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爭端與中國參與北極事務途徑的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30 09:09
本文關鍵詞:北極爭端與中國參與北極事務途徑的探究
更多相關文章: 北極 劃界爭端 北極理事會 戰(zhàn)略
【摘要】:按地理位置劃分,北極地區(qū)地處北緯66°34′(北極圈)以內。這個常年冰封的地區(qū),最近幾年成為全球熱點:北極八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挪威、丹麥、冰島、瑞典和芬蘭)就北極地區(qū)的領土與領海主權、海洋專屬經濟區(qū)劃界、大陸架劃界以及北極航道等問題展開了明爭暗斗,同時北極域外國家和地區(qū)也紛紛在北極地區(qū)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域外國家在參與北極事務方面存在諸多共性,包括增強本國北極利益訴求,加強北極科學研究,拓展與北極國家外交合作,拓寬北極參與渠道等。中國作為北極域外國家,同時也是近北極國家,鑒于北極對中國重要性方面的考量,我們對北極事務的參與范圍越來越廣,參與深度越來越深,故而在北極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中國已經加入或參與了很多北極相關的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包括北極理事會(Arctic Council))、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IASC)、北極大學(UArctic)等,其中北極理事會是在北極事務中最具影響力的組織。2013年5月15日,北極理事會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理事會的八個成員國一致同意中國、印度、意大利、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申請,批準這六個國家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這標志著中國結束了六年的特別觀察員身份,正式轉正,在這個目前解決北極問題的主要組織中有了更加通暢的參與渠道。成為北極理事會的正式觀察員,中國將有以下幾個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第一、隨著渠道的進一步暢通,對理事會活動的參與度更高;第二、這更進一步證明我們在參與北極事務中的合法性;第三、這對我國涉北極事務的相關機構、機制的建設也是一種強大的推動力。在科學考察方面,截止2014年,中國共進行了六次北極科考,取得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及豐碩的科研成果,同時在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中國建立了目前我國唯一的北極科考站—黃河站。不僅如此,中國也正通過其他各種渠道參與到北極事務中,包括加入相關國際組織,加強與北極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等。本文分析了目前在北極地區(qū)存在的諸多爭端。第一、北極的主權糾紛,分析北極八國領土主權的獲取歷史,概括來講就是從發(fā)現、先占、購買到司法判決演變的歷史。《斯匹茨卑爾根群島條約》作為解決北極糾紛的一個重要案例,對今后北極糾紛的解決提供了思路。簡述了漢斯島糾紛的歷史起源與先關事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第二、北極傳統(tǒng)海域的劃界糾紛,系統(tǒng)地羅列了北極已解決的劃界爭端和目前尚未解決的劃界爭端。第三、北極的外大陸架劃界糾紛,系統(tǒng)分析了自2001年俄羅斯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申請以來各北極國家對大陸架的劃界主張。第四、北極航道爭端,分析了位于加拿大北極海域的西北航道和位于俄羅斯近海的東北航道所有權的爭端。本文主要從海洋法學的視角切入對北極現有爭端進行分析,闡述了北極所面臨的各種爭端。從管理學的角度理清了北極爭端的解決思路,逐一對爭端的解決途徑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最佳途徑。嘗試性地以地緣政治學的角度并結合當前國情提出解決方案,旨在使北極地區(qū)能在政治、經濟和法律機制的有效運作下,緩和目前一觸即發(fā)的緊張態(tài)勢。最終,通過對前文的歸納總結,得出對中國參與北極途徑的政策建議。通過對爭端的歷史起源,各國為解決這些爭端采取的措施,已成功的解決案例等的分析,以及國內外學者對解決思路、解決途徑的探討,剖析北極局勢的發(fā)展變換。對中國在北極戰(zhàn)略上的定位,筆者提出了以下三個觀點:第一,中國在北極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框架內對北極事務的參與;第二,中國應該如何加強與北極國家靈活務實的雙邊或多邊合作;第三,對近北極機制的探討。通過對這些北極參與途徑的探究,為中國早日在北極的謀篇布局提供相關建設性意見,為中國的北極戰(zhàn)略獻言獻策。發(fā)揮中國在北極地區(qū)的負責任大國地位,有利于北極的和平開發(fā)與利用,有利于中國在國際地緣政治經濟的新變化中搶占先機,有利于中國在新常態(tài)中實現更加全面、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關鍵詞】:北極 劃界爭端 北極理事會 戰(zhàn)略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630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3
- 1.1.1 北極的區(qū)位地理特性9-10
- 1.1.2 北極的資源環(huán)境狀況10-12
- 1.1.3 北極爭端的演變路徑12-13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義13-14
- 1.3 國內外研究現狀14-17
- 1.3.1 國內北極事務的相關研究14-16
- 1.3.2 國際對中國北極政策的研究16-17
- 第二章北極主權爭端研究17-18
- 2.1 北極八國主權獲取的歷史17
- 2.2《斯匹茨卑爾根群島條約》的歷史17-18
- 2.3 漢斯島主權之爭18
- 第三章北極傳統(tǒng)海洋劃界爭端18-21
- 3.1 已解決的劃界爭端18-20
- 3.2 尚未解決的劃界爭端20-21
- 第四章 北極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爭議21-24
- 4.1 北極大陸架的爭議現狀22-23
- 4.2 外大陸架界限爭議的法律分析23-24
- 第五章 北極航道之爭24-30
- 5.1 東北航道26-28
- 5.2 西北航道28-30
- 第六章 北極爭端的解決思路淺析30-34
- 第七章 中國的多渠道北極參與途徑探究34-43
- 7.1 對北極地區(qū)公海資源的權利行使34-36
- 7.2 深化在北極地區(qū)已有的雙邊與單邊合作36-37
- 7.3 探索更加豐富靈活的模式37-41
- 7.4 近北極機制的探索41-43
- 第八章 結論43-45
- 參考文獻45-48
- 致謝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潘正祥;鄭路;;我國北極戰(zhàn)略淺見[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2 曹升生;;加拿大的北極戰(zhàn)略[J];國際資料信息;2010年07期
3 郭培清;董利民;;印度的北極政策及中印北極關系[J];國際論壇;2014年05期
4 尹丹陽;;解決北極爭端的法律機制分析[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9年09期
5 任曉偉;李永強;;北冰洋主權之爭與中國國際責任淺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本文編號:5934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59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