樣普遍的、執(zhí) 著于個體的情況是把個體操作為一個封閉的結(jié)構(gòu),探索這個結(jié)構(gòu)內(nèi)部 諸要素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如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這種方式的合理 性在于可以得出普遍規(guī)律,但缺陷在于往往面對的是低級心理現(xiàn)象, 同時缺乏真實生活情境的內(nèi)容而只有蒼白的結(jié)構(gòu);實際上,當個體置 身于真實生活情境中時,個體是作為一個整體結(jié)構(gòu)來與外界互動的。 3.4.2從實驗室到社會情境
在一it,理學里,個體主義最普遍的表現(xiàn)是通過實驗室定量研究,使 個體喪失了經(jīng)驗的直接性,從而將個體置于社會文化的真空之中。并 且,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兩個關(guān)鍵圖式是刺激一反應(yīng)和控制一因果,每一 個方面都沒有社會文化的位置。社會和文化不是個體的布景或擺設(shè), 而是滲透并影響著人的覺知和行動。 中國人類學學者趙旭東教授是從心理學研究轉(zhuǎn)向人類學研究的, 他曾經(jīng)在人類學視野的比照下,批判過心理學這種類型的個體主義: 人類學雖然和心理學同屬研究人自身的學問,“但人類學家眼中的人 并非是心理學實驗室意義上的、被隔離開的‘一個個被試,而是融入在 社會網(wǎng)絡(luò)中,浸潤在一種或多種文化意義體系中,并且有著A我創(chuàng)造 出此種文化能力的生命有機體!。
。趙旭東.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M].北京:中NA民大學出版社,2009;1.2.
39
碩+學位論文
實際上,將人置于實驗室中所依托是“人是機器”的理念,在實 際操作中其主要內(nèi)容是刺激一反應(yīng),而刺激.反應(yīng)的關(guān)鍵又是“信息”, 對此,人類學家認為,意義與信息不同,如上所述,信息是事實性的 東西(在心理學中甚至會被轉(zhuǎn)化成數(shù)字),而意義多指這種事實意味 著什么,事實性的東西也僅僅是人類意義生存的材料而非本質(zhì)。
3.4.3社會事件分析中的心理學一人類學視角差異 下面還可以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心理學的個體主義立場及其不 足。2011年下半年發(fā)生了著名的小悅悅事件,兩歲女童小悅悅內(nèi)先 后被兩輛貨車碾壓而7分鐘內(nèi)有18位路人漠然避開,最后才被拾荒 阿婆陳賢妹盡力搭救。小悅悅事件引發(fā)了全國范圍內(nèi)的一場質(zhì)詢社會 冷漠的道德大討論。事后,對于路人的冷漠,分別有人從心理學視角 和人類學視角展開討論。心理學視角的分析文章以《社會心理學視角 下的“小悅悅事件”》①為代表,由社會心理學博士所寫的;人類學角 度的分析則體現(xiàn)在《小悅悅事件背后:佛山五金城生態(tài)的人類學觀察》 ②一文中,文章是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周如南的田野報告。 無需多言,心理學角度的分析采用的是社會心理學中經(jīng)典的路人 效應(yīng)、旁觀者效應(yīng)或責任分散效應(yīng),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認為無需對社
會的道德狀況過于悲觀。而實際上,這些效應(yīng)是非常蒼白的——因為
。張陸.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小悅悅事件”
[EB/OL].http://news.univs.cn/201 1/1 1 1 2/897929.shtml,201 1—1 1—1 2/201 2—02—01.
…劇如南.小悅悅事件背后:佛山h金城生念的人類學觀察
[EB/OL].http://news.163.corn/1 1/1024/14/7H4U909M00014JB6—3.html,201 1—10—24/2
012—02—01.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它們并沒有去關(guān)注問題本身。 至于周如南博士的文章,則是一項兼顧社會、文化和心理的全面
分析。事件發(fā)生后,作者親自進入事發(fā)地——佛山五金城來展開實地
的田野調(diào)查。周如南認為,“社會冷漠的表現(xiàn)背后有身深層的結(jié)構(gòu)性 原因”,因此其關(guān)注的是“見死不救者背后有怎樣的思維邏輯和文化 實踐在支撐,以至于將這種行為視為自然的和可接受的!弊髡咄ㄟ^ 考察佛山五金城的人群構(gòu)成、人際交往、日常生活、經(jīng)濟活動、社會 心理和管理部門的作為等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作者認為,五金城中 由于人員多來自五湖四海的鄉(xiāng)村,由鄉(xiāng)村到都市的生存切斷了鄉(xiāng)土社 會的人際關(guān)聯(lián),使得人們的交往過度收縮于家庭;生計上的壓力和同 行競爭、社會保障的缺位也使得人們一門心思焦慮于生計,導致社區(qū) 內(nèi)的人際聯(lián)系異常薄弱。另外五金城的管理部門權(quán)力過于集中并且缺 乏上級部門監(jiān)管,也使得社區(qū)內(nèi)秩序混亂。 對比之下,心理學對小悅悅事件的分析,充分說明了現(xiàn)實總是情 境性的,其中必然有多種力量參與其中,將個體僅僅理解為個體顯然 不到位。同時這一事件也暴露了個體主義立場下的心理學,遠離了真 實的個體的生活和行動;暴露了其在面對個體行為時的單一和貧乏, 也缺乏在廠。闊的背景下思考問題的能力。 此外,心理學的個體主義還體現(xiàn)于對心理失常的理解與干預之 中。不過這利,單純個體的理解可能會使自己喪失社會批判的立場從而 被利用,對比富士康跳樓事件中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發(fā)言,即可說 明這一點。
碩+學位論文
心理學一貫將人視作單純的客觀自然物(機器、生物)和個體。 而人類學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文化性存在,社會指社會情境和人的關(guān)聯(lián) 一互動,文化指人類行動背后的符號一意義體系。人類行動確有其生物 學原因,但由于這種原因難以確切說明且社會文化展示出了強大的塑 造力量,因此應(yīng)當盡可能的減少對人的生物學解釋。個體的真實生活 是在社會性情境之中,意義又是超越個體的社會性范疇,這樣,社會 與文化(意義)一道,反駁了心理學將人定位為個體和機器、生物的 立場。此外,將人理解為自然物和個體不僅在學理一卜有不足,在倫理 上也有其危險性。 不過需要補充的是,以上所述的心理學特指主流的科學心理學, 而整個心理學中還另有人本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心理學。人本心理學是 在心理學的學科傳統(tǒng)中成長起來的,因此也時常接近主流心理學的人 性理解,比如馬斯洛就認為人的自我實現(xiàn)是人作為生物體所固有的潛 能,其自我實現(xiàn)理論也無法與當前資本主義社會、西方社會中的所強 調(diào)的占有性個人主義和成就意識形態(tài)脫離關(guān)系。當然,毋庸置疑的是, 比之主流心理學,人本心理學要更少的將人理解為機器和生物體。至 于精神分析心理學,通常認為弗洛伊德同時具備了個體的和生物學的 色彩,而實際上,拉康指出這是對弗洛伊德的誤解,他認為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實質(zhì)在于語言學(即意義)。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開 始旗幟鮮明的走向社會文化,同時也走到了學院派心理學(科學心理 學和人本心理學)的前面。
d7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4研究范式的轉(zhuǎn)換——人文科學取向
自馮特以后,(主流)心理學開始全面的簡單套用自然科學范式, 不顧人不同于動物和機器的獨特本質(zhì)和人類心理的社會文化屬性, “使心理學在科學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卻愈發(fā)遠離本真的生活世 界,成為與現(xiàn)實生活無涉的一一堆破碎、分裂的方法和程序的集合體! D為走出困境,心理學需要一種人文科學的研究取向來與原有取向取 得平衡和互動。而人類學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研究,正是一種現(xiàn)成的 人文科學取向,值得心理學家認真考察其可取之處。
4.1對人重新理解之后的研究范式轉(zhuǎn)換
如彭運石教授所揭示的,心理學的研究方式需要與人的獨特本質(zhì) 相適應(yīng),同時如何展開對人及其心理行為的研究,應(yīng)以對人抱以何種 理解為邏輯前提。彭運石教授的這一思想應(yīng)是思考心理學研究范式現(xiàn) 有不足和未來方向的根本出發(fā)點。 前文已述,人的存在是一種不同于自然物和純粹個體的社會文化 性存在,人的思想行動是在真實情境、人際關(guān)聯(lián)互動和文化背景下中 對意義的追尋。不過心理學的研究范式,卻是將人假定為純粹的自然 物、生物體和個體。在此基礎(chǔ)上對人進行研究時,研究的對象是個體 (或小白鼠)的低級心理過程或心理結(jié)構(gòu),研究的方法是實驗室定量
。|土I營,楊孝.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模式考察[J].成寧學院學報,2011(10):77-78
方法,而二者都是對人類社會文化屬性的剝奪,即遠離了人的獨特本 質(zhì)。 在自然科學抱負之下,心理學的研究范式本質(zhì)上是一種關(guān)于自然 物的研究范式,這種單一的自然科學模式無法與人的獨特本質(zhì)相適 應(yīng),也不能完整地塑造出人的形象。但人類學家的研究范式,則是在 人和自然物相區(qū)分的前提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人類學家王銘銘指出, 就目前的證據(jù)來看,人的主要特性是社會性,因而“人類學越來越脫 離那種非社會、非人類的自然科學軌跡,而轉(zhuǎn)入人文學和社會科學來 尋求解釋。"①可以說,人類學是一|、J“名副其實的人的科學’’。。中 國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過:
“人研究人自己,從科學史上說是人類學在十九世紀的創(chuàng)舉,至二}1世紀初 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方法,不能不說是人文世界的一項新發(fā)展和新突破。但建立這 一門科學可能比其他科學更為困難些,這不僅是因為人文世界領(lǐng)域廣闊,而且是 因為人研究人,不同于人研究物。研究者必須要有一種新的觀點和境界,就是研 究者不單要把所研究的對象看成身外之物,而且還要能利用自己是人這一特點, 設(shè)身處地地去了解這個被研究的對象。”、:。
如費老所言,人類學研究范式的關(guān)鍵是“人研究人,不同于人研 究物”,這種范式適應(yīng)于并且展現(xiàn)了人的社會文化屬性;但更深刻的 還在于,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研究主體和研究客體本質(zhì)同一的人文科學研 究范式:“不要把研究對象看成身外之物”。這種人文科學范式指導 下的人類學,產(chǎn)生出了列維.斯特勞斯、格爾茨和薩林斯等思想家級 別的學者,大量人類學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lǐng)域也都有跨越學科邊界的
④乇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利:,2002. “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52. 。費孝通學術(shù)自述與反思[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328.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影響力。 總之,自然科學范式并不符合人的獨特本質(zhì),還需要一種人文向 度的補充和互動。而人類學是一門與心理學研究對象相近的重要人文 科學,又存在著諸多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分支領(lǐng)域,自然可以在研究范式 上給心理學一些啟示。
4.2研究主題的社會文化拓展
心理學的研究主題有結(jié)構(gòu)的維度(如知一情一意、個體一生物), 有敘事的、時|、.-j的維度(體現(xiàn)于發(fā)展心理學),但缺乏∽隋境”(行 為、思想發(fā)生其中的宏觀、微觀語境),心理學對研究主題的選取與 理解,往往傾向于把情境性維度壓縮至最低(當然,心理學的方法論 更是鼓勵著這種傾向)。下面呈現(xiàn)一些例子以說明心理學家和人類學 是怎樣理解相同的或相近的研究主題的:
(1)
“被試”:心理人類學家斯皮羅認為,心理學時常將低等動 物和西方人作為研究對象,而動物沒有文化,不是研究人 類的合適樣板,僅僅研究西方人也會導致西方中心主義的 弊端。㈦另外,心理學家中被試往往處在實驗室的社會文化 真空之中,人類學與此相反;心理學中的被試僅僅被當做 科學工具,而人類學需要與他們建立關(guān)系、深入交往。
(2)行為:共同點是都認同方法論個體主義,認為行為的載體 是個體。不過人類學家認為,行為的關(guān)鍵是意義,即對它
“斯皮羅,M.E.義化與人性[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6.
45
碩十學位論文
們自身以外更多東西的蘊含,“所有的人類行為都存在于一 個更大的意義系統(tǒng)(我們稱之為文化)中,特定行為自身 沒有任何意義,行為總是在特定背景下才有意義!雹倏梢, 人類學家是將行為視為象征符號,研究其形成與表達的意 義依據(jù),這是在一個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行為的,而不僅 僅指對一個刺激的簡單回應(yīng)。 (3)人格、自我:人類學中的人格、自我基本是全面的走向社 會情景,而不會假設(shè)一個固定不變的整全結(jié)構(gòu);身份人格、 分布式自我最能體現(xiàn)這一,r點。 (4)認知:人類學中的認知概念走向了情境認知和人際認知, 從而突破了心理學個體認知和實驗室認知的局限。另外, 人類學家的認知不像心理學家那樣僅僅偏重過程和結(jié)構(gòu), 而是同時看重其實際的認知內(nèi)容。 (5)智力:人類學認為文化因素規(guī)定了個體在什么年齡該學些 什么,哪些能力對他們而言是重要的,因此不同的文化環(huán) 境鼓勵并導致了不同形式的能力的發(fā)展。②比如,無文字社 會重視記憶能力,書面、文字社會強看著輯能力,而今日 的影像社會對這兩者都不夠強調(diào)。另外,人類學還關(guān)注不 同階級、區(qū)域等社會學變量下的智力差異,前文已述。 (6)記憶: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曾經(jīng)批評過心理學家巴特利 的記憶研究,道格拉斯認為巴特利一味的傾向于個人心理
。盧克.拉斯特.人類學的邀晴(第_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8. …徐J、L,施建農(nóng).智力的人類學觀和襯:會學觀介紹[J].心理學動念,1996(04):12.16.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學的觀念,而丟棄了原來記憶結(jié)構(gòu)中的文化觀,缺少一個 情景的、文化的維度。①當今非常熱門的歷史人類學還非常 關(guān)心個人史。 (7)感覺、情緒:與心理學將感覺定位為最簡單的心理現(xiàn)象不 同,人類學認為感覺有文化含義,其思路偏向文化研究(一 個新近的跨學科領(lǐng)域,不是文化人類學)。人類學對情緒也 是關(guān)注其在真實社會情境中的功能和意義的生成、表達。 總之,人類學對心理學主要研究主題的理解有兩個特點,一是真 實的生活情境,二是增添了人際、情景幣Nj{-I會文化的內(nèi)容。相比之一下, 心理學對自身主題的理解,則是與對人的生物和個體理解相匹配而過 分遠離了重要的社會文化維度。在具體的研究中,這種思路會使心理 學過分偏向?qū)嶒灐⒖刂、定量和追尋普遍性,最終使得研究結(jié)論與現(xiàn) 實脫節(jié)而變得破碎、無用。不過人類學的視角為心理學開辟了一個非 常廣闊、非常有價值的研究空間,值得心理學家去探索。
4.3方法論調(diào)整
一百余年來,主流心理學始終以自然科學自居并接受了自然科學 的實證方法論,心理學家認定實驗室定量方法就是科學性的來源和保 證。不過這種方法本質(zhì)上卻簡化、遮蔽、甚至侵犯了人及其心理行為 的社會文化本質(zhì),使得心理學的研究變得分離、破碎、與現(xiàn)實無關(guān)。 在方法淪危機下,心理學急需人文向度的平衡。而“人類學自其發(fā)軔
一Mary Douglas.How Institutions Think[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Press,
1 987:25.
碩十學位論文
以來,即為人類知識增添了許多難以估衡的價值,但它單給知識界最 大的震撼卻在于改變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雹龠@里所說的方法就是 指人類學中經(jīng)典的田野工作(又稱田野調(diào)查、民族志),下面具體考 察田野工作可以給心理學以什么方法論借鑒。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與心理學不同,在人類中,方法論通常不圍 繞著資料的“搜集"而是著力于資料搜集之后的“解釋”,即人類學 中的方法論多特指理論視角、理論流派,關(guān)注在這種視角下會看到些 什么資料,以及接下來如何在這種視角關(guān)照下詮釋搜集到的資料。 總之,在人類學中,資料的搜集僅僅是研究的起點而絕非終點。 4.3.1從實驗室研究到生態(tài)研究 梅奧領(lǐng)導的霍桑實驗是心理學中的經(jīng)典實驗之一,實驗一共分為 四個階段,其中最后一個階段是最具生態(tài)性的。其實,這個階段的實 驗是由梅奧所邀請的一位人類學家來設(shè)計的,這名人類學家是人類學 名宿拉夫德里.布朗的高徒。 心理學家通過操控實驗來獲取客觀性。在試驗中,實驗者會在其
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有預謀地操縱主題——可能是老鼠、鴿子或人。實驗室
實驗是一種強調(diào)實驗者與主體想分離的方法,實驗這一如此客觀化方 法的不足之處就在于,其目的是進行簡化,排除局外影響或變量。理 想的實驗會控制所有變量,只保留想研究的那個。不過這種做法失去 了人類經(jīng)驗的直接性和豐富性。而田野工作不像實驗?zāi)菢邮怯蓄A謀的
“大甲.M.費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慶大學}H版社,2007:1—3
48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白人類學的啟示
去操縱,并且其背景是自然的,即由當?shù)厝硕皇侨祟悓W家精心策劃 而成。 實際上,人們是根據(jù)自己的心理學,而非心理學家的實驗室中的 心理學進行彼此互動的,人們生活在日常生活的真實世界里,而不是 實驗室里的社會文化真空中。以攝影為例打個比方,心理學家的研究 像在為被研究者拍攝證件照,而人類學家則像在拍攝紀錄片。 4.3.2從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里的兩大方法論取向,而“定性 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人類學的Ⅲ野調(diào)查”1。人類學家哈維蘭指出,把 人們和他們所做的事情簡化為數(shù)字,或許會有…定的非人化的效果 (比之血肉之軀的人類所關(guān)切的事情,人們更容易忽略不帶個人感情 色彩的數(shù)字所設(shè)計的事情),而且會阻礙我們探討不太容易數(shù)字化的 重要問題。由于所有這些原因,與其他社會科學家相比,人類學家往 往不太強調(diào)數(shù)字資料……他們認為,人類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這些 個人具有豐富多彩的、要求得到尊重的感情和抱負,因此,他們試圖 避免使自己對上述事實視而不見的、冷冰冰的科學研究。 另外,人類學家還認為,只有通過文字描述才可以記錄、分析人 類的真實生存。自格爾茨以后的民族志,常常有著濃厚的文學色彩, 甚至有學者用小說和詩歌的題材來展示研究成果!叭祟悓W研究成果 的表達,無論和自然科學,還是和具有較明顯的實證主義傾向的社會
‘Bryman,A.Quantity and quality in social research[M】.London:Psychology Press,
1988:13.
49
碩十學位論文
學、經(jīng)濟學相比,都更少地強調(diào)價值中立,它們幾乎很少用復雜的數(shù) 學模型表達純粹理性的推演。"①而且,在撰寫報告時,即便使用數(shù)字, 也只是作為必要的論據(jù)來支持論點?梢,人類學研究基本上不倚重 數(shù)字作為形成觀點、驗證假設(shè)的主要路徑。 人類學的田野調(diào)查是一個綜合性的質(zhì)性研究的集合體,它包括了 文獻法、參與觀察法和訪談。其研究結(jié)論從理想狀況下講,包括了事 實和詮釋、或者說數(shù)據(jù)與意義兩部分。對于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或事實只是人 類學研究的起點,關(guān)鍵在于事實之后對事實之意義的詮釋。人們習慣 于強調(diào)田野調(diào)查的程序和內(nèi)容,而實際上這些具體的方法只是技術(shù), 對人類學的意義并不十分重要,人類學以問題為中心,它“對理論的 強調(diào),遠遠超過對方法的關(guān)注”一。 因此,人類學對質(zhì)性方法的強調(diào),關(guān)鍵點不在于搜集資料的技術(shù) 層面,而在于以關(guān)注的問題為中心,接下來如何解釋資料。另外,在 專業(yè)訓練中,人類學家注重民族志原著閱讀和社會思潮的跟蹤。而心 理學因為僅僅關(guān)心方法而不是問題,所以時常無需閱讀,這也使得心 理學無法深入展開一個問題,這種學科文化下也難以造就出有廣泛影 響力的學者。 不過,主流心理學家對定量方法仍然很信任,已然形成了一種信 仰。心理學學者魯文.5可迪拉訪談了世界上48位最著名的心理學家,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已經(jīng)足夠先進了,至于定性
。7劉謙.剛野T作方法新境界:實證主義與人義精神的融合[J].廣兩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2010(02):19?22. @艾倫.巴納德.人類學歷史與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7.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方法的地位,主流的觀點是,其永遠也取代不了定量方法。。對此, 人類學家的可以提出的反駁是,人類學懷疑任何可以很容易得到的知 識的有效性。②田野工作類似于傅斯年先生所講的“上窮碧落下黃泉, 動手動腳找文章”,是一種艱苦的獲得知識的方法,在美國,人類學 的博士論文需要花上4到10年時間來完成。 4.3.3從還原論和個體主義到整體論
前文已述,人類學向來會在人和動物之間、文化和其生物學基礎(chǔ) 之間做出嚴格區(qū)分,即使是高度普遍性的現(xiàn)象,也不會將其還原到生 物層面,而是盡量在社會文化范疇內(nèi)加以討論。 至于元素主義和個體主義立場。人類學是通過對整體論的強調(diào)來 反駁這一點的。人類學的整體論有多層次的含義,在方法論層面,“人 類學家試圖通過廣泛的文化環(huán)境來理解特殊的行為類型,因為他們深 信,要理解行為就必須了解它是怎樣納入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的范圍 的;”酋同時還會考察社會的各部分,如政治、經(jīng)濟、宗教信仰等,通 過對這些部分在功能上如何相互作用的分析來理解社會的整體文化 系統(tǒng)。 心理學家布魯納還指出,人類學民族志方法論中新興的交互語境 主義還沒有進入心理學范疇。這種交互語境主義是人類學整體論在個 體行為解釋方面的具體展現(xiàn):“人類的一z-J-刖、個z日.匕匕由內(nèi)而外的得到充分、 :魯文.阿迪拉.心理學的未來[M].北京:商務(wù)E¨傳館,2008:203.
“詹姆斯.皮科克.人類學透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3.
。A.C.彼得羅娃.現(xiàn)代美國民族心理學的基本流派——心理人類學與跨文化研究[J].世界民
族.1991(01):30.35.
頌+學位論文
合理的解釋——即不能只參照心靈內(nèi)部的意向、性格、學習能力、動
機或其他。行為需要放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解釋,我們應(yīng)將其視為文化世 界的一部分來考慮。人們建構(gòu)的現(xiàn)實是社會的現(xiàn)實,可以拿來跟別人 探討,與別人分享。我們居住的所謂社會既不是在頭腦中,也不是以 某種實證主義原生形式存在于意識之外,心靈和自我都是社會范疇的 一部分”。㈨ 人類學家認為,需要從社會和文化的脈絡(luò)與背景中去考察人類的 心理和行為,即盡可能的全面考慮,廣泛關(guān)聯(lián)。研究個體的行為,不 僅要涉及其所處社會的整體文化,還要關(guān)系個體所處的社會加諸他們 的特定文化要求,畢竟個體自身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4.3.4對被研究者的尊重意識
現(xiàn)代人類學意識到“An9科學”必須懷有對被研究人的基本善意, 要同時尊重作為研究對象的人和具有獨立人格的人。②研究者對被研 究者的尊重體現(xiàn)于兩方面,一是雙方的人格平等;二是研究中要體現(xiàn) 出對話精神而非獨白。 對于人格平等。在心理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關(guān)系是不平等 的,被研究者僅僅被當做是用以得出研究結(jié)論的工具而非目的。研究 者對待被研究者的某些做法也時常不民主,甚至不人道。人類學家費 特曼在大學時代曾經(jīng)作為被試參加了米爾格萊姆的權(quán)威一服從實驗, 他就被欺騙在試驗中作為“老師”,還被告知足一項記憶研究。費特
。杰羅姆.伽魯納.有意義的行為[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04. ⑦十銘銘.人類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什,2002:188.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曼當時因為實驗的不人道而退fIJ了比賽。費特曼后來反思到:人類學 家沒有必要把研究發(fā)現(xiàn)隱藏起來,更沒有必要設(shè)計出欺騙性的程序。 因為人類學家在研究中高度依賴于被研究者的配合和坦誠,而“精心 營造的欺騙性戰(zhàn)術(shù)僅僅對簡短的交往有用,對于他們在長期的田野作 業(yè)中要求的那種關(guān)系是毫無作用的。另外,“民族志學者對人們在自 然情境下是怎么思考和表現(xiàn)的很感興趣。而欺騙暗中破壞了參與者的 信任,而信任對任何一項民族志研究成果都極其重要”m 此外,對于在研究中強調(diào)被研究者觀點的對話精神,心理學也是 極少做到,對于心理學家的研究結(jié)論,被試也沒有質(zhì)疑的權(quán)力。這與 心理學對客觀方法的追求分不開,因為這樣會污染實驗的純度,同時 將結(jié)論反饋給被試,也無此必要。而現(xiàn)代人類學自誕生之日起,就強 調(diào)“本地人的觀點”和“文化相對論”!懊褡逯緦W者必須從他在當?shù)?人流動的生活中他自己的經(jīng)驗里提煉出他的民族志,而不是無動于衷 的站在一旁,以~‘種相互隔離的方式去觀察和記錄。一個人甚至可能 會說,民族志學者是和當?shù)厝斯餐ぷ鱽斫?gòu)我們所說的民族志的數(shù) 據(jù)和解釋"! 這種對話精神的前提是,“田野工作者們所接觸的個體不僅僅是 統(tǒng)計表上的單位而已,他們也是真實的人,對于研究者的反應(yīng),也會 像我們社會中的人一樣多種多樣!保耆祟悓W中避免對話的手段有:親 身體驗式的參與觀察、強調(diào)被研究者觀點的主位策略、以及后現(xiàn)代民
“大衛(wèi).M.費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慶大學出版什,2007:110.113. 。詹姆斯.皮科克.人類學透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2. 。拉夫爾.林頓.人格的文化背景.棒林【M]:廣兩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6.
碩+學侮論文
族志。比如后現(xiàn)代民族志中的合作民族志,即是由人類學家和被調(diào)查 者共同完成的。再以攝影做比喻,心理學的研究像是攝影師給別人拍 攝,而人類學的影像則同時包括攝影師與被拍攝者。 總之,在心理學的現(xiàn)有模式下,被研究者只是刺激一反應(yīng)程序中 的一環(huán),其獨立人格是被隱去的。這不論在知識上還是在人道上,都 是不合理的,因而值得借鑒人類學的精神和做法。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一來白人類學的啟示
5人類學中的心理研究
心理學并非研究人類心理的唯一合法領(lǐng)域,人類學中也存在著對 諸多心理主題的探討。人類學對心理現(xiàn)象的理解與研究,呈現(xiàn)出了與 主流心理學不同的視角。 人類學早期在涂爾干社會事實概念的影響下,對心理層次的問題 雖處處涉及,但一直沒有主題化的探討,直至弗洛伊德對人類學領(lǐng)域 的涉入和博厄斯的倡導,才在美國興起了文化與人格研究的熱潮。此 后,人類學家在感覺、認知、情緒、人格等心理學的經(jīng)典主題上進行 了大量研究。甚至有學者認為,文化與心理的研究甚至成為人類學 21世紀的熱門領(lǐng)域之一。①
5.1心理人類學(文化與人格研究)
在人類學研究心理現(xiàn)象的諸領(lǐng)域中,心理人類學是最成氣候的。 上世紀20年代以后,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米德等人相繼涉足心理 學領(lǐng)域并吸收精神分析的研究成果(與主流心理學無關(guān)),開創(chuàng)了人 類學中文化與人格研究的傳統(tǒng),并形成了著名的文化與人格學派(心 理學派),這一學派甚至一度成為美國人類學的主流,博厄斯、薩丕 爾、米德、本尼迪克特以及后來的許娘光等文化與人格研究或心理人 類的學者也曾先后擔任美國人類學會的主席。當代思想家丹尼爾.貝
。黃應(yīng)貴.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艦照、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wù)E¨書館,2010:22.24.
碩卜學位論文
爾甚至認為,在二戰(zhàn)以后的二十余年時間里,美國人格領(lǐng)域和人類學 領(lǐng)域“幾乎都完全被”文化與人格學派強有力的支配著,甚至一定程 度上社會學也是這樣。① 經(jīng)典的心理人類學以文化與人格研究為核心內(nèi)容。臺灣人類學家 李亦園教授對這種經(jīng)典心理人類學的界定得到了普遍贊同:“心理人 類學研究社會系統(tǒng)中文化傳統(tǒng)的傳遞、持續(xù)與變遷的心理過程與狀 況!雹诰唧w來講,這種心理人類學主要研究以下幾個問題:1濡化、 社會化;2文化與人格的關(guān)系;3變態(tài)人格形成與理解中的文化心理 因素;4文化傳遞過程中的社會心理與人格變遷。此外,還有綜合性 的國民性或“基本人際狀態(tài)”研究,指對某一大規(guī)模文明社會整體人 格的研究。 從文化與人格研究在人類學th部的理論旨趣來講,探討人格是為 了說明文化、社會與個體的關(guān)系。因為組成社會的實體是具體的個人, 個人之所以是個人不是因為身體、物質(zhì)的動物世界的存在,而在于精 神、心理或人格,而人格是個體的整全代表!啊幕c人格’論者起 初的核心旨趣是證明社會文化的各種變量在人格形成中的影響及其 重要性。今天,這一目的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人類學家的下一項工作,在于 驗證文化或整個社會體系的運轉(zhuǎn)、維系與每個社會成員如何將體系內(nèi) 化這兩者的關(guān)系”。@ 在具體的文化與人格的關(guān)系上,心理人類學家由早期單向度的文
。J、J尼爾.貝爾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119卡k會科學[M].北京:中國利:會科學出版社,1982:43. 。李富強.心理人類學發(fā)J、L[3;I.廣兩民族研究,1996(3):97—103. 。殷莉.從“文化與人格’’到心理人類學的演進[J].兩安義理學院學7-14(社會科學 版),2010(3):30—32.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一米自人類學的啟示
化決定人格論轉(zhuǎn)向人格與文化的交互作用淪。到了心理人類學的開創(chuàng) 者、曾任美國人類學會主席的華裔人類學家許娘光這里,在對文化與 人格關(guān)系的認識上開始反思之前文化與人格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論影 響下的個人中心立場和童年決定論,轉(zhuǎn)而強調(diào)人格的差異性和動態(tài) 性,重視人格與文化、社會關(guān)系的終生互動。① 60年代之前心理人類學的研究并不是由單一的范式所支配的。 總的來說,當時人類學者所考慮的變項有:人格、文化、社會、生態(tài) 四類。20—30年代關(guān)人格的文化決定性;30—40(以卡丁納為代表)注 重人格、文化、社會三個變項的關(guān)系;50—60年代注重四類,但是以 生態(tài)為決定因素。善7 不過當前心理人類學的重心是文化與自我,相比整體的、封閉的、 脫離情境的人格,自我更為動態(tài),更與具體的社會情境相關(guān)聯(lián)。人類 學家認為自我是一種“分布式的自我",即不是把自我局限于當前自 我意識的穩(wěn)固性上,而是將其箕于一。定的文化歷史背景中,這時候, 自我不是鎖定在頭腦中的孤立的意識核,而是分布在人際之間。比如, 人類學家薩爾瓦多認為,“自我并非來自于獨立于社會范疇的內(nèi)在要 素,而是來自于充滿意義、形象和社會關(guān)系中的體驗!莸拇_如此, 人們的自尊和自我概念會隨著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和周圍人群的不同而 發(fā)生明顯改變。
…游國龍.文化與人格研究和心蹦!人類學的方法論剖析一以《菊與/J》與《家元》為例[J].
日本學刊,2010(05):101—114. 9}銘銘.想象的異邦[M].Lil:J;:上海人民.LL』[版L社,1998:162.178.
。Richard A.S,A.L.Robert.Culture Theory:Essays
017
Mind,Selfand Emo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37.139.
碩十學位淪文
人類學家對人格的研究秉持了人類學一貫的寬闊視野和跨文化 比較觀點。如米德對薩摩亞人青春期的研究,即全面關(guān)注了心理諸層 面,其不僅研究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和變態(tài)心理學 也在其視野之內(nèi);她對心理層面的關(guān)注,也是在社會結(jié)構(gòu)、生計模式、 養(yǎng)育方式,甚至舞蹈藝術(shù)等社會文化背景下展開的。米德研究的跨文
化比較觀點也可在其名著的副標題中一目了然——《薩摩亞人的成年 ——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究》,即認識他者的同
時也在比較并反觀自身。
5.2認知人類學
認知人類學研究心智、語言和文化諸因素的關(guān)系,主要在結(jié)構(gòu)語 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認知人類學的終極問題是,人 是認識怎樣認識和思考他們的世界的。在人類學內(nèi)部的文化理論上, 與傳統(tǒng)人類學相反,認知人類學認為文化不是物質(zhì)現(xiàn)象而是有關(guān)物質(zhì) 現(xiàn)象的認知組織。它主要關(guān)注文化知識(cultural knowledge)在日 常生活中的組織和應(yīng)用(如分類、推理)。①具體來講,如何從人類的 各種心智過程去掌握文化的性質(zhì),以及文化又如何影響人類的認知 (如辨識、記憶及推理等),是認知人類學者最關(guān)切的主題。 認知人類學的理論、方法以及研究主題歷經(jīng)變化,大體可以分為 兩個階段:(1)模擬階段,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這一階段以民族 模式的語義學研究為基本特征,在理論和方法兩方面都依賴于結(jié)構(gòu)語
。納Lj碧力戈.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58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臼人類學的啟示
言學。主要通過收集自田野的資料進行語言學式的成分分析,關(guān)注土 著民族的概念分類體系(如著名的顏色認知、親屬稱謂)以及它們在 系統(tǒng)中的意義編碼。對漢奴勞語的顏色認知與顏色詞關(guān)系的研究,代 表了這-H,I期的研究方式。不過這一階段的理論硬傷是將民族語義學 等同于認知,用語義結(jié)構(gòu)替代認知過程;而實際上,用語言概念表述 的認知只占人類整個認知的一小部分,語言概念范疇和分類體系也不 是認知(意識活動過程)本身,而只是它的后果和載體。(2)獨立階 段,從80年代末開始至今。該階段的特點是,逐漸擺脫對語言學的 單方面依賴關(guān)系,直接從心理學和其他相關(guān)學科引入理論和方法,研 究課題呈現(xiàn)多元化傾向。對此,Colby作了具體的敘述:“認知人類 學家通過認知科學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技術(shù):從計算機科學學會了知識 系統(tǒng)、文本理解系統(tǒng)以及平行分布程序,從認知心理學學會了文本分 析和敘述結(jié)構(gòu),從哲學學會了符號邏輯,從統(tǒng)計學學會了多維空間換 算和聚類技術(shù)!边|、 當前的認知人類學百家爭鳴,難于簡單歸納出核心旨趣,認知人 類學的研究較多地指向知識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知識結(jié)構(gòu)的研究超越了傳統(tǒng)的 范圍,它試圖把知識、信仰和各種分類系統(tǒng)及術(shù)語系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這 方面研究包括輿論理論(consensus theory)、智力劇本(Mental
Script s)、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聯(lián)結(jié)理論(connect i on theory)
等。認知人類學的其它研究課題還包括決策模型(dec i si 013 model s)、 話語語義學(di SCOUFSe
semant
i cs)、宗教符號學(re]i gi
ous
。二卜脯慧,張君.從語言到心智:認知人類學的理論進展[J].自然辯證法通
訊.2008。176(4):94.98.
碩十學位論文
symbolism)、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隱喻理論(metaphor theory)等。① 認知人類學的認知概念在范圍上大于信息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因 為其突破了心理學個體認知和實驗室認知的局限,走向了情境認知和 人際認知,認知人類學企圖以人類學田野調(diào)查的方式來審視人在真實 的日常世界里、而非在心理學實驗室的研究脫離情景的認知,比如認 知人類學家曾研究在學校的課堂上,學生如何學習、運用及發(fā)展他們 的知識、機能、認知功能;美國老百姓在購物、減肥、參加數(shù)學測驗 時運用算數(shù)技能的方式;人在真實世界中如何運用記憶的研究等。g此 外,人類學中的認知還往往將行為規(guī)范一并納入認知概念之中,以智 力劇本為例,智力劇本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劇本”可以理解為在特 定情景中的某一場演出的若干情節(jié)的集合。例如病人在醫(yī)院的行為, 或者顧客在飯店的行為等。在各個個體變異之間存在著有規(guī)律的、可 預測的交流。現(xiàn)有劇本并不指導每一個日常行為,嚴格地說,它們只 是說明,在特定社會情景中,哪些行為是可以預期的或者可以接受的。
5.3感覺人類學和情緒人類學
人類學家令感覺和情緒走入社會與文化,將二者置于真實的生活 情景中去考察其意義和價值、功能和表達。 “感覺的文化人類學”的說法是歷史學家洛伊在為阿蘭.科爾賓
。黃錦章.語言研究和認知人類學——世紀之交的認知科學(一)[J].上海財經(jīng)大學學
報,2002(04):52—58. @招、了叫.人類學[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奉r,2007:167.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的《香與臭:氣味與法國的社會想象》一書所作的序言中發(fā)明的。不 過直到80年代末,感覺人類學才壯大成為一個明明白白的研究領(lǐng)
域。姐’
感官/感官人類學的根本前提是,“感覺既是身體行為,也是文化 行為: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不僅是理解物理現(xiàn)象的手段, 也是傳遞文化價值觀的渠道!聘杏X在某一具體文化中的價值意義為 感覺人類學家所關(guān)注:不同的感覺本身可以和不同的聯(lián)想相結(jié)合,在 價值的坐次上,有些感覺高于另一些感覺。比如,康斯坦絲.克拉森 認為,視覺在當代工業(yè)社會已經(jīng)成為一個“感官獨裁者",這一方面 是由于西方傳統(tǒng)將視覺關(guān)聯(lián)到理性的偏見,另一方面因為工業(yè)化國家 由于視覺媒介高度發(fā)達而過度助長了對視覺的重視。感覺人類學家的 任務(wù)是找出感覺意義的彼此差別和相互聯(lián)系,以及(感覺行為)在某 一文化中是如何實行的。此外,人類學家還注重對當代社會視覺的研 究,其J_。泛地關(guān)注“視覺媒體和媒體革命對文化的影響,考察在現(xiàn)代 視覺媒體影響下的文化涵化、文化沖突和文化變遷。’’3
隋緒密布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認識情緒是了解人類文化 的重要通道。總體而言,除二戰(zhàn)前后的英國人類學界偏重政治制度和 社會結(jié)構(gòu)研究外,人類學家對情緒的關(guān)注貫穿于整個學科的發(fā)展歷
?康斯坦絲.克拉森.感覺人類學的基礎(chǔ)[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98(03):115.126.
。Herzfeld,M.Anthropology."Theoreticalpractice in culture andsociety[M].Hoboken:
Wiley—Blackwell,2001:257. 3鄧啟耀.視覺人類學的理論視野.廣兩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8(1):2—8.
碩1j學位論文
程,并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情緒人類學這一分支領(lǐng)域。①此后一 系列的情緒人類學研究主要將情緒在文化情境F的意義與表達作為 關(guān)注焦點,積累了大量的田野資料,以此為基礎(chǔ)展開了人類學家對情 緒的研究和理論見解。 各學科對于情緒本質(zhì)的理解呈現(xiàn)出對立的立場:一種立場站在了 心理學角度,認為情緒主要屬于一種生理機制,因而具有自然的、跨 文化普遍的特點;另一種立場則抱持文化相對主義理念,認為(生活 隋境中的)情緒是文化的產(chǎn)物,不同文化中情緒的意義生成與表達有 所不同,對人類情緒的賦意過程與意義詮釋只能在其所處的社會背景 中才能得到解讀。在人類學領(lǐng)域,文化決定論和文化相對主義一度占 據(jù)了主流。但上世紀90年代后,“情緒人類學家做出了調(diào)和這種二元 對立的努力,即認同人類普遍存在著一些共同的情緒,但不同的文化 卻通過涵化、強化等手段使某部分情緒得到彰顯!雹 關(guān)于情緒的功能,人類學家認為情緒并非完全屬于非理性層面, 并非是對各類刺激的被動反應(yīng),其在具體情境中的表達有目的性和策 略性!扒榫w能喚起個體的社會角色,幫助個體建立社會身份的意識, 是能夠?qū)體與社會關(guān)系以及社會倫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可或缺的文 化要素。"③
。馬威.情緒人類學發(fā)展百年綜述[J].世界民族.2010(6):60.66.
@Kay Milton,Maruska
Svasek.Mixed Emotions[M].New
York:Berg Publishers,2005.
④馬威.情緒人類學視野下的十家族‘‘哭嫁’’習俗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義社會科學 版),2010(1):60.64.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5.4小結(jié)
以上粗略呈現(xiàn)了人類學家對諸多心理主題的研究,但除卻心理, 人類學家同樣也在研究人類的行為,對于行為,本文上一部分已述。 人類學對諸多心理主題的探討呈現(xiàn)出了與心理學不同的視角,主 要特點如下:首先,文化(比較)的觀點,這是人類學最簡單、最基 本的立場。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即是在不同文化條件下,所塑造出 的心理與行為的差異;或者心理與行為差異的文化解釋。早期文化與 人格研究的成果最能說明這種文化比較的觀點。但僅僅從跨文化比較 的視野去理解人類學家的心理研究太失之簡單,人類學家如何在人文 視野下理解和研究這些心理主題才更值得關(guān)注。 其次,在對感覺、情緒、認知、人格等心理主題概念的理解上, 與心理學中的個體和生物立場不同,人類學使這些概念與社會和文化 結(jié)合,或直接聯(lián)系真實的生活情境。例如,對于感覺和情緒,心理學 多將二者定位于生理層面,而人類學研究的則將感覺和情緒社會化, 研究二者在具體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意義與表達;另外,心理學還傾向 于研究脫離真實情景的認知、人格的過程或結(jié)構(gòu),而不關(guān)注其具體內(nèi) 容。 再次,整體淪立場和跨學科視野,整體論指在寬廣的社會文化脈 絡(luò)中研究具體的主題。由于旁涉很廣,所以人類學家往往需要一種跨 學科的視野和能力:認知人類學不斷從語言學和心理學中汲取理論資 源;感覺人類學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是傳媒研究;情緒人類學的直接來源 是社會學家埃里皿斯對文明與情緒關(guān)聯(lián)的研究;文化與人格研究早期
^1
碩七學位論文
以精神分析為理論基礎(chǔ),至許煨光對中美日印等大規(guī)模文明社會的研 究,更是宗教學、社會學、歷史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無所不包。 不過人類學家對主流心理學的態(tài)度大體上不正面,即使在心理人 類學這一人類學一心理學主題結(jié)合最密切的領(lǐng)域,主流心理學也往往 受到排斥,有人類學學者認為,“學院派心理學對文化與性格的研究 并無多大影響,遠不如精神病學,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影響!雹僖话銇 講,“在人類學內(nèi)外如此強調(diào)跨學科性的學術(shù)氛圍下,美國文化人類 學家仍然排斥心理學的解釋,雖然心理學也對文化也有長遠的興趣。" ②因為人類學家往往不認同心理學的自然科學式的實驗室實驗法,他 們認為控制、理想條件下的心理學在解釋社會文化現(xiàn)象時沒有地位。 @因此,有學者認為心理學是心理人類學的來源之 ,甚至說是心理
學和人類學之間的一個跨科學領(lǐng)域,這只是個一廂情愿的判斷。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人類學家通常采用主位的質(zhì)性研究方式,, 田野調(diào)查仍是其核心方法,但問卷、投射測驗、實驗等心理學方法在 研究中也有少量運用。④此外,任何人類學研究都秉持了整體論立場, 總之,主位策略、質(zhì)性研究、生態(tài)語境下的實地觀察和整體論視野是 人類學家心理研究的方法論主張。
“招了明,陳川.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樸,2008:127.
…Edwards,C.P.The whitings’concepts of culture and how they have fared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J].Journal of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10,41(4):485—498.
9
Quinn,N.N.Introduction
Anthropology’S Key
to
Special Issue
on
The Missing Psychology in Cultural
Words[J].Anthropological Theory,2006,6(3):267—279.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的矽f究方法[J].£0柯民族大學學報(哲學,}{j會科學
版1.2009(03):25—30.
走向心理學的{葉=會文化視野——米臼人類學的啟示
結(jié)語
人類學是一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都與心理學十分相近的重要 人文科學,本研究力圖展示在人類學的學術(shù)視野中人是怎樣被理解、 怎樣被研究的,當與心理學視角作對比時,人類學視野中的確有許多 方面值得心理學家吸收借鑒。可以說,與人類學的相遇是促進心理學 自思、A省和自新的良機:社會文化是心理學反思現(xiàn)狀不足、通向未 來可能性的關(guān)鍵維度,走向社會文化也不僅有學理上的必要性,還有 一定的倫理考量。但是必須強調(diào)的是,文中所介紹的人類學的視野并 非是要置換當前的心理學,而是提供了另一種同樣合理的方向。 在研究行將結(jié)束之際,仍有一些重要的話題需要提及: (1)如果不談?wù)摼唧w的研究取向一理論流派,人類學對人的理解 和研究大體上缺乏歷史的維度,這是難以對心理學有所啟示的部分。 (2)本研究雖是借助外部視野來考察心理學的不足與出路,但 文中的立場、結(jié)論在心理學之內(nèi)也并不完全新鮮,可以說是呼應(yīng)了精 神分析、人本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后現(xiàn)代心理學和布魯納、格根、 科克等方面的觀點。 (3)當代(上世紀60、70年代以后)人文學術(shù)的要義是意義中 心,視野多元,對語言、對符號、對意義的高度敏感性,同時著力揭 示知識背后的權(quán)力操縱與主動迎向社會批判。當今人文學術(shù)的基礎(chǔ) “學科”是語言學一符號學和文學,前沿領(lǐng)域是文學理論、文化研究
^氣
碩+學位論文
和話語分析。可見,整個當代人文學術(shù)的關(guān)鍵詞一關(guān)鍵思想是語言一意 義一符號(建構(gòu))、文化一社會、跨學科、批判。人類學相比這些前沿領(lǐng) 域,在學理高度上仍有一定差距,但上學術(shù)精神在人類學中已多少有 所體現(xiàn)。這些重要的學術(shù)精也非常必要進入心理學中,只是本文從人 類學入手會相對穩(wěn)健。 (4)當代人文學術(shù)的主流精神是看中知識的社會建構(gòu)(以權(quán)力一 利益為主)與擔心知識的實踐后效(人性解放或是對人性的暴力)。 實際上,人的學問中最重要的不是理論一應(yīng)用或?qū)W術(shù)一人生,而是話語一 權(quán)力、知識一倫理、知識確翠放;此時需要小心的是知識現(xiàn)實的或潛在 的倫理危險性,同時以(主動)批判社會為己任(多數(shù)并非直接參與 社會,而是在書齋中通過學術(shù)理性來揭示知識與社會文化中現(xiàn)實或潛 在的不公不義、對人性不尊重甚至暴力之處)。但心理學家通常沒有 這種敏感性,不僅缺乏對社會不公的憤慨和正義承諾,還時常為現(xiàn)狀 做出有意無意的辯護。在這方面人類學做的很好,但可提供的直接啟 示并不豐富,而?、雅斯貝爾斯和法蘭克福學派因與精神分析、與 心理學淵源很深,未來從這幾家入手會相對容易。 (5)跨學科視野的必要性。學科不等于學術(shù),因為學科中摻雜 了太多非學術(shù)的因素:?、布迪厄、庫恩和知識社會學等思想皆認 為,學科是一一個職業(yè)一權(quán)力一利益系統(tǒng)和協(xié)商系統(tǒng),權(quán)力的逐利本性和 科學共同體對現(xiàn)有范式的頑固“信仰”會遮蔽掉對真理的承諾;并且 在人文科學中,專家并刁<是好事:其一,真正的學問多數(shù)是跨學科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心理學內(nèi)部就同時是人格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一一來[=1人類學的啟示 學、發(fā)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在心理學外部則關(guān)涉了哲學、宗教學、 文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其二,固守學科一專業(yè)的知識分子有倫 理上的危險性,如薩義德所言,專業(yè)化的知識分子會“無可避免地流 向權(quán)力和權(quán)威,流向權(quán)力的要求和特權(quán),流向被權(quán)力直接雇傭!雹 (6)學術(shù)界是一個精英系統(tǒng),處于這一系統(tǒng)頂端的學者需要有 超群出眾的觀點,需要有名震士林的學術(shù)大家。以這一標準來看,學 院心理學實在有待反省。而人類學在這方面可圈司‘點,這一學科中有 哲學家級別的學者(即因為極度重要而受到來自周邊領(lǐng)域的廣泛批評 和引用),最知的名:學者也極少寫作高度體系化的教科書。實際上, 以此看來,精神分析的學界地位非常之高,但在學院心理學中卻并不 彰顯,主流心理學和人本心理學有必要反思他們對精神分析的偏見。 (7)對自身的認識不僅僅是能力問題,安娜.弗洛伊德就展示了 個體的十幾種自我防御機制。對心理學科學共同體而言,這些認識論
』:的障礙同樣存在著,但是可取的~條路徑是求諸外部學科——自我
的形象在他者目光的審視F才會更清晰,因為從學科內(nèi)部著手最難避 免的情況就是,研究者與研究者本人所反對的東西是同質(zhì)的。
‘薩義德.知諺{分子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69.
67
_
1?
{
.d
∞
參考文獻
[1][銘銘.人類學足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版社,2002. [2]盧克.摶斯特.人類學的邀請(第一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f“版社,2008. [3]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山版社,2006. [4]羅伯特.墨菲.文化與社會人類學引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9. [5]莊孔韶.人類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6]招子明.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詹姆斯.皮科克.人類學透鏡(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黃應(yīng)貴.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wù)印書 館,2010. [9]大衛(wèi).M.費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10]古塔.弗格森.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界限與基石111(修訂版)[M].北京:華
夏山版社,2005. [11]奈杰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guān)鍵概念[M].北京:華夏 山版社.2009. [12]Herzfeld,M.Anthropology.‘Theoretical Hoboken:Wiley—Blackwell,200 1. [13]艾倫.巴納德.人類學歷史與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14]納日碧力戈.人類學理論的新格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
[15]卡爾迪納,普里勃.他們研究了人一一十大文化人類學家[M].北京:二三聯(lián)書
店,1988. [16]王銘銘.西方人類學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7]莊孔韶.人類學經(jīng)典導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18]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一k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馬歇爾.薩林斯.甜蜜的悲哀[M].北京:二i聯(lián).}s店,2000. [20]馬歇爾.薩林斯.人性的西方幻想【A].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C].北京:世 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 [21]Marshall
Sahlins.The Use and Abuse
D廠Biology[M].Chicago:Chicago
and Kegan Paul
Unicersity Press.1 976.
[22]Mary Douglas.How
Press,1 987.
Institutions
Think【M].London:Routledge
[23]Brown,R&Daryll,F.African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 950.
System
o/Kinship
and
Marriage[M].
69
[24]費孝通.學術(shù)fI述與反思[M].北京:二-?:聯(lián)f洲i’1997.
[25]張光卣.考r彳人類學筆記[M].臺北:臺:f}=j戊經(jīng)f…扳社,1995. [26]傘亦園.拿亦吲門選集[M].kiB:』:海教育‘…版社.2002. [27]j:銘銘.想象的異邦[M].上海:L海人}屯f|l版禮,1998.
[28]趙旭東.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M川匕京:tf-㈧人[七大。學¨I版社,2009.
[29]斯皮羅,M.E.文化與人性[M].北京:社會科豈T-’文獻Ⅲ版禮,1999.
[30]克手市克.威斯勒.人與文化[M].北京:商務(wù)印f5館,2004.
[31]瑪格麗特.米德.蘭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zhì)[M].杭州:杭州人民出版 社,1988. [32]瑪格麗特.米德.薩摩亞人的成年:為兩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類的青年心理研 究[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33]Mead,M.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M].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 970.
[34]拉夫爾.林頓.人格的文化背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5]Bock,R K.Rethinking psychological
study anthropology: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H Freeman Times Books,1 988. Theory:Essays
on
ofhuman action[M].New York:W
Richard A.S,A.L.
[36]
Robert.Culture
Mind,Self
and
Emo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84.
[37]張繼焦.國際都市人類學: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牛院學 報,2004(04):89—89. [38]楊勝榮.現(xiàn)代牛物學、人類學和心理學視域中的人性觀念論析[J].云南師范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60—66.
[39]周泓.人類學本體論:從文化、社會到人性、豐觀——豐體觀照——人類
學本體研究之一[J].廣西民族研究,2006(01):29—43. [40]阮云星.民族志與社會科學方法論[J].浙江社會科學,2007(02):25—34. [41]Bryman,A.Quantity
Press,l 988. and quality in。rocial
research[M].London:Psychology
[42]劉謙.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實證豐義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廣凸民族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2):19—22. [43]蔣逸民.自我民族志:質(zhì)性研究方法的新探索[J].浙江社會科 學,2011(04):11—18.
[44]李銀兵.理解與尊重一一民族志的人性化進程分析[J].新疆社會科
學,2008(03):63—66.
[45]佘正榮.通向“整體的人”之路一一現(xiàn)代人學方法論探索[J].貴州社會科
學,1993(02):48—53.
[46]馬赫.文化和美國人類學中的人性[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2(10):33—34. [47]馮躍.人性與人格的人類學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 報.2009(01):23—27.
[48]彭運彳I.,林崇德,乍文M.【JLl乃心岬。、引10力法論危機及_==|e超越[J].華東師范大
’、羊?qū)W報(教育豐:}學版),2006(02):49—58.
[49]心理學的I祠境與心理7、≯家的…路一一淪陽格蒙?科克及典心州學道路的典
范意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01):34—39.
[50]Sampson,E.E.Scientific
paradigms and social
values:Wanted—a
scientific
revolution[J/.。Journal o/per.sonalily
andsocial PO,|chology,l 978(36):l 002—1 340.
[51]田營,楊孝.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模式考察[J].成寧學院學報,2011(10):77—78. [52]許波.現(xiàn)代心理學的人文缺失[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01):295—296. [53]魯文.阿迪拉.心理學的未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54]潘菽.潘菽心理學文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7. [55]杰羅姆.布魯納.有意義的行為[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56]Greenwood,J.D.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ocial
in
American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UK:Cambridge [57]Joachim Israel.The
Press.1972. Context
University Press,2004.
o/’Social Psychology/M/.London:Academic
[58]葉浩生.有關(guān)西方心理學中牛物學化思潮的質(zhì)疑與思考[J/.心理科 學,1006,29(3):520—525. [59]沈德燦,沈政.心理學專業(yè)英語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0]胡萬年.從個體豐義到文化豐義——心理學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向與整合[J].心理
學探新,2006(2):18—21.
[61]Fish,J.M.What
Envy,Ethnocentrism,and 2000.1 02(3):552—563.
Anthropology
a
Can
Do
for
Psychology:Facing
American
Physics
Belief
in“Race”
[J/.
anthropologist,
[62]Edwards,C.R The Whitings’concepts of culture and how they have fared in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and
anthropology[J/.。l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 1 0.4 1
f4):485—498.
to
[63]Quinn,N.N.Introduction
Cultural Anthropology’S Key
Special Issue
on
The Missing
Psychology in
Words[J/.Antht’opological Theory,2006,6(3):267—279.
[64]韓忠太,張秀芬.學科互動:心理學與文化人類學[J].云南社會科
學,2002(3):60—65.
[65]周曉虹.論文化人類學對社會心理學的歷史貢獻[J].社會學研 究,1987(5):61—71. [66]石文典.現(xiàn)代心理人類學的歷程t!及共對中國心理:學建設(shè)的肩示[J].寧夏社會 科學,1993(04):32—38.
[67]Stevenson,A.Cultural
Issues in
P.sychology[M/.East
Sussex:Routledge,2009.
[68]麻彥坤.當代心理學文化轉(zhuǎn)向的動因及其方法論意義[J].國外社會科
7l
學,2004(1):2—7.
[69]楊麗萍.從跨文化心理。、二劍爻化建構(gòu)1i義心’1p。、羊一心,1弘學中文化意識的衍
變[J].心理科學進腱,2003(2):220—226. [70]周寧.本七心州學與心邢。、羊的本L化M題[J].曲北師大學報(社會科’、≯ 版),2001(04):46—49.
[71]
張陸.社會心刪’、≯視伯
卜的“小悅悅事件”
[EB/OL].http://news.univs.cn/2011/1112/897929.shtml,2011—11—12/2012—
02—01.
[72]周如南.小悅悅事件背后:佛山,i金城牛態(tài)的人類學觀察
[EB/OL].http://news.163.corn/11/1024/14/7H4U909M00014JB6—3.html,20
1 1—1 0—24/201 2—02—01.
[73]A.C.彼得羅娃.現(xiàn)代美國民族心理學的基本流派——心理人類學與跨文化研
究[J].世界民族.1991(01):30—35. [74]李富強.心理人類學發(fā)凡[J].廣西民族研究,1996(3):97—103. [75]蔣京川.文化與人格研究: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趨向[J].國外社會科 學,2005(5):15—20. [76]殷莉.從“文化與人格”到心邢人類學的演進[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0(3):30.32. [77]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09(03):25—30.
[78]游國龍.文化與人格研究和心理人類學的方法論剖析一以《菊與刀》與
《家冗》為例[J].日本學刊,2010(05):101—114. [79]Blount,B.G
Publishers.20 11.
A Companion to
Cognitive
Anthropology[M].Oxford:Blackwell
[80]常永才,張亞萍.試述文化與認知研究的理論范式[J].甘肅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 學院學報,2009(03):99.104. [81]工麗慧,張列‘.從語言到心智:認知人類學的理論進展[J].自然辯證法通 訊.2008.176(4):94—98.
[82]黃錦章.語言研究和認知人類學——世紀之交的認知科學(一)[J].上海財經(jīng)
大學學報,2002(04):52—58. [83]徐凡,施建農(nóng).智力的人類學觀和社會學觀介紹[J].心理學動 態(tài),1996(04):12—16. [84]斯蒂芬.智商測試:一段閃光的歷史,一個失色的點子[M].北京:三聯(lián)書 店,2009. [85]康斯坦絲.克拉森.感覺人類學的基礎(chǔ)[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 版),1998(03):1 15—126. [86]鄧啟耀.視覺人類學的理論視野.J—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2008(1):2—8.
[87]豢沾.部巾。感知:1if|j fH人炎。、■rJ|:究I’f,j相i說角[J].深圳人學,、;'一-sft4(人文禮會科
學版),2011(1):80—85.
[88]Kay’Milton.Maruska
2005.
Svasek.。Uixed
Emotions[M].New
Yol?k:Berg Publisllel.s.
[89]馬威.情緒人類學發(fā)J鹺百年綜述[J].1|c界民族.2010(6):60.66. [90]JI威.情緒人類學視野卜‘的i二家族“哭嫁”習俗研究[J].cf一南【屯族入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60.64.
[91]楊澗華,顧久豐編.大學牛文化素質(zhì)教育讀本[M].貴|5日:貴州人民出版 社,2000. [92]薩義德.知識分子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93]雷蒙.威廉斯.關(guān)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94]彼得.沃森.20世紀思想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95]丹尼爾.貝爾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社會科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2. [96]曲慶彪.社會科學基礎(chǔ)[M].北京:高等教育山版社,2004. [97]歐Fl_I康.人文社會科學哲學論綱[J].江海學下0,2001(04):90—97.
》
,
叩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1.田營,楊孝.心理學的自然科學模式考察[J].成寧學院學 報,2011(10):77—78. 2.田營,彭運石.心理學史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視野[C].中國心理學會 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 集,2011:414. 3.楊孝,田營,康敏昌.大學生社會孤獨感與容納他人的關(guān)系研究[J]. 科技致富向?qū),20?2(5):74.
V’一m,:一
后記
又是兒年的好時光,再次一晃而過。 承教于彭運石教授三年,深受教益。老師的每一次講話,都可謂 是字字如金。老師傳授給我的不單是知識,還有一種治學態(tài)度,從反 面來講,我意識到了自己“思而不學”的痼疾;在畢業(yè)論文的構(gòu)思與 寫作中,也讓老師操盡了心,在此深表歉疚與感激。教科院其他老師 的學識與風采也讓我得以成長,感謝他們的付出。 謝謝本科時候的老師劉兆永先生,謝謝劉老師教給我的一切。今 年元旦與劉老師通電話時,劉老師告訴我,他把我當作自己的弟 子……慚愧,慚愧,還不好意思把這告訴張勝洪師兄。 在長沙三年,結(jié)識了一幫好朋友,今后就天各一方了。童隊、張 導、孝哥、球、歐陽娟……保重。 與湖南有情,祗回徘徊,不忍離去。
’!‘i、’t’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原創(chuàng)性聲明
本人鄭重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的指導下,獨 立進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經(jīng)注明引用的內(nèi)容外,本論 文不含任何其他個人或集體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作品成果。對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均已在文中以明確方式標明。本人 完全意識到本聲明的法律結(jié)果由本人承擔。 學位論文作者簽名:
\習蕾
2,o
1≥年6月7
日
湖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
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學校有關(guān)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 研究生在校攻讀學位期間論文工作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單位屬湖南師范大學。 同意學校保留并向國家有關(guān)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版, 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本人授權(quán)湖南師范大學可以將本學位論文的
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掃
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和匯編本學位論文。 本學位論文屬于
1、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適用本授權(quán)書。
2、不保密可。
(請在以上相應(yīng)方框內(nèi)打“ ̄/”)
作者簽名:悃謄
日期:加『上年舌月7日
日期:功脅年莎
月g
日
鋤鮐_伽
一:照、?
一
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
作者: 學位授予單位: 田營 湖南師范大學
本文鏈接:
本文關(guān)鍵詞:走向心理學的社會文化視野——來自人類學的啟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15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