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主義運動中的動員模式:一種關于怨恨政治的族群沖突解釋
發(fā)布時間:2021-11-20 15:58
在少數族群中被視為具有威脅性的分離主義運動活躍的地區(qū),族群認同很可能建立在某種排他性的族群身份基礎之上。在此情況下,族群安全框架將占據主導地位,這也很容易引發(fā)族群間的緊張局勢,甚至導致族群沖突升級。本文主要關注的是,為什么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分離主義運動中,動員模式會存在差異?換言之,為什么在尋求族群自決的過程中有些國家或地區(qū)會傾向于以經濟目標為主,另一些會傾向于以政治目標為主,還有一些則傾向于以安全目標為主?在族群動員、爭取獨立的過程中,領導人試圖贏得每一個潛在支持者的支持。由于分離主義者經常面臨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因此他們特別需要內部的民眾支持。在分離主義運動的動員模式中,領導人可能會避免提出族群排斥性的立場。本文認為,在多族群的國內環(huán)境中,以什么名義尋求實現分離目標有著極大的區(qū)別。排斥少數族群的言論有可能會引發(fā)族群沖突,而如果分離主義運動的動員模式是以族群包容性來作為基礎框架,則不同族群之間的和平就更有可能實現。
【文章來源】:區(qū)域與全球發(fā)展. 2020,4(02)
【文章頁數】:24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應對怨恨情緒:國家治理中的情緒管理[J]. 王麗萍. 中國圖書評論. 2015(04)
[2]想象的報復:西方政治學視野中的“怨恨”[J]. 王海洲.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7(06)
本文編號:3507665
【文章來源】:區(qū)域與全球發(fā)展. 2020,4(02)
【文章頁數】:24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應對怨恨情緒:國家治理中的情緒管理[J]. 王麗萍. 中國圖書評論. 2015(04)
[2]想象的報復:西方政治學視野中的“怨恨”[J]. 王海洲.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 2007(06)
本文編號:35076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350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