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之研究(1950年至今)
發(fā)布時間:2020-07-12 03:54
【摘要】: 鑒于朝鮮半島問題對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意義和中美圍繞朝鮮半島問題所進行互動對兩國關系的重大影響,對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過程進行系統(tǒng)、細致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論文以1950年至今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具體互動歷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旨在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進行互動的演化過程、環(huán)境變量和互動力度變量對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互動的影響,以及中美對朝鮮半島政策和行為變化的原因。 本文研究的特色主要有:在理論方面,本文借鑒現(xiàn)有國際關系理論中對“互動”概念的論述,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了一套國家行為體互動的理論,并將這些理論運用于后文的經驗分析;在文章結構方面,本文按照“環(huán)境變量分析→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過程→互動力度和中美互動中的‘滿意行為'”的結構順序展開分析;在邏輯方面,本文遵循“決策者形成對主要國家利益的認知→作出對朝鮮半島政策和行為→影響中美在朝鮮半島互動形式”的邏輯思路。 本文共分為三大部分:緒論、正文(共五章)和結論。 在緒論部分,筆者主要是界定研究對象,闡述研究意義,評估研究現(xiàn)狀,提出研究思路,交待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以及介紹本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和重難點。 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論構建。筆者先對國際關系理論中關于“互動”概念的論述作出概括,并指出這些論述的成就與不足;然后指出作為一種互動理論的博弈論為什么不適合本文的研究,并對本文所需要的理論進行定位;接著為本文設定兩個相關的分析變量(環(huán)境變量和互動力度變量),并對“滿意行為”的解釋模式作出闡述;最后構建一套較為完整的國家行為體互動理論模式,包括界定“互動”概念、分析國家行為體互動的內在機理,以及對互動模式進行分類和定性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詳細論述了自朝鮮戰(zhàn)爭至今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進行互動的具體過程。 在第二章,筆者先對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前后的客觀環(huán)境(主要是國際環(huán)境和中美關系背景環(huán)境)和中美兩國決策者的心理環(huán)境作出探討;然后具體論述中美在朝鮮戰(zhàn)爭中進行的一系列相互反應、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并將這段時期內的中美互動稱為“兵戎相見的沖突型互動”;接著論述中美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的整體互動力度;最后,筆者運用“滿意的行為”模式對中美在朝鮮戰(zhàn)爭互動中的一些決策和行為作出解釋。 第三章著重闡述從朝鮮戰(zhàn)爭結束到中美建交這段時期內中美關于朝鮮半島問題的互動情況,并將這種互動界定為“相互威懾的沖突型互動”;同時還考察這段時期內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美關系環(huán)境、中美決策者不同的認知情況、中美整體的互動力度和中美在朝鮮半島上的互動力度等問題:最后對中美在朝鮮半島進行相互威懾性互動中的“滿意行為”作出闡釋。 第四章重點論述從中美建交到中韓建交這段時期內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由沖突型互動向競爭型互動的轉化過程,并探討了影響中美互動形式的兩個變量即環(huán)境變量和互動力度變量,最后用“滿意的行為”模式對中美在互動轉型中的一些行為作出解釋。 第五章著重探討后冷戰(zhàn)時代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情況。筆者同樣按照前文設定的論述順序,先對后冷戰(zhàn)時代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美關系環(huán)境和兩國決策者的心理環(huán)境作出考察;然后論述冷戰(zhàn)結束至今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特別是朝核問題)上的互動情形;接著闡述這段時期內中美的整體互動力度和兩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力度問題:最后,用“滿意的行為”模式對中美在朝鮮半島上的一些政策和行為作出解釋。論文將這段時期內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互動界定為“競爭—合作型互動”。 在結論部分,筆者從互動理論的作用及應用、本文研究的政策啟示和本課題后續(xù)研究的意義等三個方面來對全文作出總結性的概括和提煉。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829.712
本文編號:2751382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D829.712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慧智;王簫軻;;中美對朝政策競爭與合作的態(tài)勢分析[J];東北亞論壇;2012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緒盟;朝鮮半島危機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2 詹德斌;后冷戰(zhàn)時代美國對朝政策的演變[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宇;中美兩國在朝鮮半島的安全博弈[D];延邊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宋達;冷戰(zhàn)后美國對朝政策的決策層認知分析[D];外交學院;2010年
2 王立梅;中美兩國在朝鮮核問題中的競爭與合作[D];云南大學;2010年
3 許冬輝;美國對華決策中的沃爾特·饒伯森[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7513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75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