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外交中領導人角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8 13:25
本文關鍵詞:中國體育外交中領導人角色研究
【摘要】:體育外交是體育手段與外交方式的結合,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在當今公共外交的視角下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因此,國內大多數關于體育外交的研究都是從公共外交展開。但體育從誕生開始,體育與政治的因素就密不可分。正因為如此,本文中體育外交的研究,通過將其與領導人決策者身份和首腦外交相結合起來,以此形成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的特有行為方式。中國體育外交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豐富多樣,不同的領導人和在具體歷史進程中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也不同。第一部分為概念界定,主要是對體育、外交、體育外交的定義與以及體育外交的內涵說明。著重介紹了體育外交特點,為后面歸納中國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行為方式及其效果評估奠定了基礎。第二部分為中國體育外交發(fā)展歷程概述,根據時間的跨度,整個發(fā)展階段又分成了小的5個階段,并且每個階段都列舉了相應的重大體育外交的代表性事件。第三部分是體育外交中的參與人物角色分析歸納,根據參與人物的重要性差異,一共分成了三類。最后順利的承上啟下,重點強調了領導人與體育外交的關系。第四部分就是中國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類型以及形成原因分析,根據歷史的順延,領導人角色的功能轉換,從“請進來”到“走出去”的參與特征,歸納了領導人參與外交決策到外交實踐的方式的轉變與創(chuàng)新。并且從時代特征,人物風格,國家戰(zhàn)略等方面分析了領導人行為方式的異同原因。第五部分是對中國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行為方式的效果評估,分別對領導人體育外交參與行為方式的重要意義和不足作出一定的總結。文章的最后結論部分在總結全文的基礎之上,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一點意義,同時,也指出了這種行為方式在新時代進一步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本文中理論挖掘深度與問題解決的不足,這方面的研究空間將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
【關鍵詞】:體育外交 領導人 外交參與 行為方式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822;G81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緒論10-14
- 一、選題的背景與意義10-11
-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11-13
- (一) 國內研究現狀11-12
- (二) 國外研究現狀12-13
- 三、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一) 研究方法13
- (二) 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第一章 體育與外交14-20
- 一、體育與外交的定義14-15
- 二、體育外交的定義和內涵15-17
- 三、體育外交的特點17-20
- (一) 政治化特征17-18
- (二) 法律地位保障18
- (三) 受眾群體廣18-19
- (四) 靈活多樣化19-20
- 第二章 中國體育外交發(fā)展歷程20-29
- 一、利益爭取(1949年-1958年)20-22
- (一) 發(fā)展歷程20-21
- (二) 標志性體育外交事件21-22
- 二、沖破封鎖(1958年-1972年)22-25
- (一) 發(fā)展歷程22-23
- (二) 標志性體育外交事件23-25
- 三、發(fā)展壯大(1972年-1980年)25-27
- 四、全面參與(1980年-21世紀初)27-28
- 五、走向世界(21世紀以來)28-29
- 第三章 中國體育外交中的人物分析29-33
- 一、政治人物與體育外交29-30
- 二、民間體育人物與體育外交30-31
- 三、領導人與體育外交31-33
- 第四章 中國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及原因分析33-41
- 一、毛澤東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33-35
- (一) 體育外交政策的決策者33-34
- (二) 毛澤東體育外交政策的決策原因分析34-35
- 二、鄧小平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35-37
- (一) 重返國際奧委會與申辦奧運賽事的決策者35-36
- (二) 鄧小平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原因分析36-37
- 三、胡錦濤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37-39
- (一) “請進來”的“奧運主場外交”37-38
- (二) “奧運主場外交”原因分析38-39
- 四、習近平參與體育外交的行為方式39-41
- (一) “走出去”的“中國元首體育外交”39
- (二) “中國元首體育外交”的原因分析39-41
- 第五章 中國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行為方式的效果評估41-46
- 一、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行為方式的作用分析41-43
- (一) 團結國際友好力量,擴大國際交往41
- (二) 捍衛(wèi)國家主權,維護領土完整41-42
- (三) 消除對立,改善國家關系42
- (四) 推動和諧世界建設,增強民族凝聚性42
- (五) 促進雙邊發(fā)展,深化國家關系42-43
- 二、領導人參與體育外交行為方式的不足43-46
- (一) 難以形成機制化43
- (二) 體育易淪為政治的附庸43-44
- (三) 自上而下決策方式的封閉性44-45
- (四) “奧運主場外交”的負效應45-46
- 結語46-47
- 參考文獻47-50
- 致謝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金明洙;;韓國體育外交之研究[J];理論界;2010年09期
2 王荷英;戴志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外交政策的演進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3 張曉義;李光欣;;20世紀60年代中國體育外交回顧[J];體育文化導刊;2013年03期
4 宋睿;;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與國際組織關系的演變[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本文編號:5842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584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