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危機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衰落
本文選題:老撾危機 + 美國; 參考:《世界歷史》2014年05期
【摘要】:東南亞條約組織是美國出于反共目的而在東南亞地區(qū)倡導成立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由于成員國之間在歷史文化傳統(tǒng)以及現(xiàn)實政治利益方面存在巨大差異,該組織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軟弱的特征。1960—1962年的老撾危機是東南亞條約組織成立后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但該組織并未擔當起某些成員國所期待的責任。以泰國為代表的亞洲成員國因而對該組織失望至極,美國的信心也備受打擊,東南亞條約組織一度走到崩潰的邊緣。然而美國擔心該組織解體可能會給其亞洲戰(zhàn)略帶來嚴重沖擊。最后在美國暗中主導下,該組織走上一條垂而不死、衰而未亡的道路。與之相伴的,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干涉行動大踏步走向單邊主義。
[Abstract]:The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ASEAN) is a military and political group advoc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for anti-Communist purposes in Southeast Asia. Owing to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member States in term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realistic political interests, the Lao crisis of 1960-1962,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weakness from the outset, wa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aced by the South-East Asian Treaty Organization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But the group has not taken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that some member states expect. Asian members, such as Thailand, were disappointed by the group, and conf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dented, and the Southeast Asian Treaty Organization was once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However, the United States fears that its collapse could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its Asian strategy. Finally,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organization went on a path of dying, failing and surviving. Along with it, US intervention in Southeast Asia has made strides towards unilateralism.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D814.1;D8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姚椿齡;美國與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建立[J];美國研究;199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守剛,張生;博弈論視角下的盧溝橋事變[J];安徽史學;2004年03期
2 王斌;賈雪;;以東北亞安全為視角議中國國家身份之建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3 趙繼顯;;國際權力基礎與伊拉克戰(zhàn)爭[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4 常笑;;從《君主論》看現(xiàn)實主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趙艷霞;;威脅平衡與利益平衡——試析波美關系[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于春苓,楊超;評國際沖突根源研究范式之爭[J];北方論叢;2004年02期
7 徐佳;;重商主義的嵌入性分析——以歐洲民族國家建設時期為例[J];北方論叢;2009年06期
8 丁興安;;創(chuàng)新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機制 提升文化軟實力[J];兵團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9 傅菊輝;汪長明;;地緣缺陷是制約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以印度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賈秀棟;李娜;;試論“冷”北極之“熱”爭奪[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若彥;;依附理論與拉美國際關系研究[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朱新光;齊峰;;中國與東盟的氣候合作機制[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3 姚尚建;;區(qū)域公共危機治理:邏輯與機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開盛;;規(guī)范理論:批判與評估[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5 尹繼武;;認知心理學之于國際關系研究:進步及其問題[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6 齊皓;;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累積階段——從理論革命到實證研究[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7 吳文兵;;國際機制變遷的動因及其批判[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8 周厚虎;;人、國家與理論——探尋國際關系理論的中國視角[A];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的建設: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9 金新;;國際關系理論的“空間轉(zhuǎn)向”:一項研究議程[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10 黃超;;微博外交的研究進路與評估框架[A];中國傳媒大學第七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耀;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nèi)能源合作與中國能源安全[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曉亮;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高層決策研究(1979-198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鐘馨;1976-2001年中國對外傳播史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4 李艷娜;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滕帥;追尋緩和:英國與第二次柏林危機(1958-1961)[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8 程銘;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政治思想與地緣戰(zhàn)略選擇[D];吉林大學;2011年
9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2 湯希;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軟實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李青;論中國軟性國際政治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D];湘潭大學;2010年
4 譚z佯,
本文編號:19798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979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