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國家機制在中國多邊外交中的定位
本文選題:金磚國家機制 切入點:中國 出處:《教學與研究》2014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金磚國家機制是中國多邊外交的新平臺。在中國看來,金磚國家機制既是金磚國家之間加強經(jīng)濟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經(jīng)濟治理的舞臺,又是凝聚發(fā)展中國家、構建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的新興大國集團,還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力量和國際體系的積極建設者。金磚國家機制對中國的多邊外交具有多重的戰(zhàn)略價值,充分利用金磚國家機制對于豐富中國多邊外交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中國需要準確把握金磚國家機制的發(fā)展趨向,推動金磚國家機制發(fā)揮更大的影響。
[Abstract]:The BRICS mechanism is a new platform for China's multilateral diplomacy. In China's view, the BRICS mechanism is not only the arena for strengthen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among the BRICS countrie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governance, but also the rally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group of emerging powers to build a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 is also an important for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n active build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BRICS mechanism has many strategic values for China's multilateral diplomac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BRICS mechanism is of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multilateral diplomacy. China need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RICS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BRICS mechanism to exert greater influenc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D82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毅;;探索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J];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04期
2 E.科爾杜諾娃;汪雋;;金磚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J];俄羅斯文藝;2014年01期
3 牛海彬;;金磚國家合作的評估與前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星;朱松嶺;;試論臺海局勢的動態(tài)平衡及其調(diào)控[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馬坤;戰(zhàn)爭正義:一種制度性的分析框架[J];長白學刊;2005年03期
3 馬坤;;中國“和平崛起”戰(zhàn)略內(nèi)含的戰(zhàn)爭正義邏輯[J];長白學刊;2006年05期
4 吳功海;;美國經(jīng)濟危機的根源及對中國的啟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姜延迪;;國際關系理論與國際海洋法律秩序的構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劉志遠;抗戰(zhàn)時期中共南方局在渝對外工作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彭春艷;;全球化進程中主權讓渡問題探討[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8 石逢健;;中國負責任大國新形象的凸顯與建構[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9 路本龍;論全球化時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J];當代亞太;2004年06期
10 鄧仕超;冷戰(zhàn)后日本“自主外交”的發(fā)展及其對東亞合作的影響[J];東南亞研究;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王巧榮;;新時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魏明杰;;中國與國際條約60年[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3 王超;;當代中國身份定位的演變對其參與國際合作的影響[A];國際關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趙良英;中國負責任大國身份的構建[D];武漢大學;2010年
3 袁賽男;哲學視域下的國家形象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4 汪舒明;大屠殺記憶和美國外交[D];復旦大學;2011年
5 張蕾蕾;社會身份理論視域下中國共產(chǎn)黨政黨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金燕;國際能源合作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7 王蘋;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區(qū)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響;國際法視野下的中國海事行政執(zhí)法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9 蘇曉宏;變動世界中的國際司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顏升邦;全球化時代中國外交戰(zhàn)略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彭震;“中國威脅論”——影響與對策[D];湘潭大學;2010年
3 欒琮聰;全球化視野下當代中國國際戰(zhàn)略演變的規(guī)律及其啟示[D];山東大學;2010年
4 黃艷;冷戰(zhàn)后中國東亞多邊外交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劉華榮;涉邊危機及其應對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趙林;中國先進傳統(tǒng)文化對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當代意義[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淑琴;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雯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哲學思考[D];遼寧大學;2011年
9 崔佳瑛;新中國科技發(fā)展與對外關系互動演進探究[D];鄭州大學;2011年
10 郭釗;次國家政府對國家外交的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國興;成靖;;G20機制化與全球經(jīng)濟治理改革[J];國際展望;2010年03期
2 傅夢孜;;中國影響世界:路徑及美國因素[J];國際展望;2010年04期
3 吳澄秋;;經(jīng)濟治理理念結構的變遷——兼論新興經(jīng)濟體的影響[J];國際觀察;2013年01期
4 李巍;;金磚機制與國際金融治理改革[J];國際觀察;2013年01期
5 鄧雁玲;;世界大變局中一場新興大國的盛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J];當代世界;2011年05期
6 洪郵生;方晴;;全球經(jīng)濟治理力量重心的轉移:G20與大國的戰(zhàn)略[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永中;馬韶青;;金磚國家為什么能坐在一起[J];世界知識;2011年08期
2 呂有志;;論“金磚國家”的國際影響力及其制約因素[J];國際展望;2011年03期
3 李向陽;;金磚國家經(jīng)濟面臨的共同機遇與挑戰(zhàn)[J];傳承;2011年10期
4 陶文釗;;金磚國家走過初創(chuàng)階段[J];世界知識;2012年08期
5 金彪;;淺析中國和巴西多邊框架內(nèi)的合作——從聯(lián)合國到金磚國家機制[J];拉丁美洲研究;2012年02期
6 羊蕾;鄒國煜;;2012年金磚國家智庫論壇觀點摘編[J];當代世界;2012年11期
7 馬莉莉;;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發(fā)展基礎與選擇[J];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06期
8 范斯聰;顧煒宇;;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第五次金磚國家峰會述評[J];求是;2013年09期
9 陳宇;;俄羅斯對金磚國家機制的設想[J];國際研究參考;2013年04期
10 余建華;;“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發(fā)展進程與前景”研討會綜述[J];國際關系研究;201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左連村;;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廣東的機遇和對策[A];市場經(jīng)濟與轉型升級——2011年廣東經(jīng)濟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鄭新立;;金磚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A];中國智庫經(jīng)濟觀察(2011~2012)[C];2012年
3 楊希雨;;第二十一期 金磚國家:全球經(jīng)濟復蘇的領跑者[A];中國智庫經(jīng)濟觀察(2011~2012)[C];2012年
4 李凡;章東明;;金磚國家技術吸收能力因素比較研究[A];第九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牛海彬;;全球治理中的金磚國家:一支進步力量?[A];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12年
6 宋昱;;金磚國家體育發(fā)展研探[A];第四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馬蔡琛;王亞欣;;預算透明度的國際比較與啟示——基于“金磚國家”視角的考察[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C];2012年
8 達蒂亞娜羅西多;;金磚國家對全球經(jīng)濟起重要作用[A];中國智庫經(jīng)濟觀察(2011~2012)[C];2012年
9 ;第二部分 演講嘉賓與聽眾的互動問答[A];中國智庫經(jīng)濟觀察(2011~2012)[C];2012年
10 那華;;金磚國家在金融危機之后的角色[A];中國智庫經(jīng)濟觀察(2011~2012)[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珊珊;確保金磚國家峰會和論壇年會安保工作萬無一失[N];海南日報;2011年
2 林躍勤 周文;金磚國家崛起動力:從比較優(yōu)勢走向競爭優(yōu)勢[N];中國財經(jīng)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王哲;金磚國家工商論壇:加強工商界磋商的重要平臺[N];中國貿(mào)易報;2011年
4 B.R.Deepak 印度杜恩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小樂 譯;“金磚國家”:為確保地區(qū)與世界繁榮提供新方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張春;金磚峰會的南非視角[N];東方早報;2011年
6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 李永全;“金磚國家合作前途光明”[N];光明日報;2011年
7 鄭熙文;開拓創(chuàng)新的金磚國家合作機制[N];光明日報;2011年
8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戰(zhàn)略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 王]N生;金磚國家順時而動[N];解放日報;2011年
9 記者 莫莉;金磚國家加速崛起 助力全球經(jīng)濟復蘇[N];金融時報;2011年
10 記者 莫莉;金磚國家:深化合作謀共同繁榮[N];金融時報;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晗璐;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2 許玲;“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丁愚;金磚國家的氣候合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4 沈希希;“金磚國家”的合作及其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董雯;金磚國家合作:動因與前景[D];外交學院;2013年
6 尤麗婭;全球化背景下“金磚國家”對國際經(jīng)濟影響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田豐娟;“金磚國家”合作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8 徐明;金磚國家股市聯(lián)動性實證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黃文利;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貿(mào)易關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10 喻璐;金磚國家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的比較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733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73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