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中國對朝鮮外交的影響力初探:模式、途徑和資源

發(fā)布時間:2020-04-18 10:03
【摘要】:本文結合了當前中朝關系的實際,在理論上對朝鮮外交中的中國因素做一些初步的疏理。從理論上界定了影響力概念后,本文從中朝關系中中國發(fā)揮影響力的方式、途徑以及資源三個方面張開,討論了適合分析當前中朝關系的發(fā)揮影響力的方式、中國發(fā)揮影響力的途徑和中國發(fā)揮影響力可以借助的資源。其中核心概念:影響力的定義直接影響了后文中的方式、途徑和資源三個領域的理論分析。證明了理論模型正當行之后,文章結合了中朝關系的現(xiàn)實,做了進一步的論證。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突現(xiàn)了中國的一些比較優(yōu)勢,同時暴露了中國的不足。這都有利于準確認識中國因素在朝鮮外交中的作用。 論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包括有關影響力概念在國家關系領域的爭論、一組相近概念的區(qū)分和本文對影響力概念的界定。它是文章的基礎,以后的章節(jié)均在此基礎上展開。 論文的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發(fā)揮影響力的模式。有關發(fā)揮影響力的模式,本文借用羅伯特·基歐漢和約瑟夫·奈在《權力與相互依賴》提出的三個模式:聯(lián)系戰(zhàn)略、問題領域模式和國際組織模式。并對其基本內容、理論假設和不足做了具體的評價。文章認為適合分析中朝關系的模式是問題領域模式。具體的緣由在文章做了具體的論述。但是對基本概念做了一定的修改和重新界定,而不是全部借用。使這樣的分析模式財更加適合中朝關系的實際。對當前朝鮮外交的基本情況和主要關注點的介紹,是為了在下一個章節(jié)中展開具體領域的研究做鋪墊。 論文的第三章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分成經(jīng)濟領域、安全-軍事領域、意識形態(tài)領域和地緣政治四個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力作了分析。其中包括了中朝雙方關系的資料疏理,并且橫向的與相關國家做了具體的對比,從而確定中國在朝鮮外交中的相對分量。從貿易額和貿易結構看,中國在經(jīng)濟領域的影響力都是最強的。軍事安全領域看,雖然中國的援助的技術支持有所減少,但是中國是朝鮮最大的和潛在的軍事援助國。安全上,與中國保持友好,使得朝鮮安全獲得了巨大的改善。從意識形態(tài)上看,中國的發(fā)展和強大,使得朝鮮在對抗西方和平演變和統(tǒng)治形態(tài)轉變都是巨大的支持,文章分三個層次對此做了具體的分析。中國的經(jīng)驗對朝鮮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具體表現(xiàn)在對朝鮮改革和保持社會 WP=5 穩(wěn)定之間關系上的借鑒作用。在地緣政治部分,文章首先介紹了地緣政治的基本理論,重點介紹了麥金德的陸權論。根據(jù)陸權論和中國地緣政治位置,文章認為中國是東亞大陸的核心國家,而朝鮮則是陸權與海權相互交叉和過渡的“之間地帶”。中朝地理相接,使得朝鮮獲得了抵抗海權的巨大戰(zhàn)略縱深。結合當前朝鮮與美、日之間緊張關系,這種地緣政治依靠顯得更加重要,使得朝鮮避免了被包圍并且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集中。 文章的結語本分是對當前中朝關系,中國發(fā)揮影響力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的說明。一,立場問題,即應采取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事關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中國不能旁觀和被動接受。這也是作為一個亞太大國應該采取的立場。二,角色定位問題。朝鮮是各方利益的交匯點,中國應該作為一個平等參與者與各方共同協(xié)調解決問題。三,目標問題。就是維持當前在東北亞、朝鮮半島的大國均勢牽制狀態(tài)。四,搞好首腦外交。這是發(fā)揮中國影響力的一個特殊渠道,效果好,方便操作。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D822.331.2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德斌;對峙中的緩和:70年代的美國對朝政策[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2 趙來文,盧德煥,鄭巖;朝鮮半島統(tǒng)一問題及對中國的影響[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會”的生成及文化意義——兼論“世界公民人格”與全球“公共價值”意識的內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于營,林松;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機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馬偉濤,韓玉貴;后冷戰(zhàn)時代中日關于朝鮮半島安全政策的比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李靖宇,楊海峰;關于創(chuàng)建東北地區(qū)經(jīng)濟振興帶的現(xiàn)實論證[J];長白學刊;2004年01期

7 金玲,王衡;朝核危機的安全困境與中國國家利益[J];長白學刊;2004年05期

8 馬坤;;中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內含的戰(zhàn)爭正義邏輯[J];長白學刊;2006年05期

9 張海珍;;冷戰(zhàn)后美國的東北亞區(qū)域戰(zhàn)略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汪守軍;日本的“大國夢”及其影響——評日本的“有事法案”[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石善濤;;20世紀90年代中日關系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范建中;呂磊;;俄羅斯的強盛為何不能持久——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分析[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今社會主義實踐”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趙國輝;;近代東亞國際體系轉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兩國對國際法理念的接受為中心[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建;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1897—1910[D];復旦大學;2004年

2 韋宗友;制衡、追隨與不介入:霸權陰影下的三種國家政策反應[D];復旦大學;2004年

3 周敬青;關于林彪集團問題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4 劉靖華;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義與宗教原教旨主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吳懷連;邊緣性:中國社會結構性質分析,,以重慶·合川市為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7 尹枚;區(qū)域主義理論與東亞區(qū)域主義實踐——兼論中國的政策選擇[D];暨南大學;2003年

8 戴世雙;韓國政府統(tǒng)一政策史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9 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楊緒盟;朝鮮半島危機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佳捷;亞太安全關系格局演進的影響因素和模式探析[D];暨南大學;2000年

2 唐皓;獨立后馬來西亞對外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蔡秋英;論周邊環(huán)境對朝鮮半島統(tǒng)一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0年

4 劉曉玲;日本“主導亞洲”戰(zhàn)略的形成內容及其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高濤;國家利益與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選擇[D];河南大學;2001年

6 王遠飛;國家利益在50年中蘇、中俄關系中的體現(xiàn)[D];外交學院;2001年

7 馬宏偉;冷戰(zhàn)后東亞安全形勢和對我國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8 劉文;當代國際干預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馬俊平;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jīng)濟學》評析[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10 郭秀清;印度國家安全戰(zhàn)略評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6319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6319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c59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