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權演變與國際制度的運用
本文選題:海權 切入點:國際制度 出處:《太平洋學報》2014年01期
【摘要】:"二戰(zhàn)"后,國際制度及其運用成為海權演變的基本方面。海權的國際制度"資源"包括四種要素:國際海洋法、利益協(xié)調(diào)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軍軍控制度。這些制度的確立有助于實現(xiàn)國家間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國家對海洋利益的維護。海權中國際制度的"運用"包括兩種模式,即"制衡"與"合作","制衡"模式是國家以制度抗衡他國擴大海洋利益的行為,包括直接制衡與間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國將其主張的規(guī)則與他國支持的規(guī)則相協(xié)調(diào),包括法治合作、霸權合作和合作安全。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II,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became the basic aspects of the evolution of maritime power.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maritime power "resources" includes four elements: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system of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Security confidence regimes and naval arms control regim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se regimes contributes to the distribution of maritime benefits among States, or to the protection of maritime interests by Sta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gime in maritime power consists of two models, That is,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cooperation", the mod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refers to the actions of countries to counteract the expanding interests of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direct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indirect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the mode of "cooperation" is to coordinate the rules advocated by one country with the rules supported by other countries. It includes legal cooperation, hegemonic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
【分類號】:D8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管建強;;美國無權擅自在中國專屬經(jīng)濟區(qū)從事“軍事測量”——評“中美南海摩擦事件”[J];法學;2009年04期
2 孔凡偉;;制度互動研究:國際制度研究的新領域[J];國際觀察;2009年03期
3 劉豐;;大國制衡行為的概念辨析[J];國際論壇;2010年01期
4 吳征宇;論“安全兩難”:思想淵源、生成機理及理論缺陷[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4年03期
5 陳彤;;回歸地理特性 探討海權本質(zhì)[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年02期
6 宋德星;劉金奇;;國際體系中的“失敗國家”析論[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彥博;《孫子》的將帥觀及其當代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金飛;;美國杜魯門政府原子能文官控制機制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趙玉英;;雅典帝國崩解與民主政治衰退——簡析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對雅典的影響[J];北方論叢;2007年04期
4 張華才;于洪敏;朱培濤;李曉寧;;信息化條件下應急作戰(zhàn)裝備保障的概念內(nèi)涵[J];兵工自動化;2007年10期
5 楚漁;;傳統(tǒng)思維模式對中國社會生活之影響[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6 郎得明;;淺議第二次柏林危機期間西方盟國關系[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7 張曉峰;;領導者作用探源[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6期
8 劉慶;《孫子兵法》與《戰(zhàn)爭論》軍事思想體系的比較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9 薛國安;兵學雙璧的比較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10 宮玉振;;從戰(zhàn)爭理論看企業(yè)競爭的本質(zhì)屬性及指導原則[J];濱州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鄺艷湘;;第三世界國家的安全:矛盾與啟示[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2 杜娟;;約翰遜政府的“淡水和平”計劃[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三輯)[C];2006年
3 趙江波;榮小雪;;杜黑軍事技術思想的哲學意蘊[A];第四屆全國軍事技術哲學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3年
4 王翠文;薛琳;;在同盟理論的框架下分析北約的“多邊核力量計劃”[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四輯)[C];2007年
5 宮曉宇;;論毛澤東的人民戰(zhàn)爭思想[A];湖南省第六屆研究生創(chuàng)新論壇之湘潭大學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分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浩;間諜活動的國際法規(guī)制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安德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協(xié)調(diào)機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勇;軍地物流一體化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高世偉;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1年
6 徐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企業(yè)精神培育及其創(chuàng)新機制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7 張加河;英法兩國的海上爭霸(1688-1815)[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海建;戰(zhàn)國騎兵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昆明;美國NSC-68號文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建輝;1991年《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葉自成,慕新海;對中國海權發(fā)展戰(zhàn)略的幾點思考[J];國際政治研究;2005年03期
2 楊雪冬;國家與市場: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觀點[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1997年09期
3 孫璐;;中國海權內(nèi)涵探討[J];太平洋學報;2005年10期
4 時殷弘;制衡的困難——關于均勢自動生成論及其重大缺陷[J];太平洋學報;1998年04期
5 萬彬華;;論專屬經(jīng)濟區(qū)“海洋科學研究”和“軍事測量”的法律問題[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6 韋宗友;“失敗國家”問題與國際秩序[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5年03期
7 時殷弘;國際安全的基本哲理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中民;海權爭霸與俄蘇的興衰及其歷史反思[J];東北亞論壇;2004年06期
2 陳寒溪;;中國如何在國際制度中謀求聲譽——與王學東商榷[J];當代亞太;2008年04期
3 符氣浩,陳偉;孫中山海權觀與南海開發(fā)[J];團結;2004年05期
4 張文木;海權:中美戰(zhàn)略利益矛盾的焦點[J];學習月刊;2004年03期
5 張文木;中國的遠慮與近憂[J];南風窗;2002年17期
6 R·艾斯羅德 ,R·考恩 ,劉海濤;無政府狀態(tài)下贏得合作的策略與機制[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96年11期
7 舒建中;魯杰“多邊主義”理論述評[J];國際論壇;2005年01期
8 蘇長和;;中國的軟權力——以國際制度與中國的關系為例[J];國際觀察;2007年02期
9 余建軍;修正結構主義批判——冷戰(zhàn)后發(fā)展中國家國際制度偏好的理論評估[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年05期
10 趙峰;李志東;;論美國海權之路中的外交因素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當代世界;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阮金之;;國際制度的群體視角[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2 王瑋;;國際制度對非成員國的作用[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3 余建軍;;身份、規(guī)范與利益——理解中國國際制度行為轉變的觀念途徑[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杜娟;;國際制度的理性設計論:理性主義國際制度研究的新發(fā)展[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5 徐秀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國際合作理論:文本解讀與反思[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6 殷翔;;國際機制研究與美歐反恐合作[A];評價國際關系理論:各界與進步——2007年博士論壇[C];2007年
7 徐婷;;自由制度主義國際合作理論的成就與不足——以國際氣候變化合作制度為例[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8 任曉;;論國際體系與中國的和平崛起[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中)[C];2004年
9 曲博;;開放經(jīng)濟政治學:國際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新進展[A];國際關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10 吳文兵;;國際機制變遷的動因及其批判[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劉中民;海權與大國興衰的歷史反思[N];文匯報;2010年
2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陳昌煦;對國家參與國際制度的理性主義解釋[N];中華讀書報;2011年
3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楊毅;國際制度的改革和重建為中國提供機遇和平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海權問題學者 馬堯;保衛(wèi)南海海權的三條路徑[N];東方早報;2010年
5 楊金成;中國外交今年專章“論海權”[N];國防時報;2010年
6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蘇長和;中國制度與自我節(jié)制[N];東方早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劉丁;圖們江出海權的歷史風云——南保釣魚島,北復出海權[N];南方周末;2009年
8 本報記者 袁華杰 金輝 奚平;海權與陸權:中國崛起大戰(zhàn)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中國社科院亞太所 博士 鐘飛騰 副研究員 張潔 本報記者 雷志華;南海策:解釋權與海權一個不能少[N];華夏時報;2011年
10 王彥志;打開國際制度的黑箱:國際法學的跨學科貢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明國;國際制度有效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王瑋;跨越制度邊界的互動——國際制度與非成員國關系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韋進深;決策偏好與國家的國際制度行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4 賈烈英;無政府性與國際制度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5 薛晨;美國海權研究:成因與變遷[D];復旦大學;2011年
6 李海龍;跨大西洋安全關系的制度化:從理性選擇到社會建構[D];山東大學;2010年
7 馬蘭起;脆弱性博弈與非霸權體系下國際制度的創(chuàng)建[D];外交學院;2010年
8 冷鴻基;國際制度內(nèi)惡性競爭與春秋時期國際規(guī)范退化[D];外交學院;2013年
9 鞠海龍;中國走向海洋“雙區(qū)雙點”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10 周厚虎;中美軟實力戰(zhàn)略比較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俊;國際制度的國內(nèi)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姜霖;走向深藍—中國海權發(fā)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劉鑫;國際制度能力與中國海外利益的維護與拓展[D];吉林大學;2013年
4 沈雅菲;美國海權發(fā)展及其對中國的借鑒[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5 李曉燕;國際制度的作用及其發(fā)展前景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鄭巍;法律視角下的中國海權保護[D];廣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王均山;中國參與準則型國際制度:中國參與APEC的案例研究[D];外交學院;2005年
8 薛峰;中國崛起過程中的海權戰(zhàn)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洪恩;國家利益建構與越南的海權主張[D];暨南大學;2010年
10 侯蘇潔;中日海權爭端及其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772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67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