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在探索和選擇中前行——評牛軍著《冷戰(zhàn)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1945—1955》
本文選題:中國外交 + 牛軍 ; 參考:《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正北京大學牛軍教授的新作《冷戰(zhàn)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1949—1955》(修訂版)①自出版以來,在學術界和教育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一些高校的相關課程將其列為參考文獻,有關課題新發(fā)表的學術論著也參考和引用這部著作的一些重要論點。一此書把新中國外交緣起的過程,置于國際冷戰(zhàn)、革命與建國、意識形態(tài)三種因素交織,諸多重要事件都有其內(nèi)在聯(lián)系并錯綜運行的宏大歷史結(jié)構之中,進而在宏觀視野下具體而縝密地揭示這些事件不斷發(fā)生并交相呼應的外部和內(nèi)部條件,分析這一時期中國領導人一系列重大決策和對外行為的動機與效果。作者以深入的
[Abstract]:The Origins of Cold War and New China diplomacy by Professor Niu Jun of Peking University 1949-1955 (revised edition 1) has had a great influence in academic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since its publication, and has been listed as a reference in some relevan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me important points of this work are also referenced and cited in the newly published academic works on the subject. In this book, the process of the origin of New China's diplomacy is placed in the grand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d war, revolu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deology, and many important events, all of which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and intrinsically run. Furthermor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ditions of these events are revealed concretely and meticulously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and the motivation and effect of a series of important decisions and behaviors of Chinese leaders during this period are analyzed. The author went deep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分類號】:D8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布蘭德利·沃麥克,宋鷗;《改革時代中國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制定》述評[J];史學集刊;2002年02期
2 張魯寧;求和平謀發(fā)展的新主張[J];社科縱橫;2004年06期
3 郭業(yè)洲;;十六大以來的中國外交[J];當代世界;2007年08期
4 葉自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利觀與中國外交[J];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03期
5 楊潔勉;;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外交和理論創(chuàng)新[J];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06期
6 熊偉;;中國外交進入多邊時代[J];當代世界;2009年05期
7 李永輝;;中國大外交:當代問題與傳統(tǒng)智慧[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0年11期
8 曲星;;復雜的國際形勢與活躍的中國外交[J];求是;2011年01期
9 郭景芳;不平凡的一年——1997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務虛會[J];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10 曲星;;輝煌的’97中國外交[J];世界知識;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寶煦;;革命與發(fā)展:毛澤東時代與鄧小平時代中國外交的比較[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2 牛軍;;冷戰(zhàn)與80年代的中國外交[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仇發(fā)華;;從朝鮮核問題的演變看中國外交傾向[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7年
4 牛玉峰;;鄧小平與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外交[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王公龍;;論中國外交的觀念變革[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6 歐陽程奕;;價值視閾下的新中國外交:1949-2009[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7 彭沛;;聯(lián)合國改革與中國的外交選擇[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吳莼思;;中國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9 王巧榮;;新時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郭學堂;;國際主義與中國外交的價值回歸[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欣;《中國外交》白皮書在昆舉行發(fā)行儀式[N];云南日報;2006年
2 楊毅;APEC與中國外交新思維[N];華夏時報;2004年
3 李詩佳邋白潔;中國外交踐行“和諧”理念[N];人民日報;2008年
4 早報記者 周晶璐;中國外交部新調(diào)要員忙開局[N];東方早報;2008年
5 記者張小溪 范勇鵬;公共外交成中國外交重要開拓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王靚;“中國增軍力也不是美國敵人”[N];東方早報;2007年
7 青巖;“Shut up”與“微笑征服世界”[N];南方周末;2006年
8 吳建民;和諧世界理念將造福世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9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實習生 江澄;“用自己的努力去強盛我們的祖國”[N];廣西日報;2010年
10 宋國友;闡述中國外交的價值觀[N];東方早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根信;中國新安全觀與防擴散政策[D];外交學院;2006年
2 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云芳;走向有效的多邊主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楊曉萍;中國外交中的觀念因素[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5 劉力;合作與碰撞[D];外交學院;2008年
6 葉曉林;中國外交決策支持系統(tǒng)結(jié)構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徐九仙;當代中國外交道義因素的儒家倫理取向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8 顏升邦;全球化時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9 丁工;中等強國的崛起與中國外交布局的調(diào)整[D];中共中央黨校;2012年
10 孔凡河;江澤民外交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牛林;冷戰(zhàn)后中國參與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進程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2 劉振興;論冷戰(zhàn)后中國外交的伙伴關系戰(zhàn)略[D];外交學院;2008年
3 張宏輝;地區(qū)主義與中國外交[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單紹萍;中國軟實力提升中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5 劉田林;中國外交樣式的新補充:海上聯(lián)合軍事演習研究[D];外交學院;2009年
6 金湛清;中國的和平崛起與軟實力建設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7 徐ei;東亞共同體的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D];外交學院;2005年
8 湯傳文;中國在東亞地區(qū)的安全環(huán)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劉平;坦贊鐵路和中非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10 羅奕帆;軟權力與中國公共外交[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8008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80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