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化研究與主體結構之路
本文關鍵詞:英國文化研究與主體結構之路
【摘要】:湯普森突出人的主體能動性,威廉斯的情感結構概念,霍爾的對抗式解碼,莫利的交互話語概念和菲斯克的積極主體的出現構成了伯明翰學派的主體結構之路的邏輯行程。個體真切的生存體驗是大眾對抗意識形態(tài)的據點,是主體性存在的最后根基。
【作者單位】: 三峽大學;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伯明翰學派與媒介文化研究”(09XJC751004)
【分類號】:G156.1
【正文快照】: 在當代大眾文化研究的思潮中,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的思想取向相互對立,它們的對立最典型的表現在對大眾文化中大眾主體性的看法上。以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持消極態(tài)度,認為大眾文化已經成為文化工業(yè),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控制大眾的形式,大眾是沉默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杜金艷;;Q版:集體默契的亞文化[J];青年研究;2006年09期
2 蘇哲;;亞文化:風格的意義[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石興邦;;石器時代歐亞文化的關系[J];考古通訊;1957年05期
4 朱希祥;文藝接受中的“亞文化”因素[J];文藝評論;1989年02期
5 姜弘;;從狂熱到狂歡 中國狂歡的亞文化流變[J];新世紀周刊;2007年12期
6 馬聯昌;西班牙社會的亞文化群及其邊緣語[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7 王榮科;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亞文化之成因[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王和玉,郭磊;青年流行語的探討[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3年Z1期
9 黃曉武;;馬克思主義與早期的文化研究[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4年00期
10 姜楠;;文化研究與亞文化[J];求索;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杭湖;;公職群體亞文化的形成機制與規(guī)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2 劉詩嘉;;犯罪的亞文化視野[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山東;;大學生網絡行為的亞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視角[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4 郭子賢;;黑社會(性質)組織亞文化形成研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5 王先文;;“城中村”的亞文化性探討[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1年會論文集[C];2001年
6 孫紅剛;李曉文;;青少年打斗行為形成與平息機制及其亞文化特點比較[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潔;徐錫五;;司法亞文化的負向功能[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8 蔡騏;;大眾傳播時代的青少年亞文化[A];新聞學論集(第23輯)[C];2009年
9 王潔;;司法亞文化的犯罪學思考——兼析佘祥林案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10 童戈;;我看同性戀、防艾與文化[A];全國男男性行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經驗交流暨《朋友》項目十周年慶典與貝利—馬丁獎頒獎大會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中紅 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從亞文化到后亞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亞文化,在商業(yè)圍城中起舞[N];東方早報;2011年
3 陳霖 馬中紅;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N];南方周末;2011年
4 朱迅W,
本文編號:12487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48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