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朝鮮外交的影響力初探:模式、途徑和資源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D822.331.2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詹德斌;對峙中的緩和:70年代的美國對朝政策[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2 趙來文,盧德煥,鄭巖;朝鮮半島統(tǒng)一問題及對中國的影響[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會”的生成及文化意義——兼論“世界公民人格”與全球“公共價值”意識的內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于營,林松;論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機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馬偉濤,韓玉貴;后冷戰(zhàn)時代中日關于朝鮮半島安全政策的比較[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李靖宇,楊海峰;關于創(chuàng)建東北地區(qū)經(jīng)濟振興帶的現(xiàn)實論證[J];長白學刊;2004年01期
7 金玲,王衡;朝核危機的安全困境與中國國家利益[J];長白學刊;2004年05期
8 馬坤;;中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內含的戰(zhàn)爭正義邏輯[J];長白學刊;2006年05期
9 張海珍;;冷戰(zhàn)后美國的東北亞區(qū)域戰(zhàn)略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汪守軍;日本的“大國夢”及其影響——評日本的“有事法案”[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石善濤;;20世紀90年代中日關系的歷史考察[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范建中;呂磊;;俄羅斯的強盛為何不能持久——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歷史分析[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今社會主義實踐”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趙國輝;;近代東亞國際體系轉型期理念研究——以近代中日兩國對國際法理念的接受為中心[A];“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建;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系1897—1910[D];復旦大學;2004年
2 韋宗友;制衡、追隨與不介入:霸權陰影下的三種國家政策反應[D];復旦大學;2004年
3 周敬青;關于林彪集團問題的再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4 劉靖華;全球化的矛盾、民族主義與宗教原教旨主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吳懷連;邊緣性:中國社會結構性質分析,,以重慶·合川市為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7 尹枚;區(qū)域主義理論與東亞區(qū)域主義實踐——兼論中國的政策選擇[D];暨南大學;2003年
8 戴世雙;韓國政府統(tǒng)一政策史研究[D];延邊大學;2003年
9 劉斌;新科技革命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楊緒盟;朝鮮半島危機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佳捷;亞太安全關系格局演進的影響因素和模式探析[D];暨南大學;2000年
2 唐皓;獨立后馬來西亞對外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3 蔡秋英;論周邊環(huán)境對朝鮮半島統(tǒng)一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0年
4 劉曉玲;日本“主導亞洲”戰(zhàn)略的形成內容及其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高濤;國家利益與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選擇[D];河南大學;2001年
6 王遠飛;國家利益在50年中蘇、中俄關系中的體現(xiàn)[D];外交學院;2001年
7 馬宏偉;冷戰(zhàn)后東亞安全形勢和對我國安全的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8 劉文;當代國際干預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馬俊平;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jīng)濟學》評析[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10 郭秀清;印度國家安全戰(zhàn)略評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63198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63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