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國際安全研究的新進展:核心議題與研究趨勢

發(fā)布時間:2018-02-15 09:48

  本文關鍵詞: 國際安全研究 核心議題 理論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安全 出處:《教學與研究》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國際政治學科的核心研究領域之一,國際安全研究的發(fā)展動態(tài)值得關注。近年來,國際安全研究的理論創(chuàng)新主要集中在中國崛起與國際秩序變革、軍備與武力使用、恐怖主義與反恐戰(zhàn)爭、地區(qū)安全機制和群體沖突及其管理等幾個核心領域,并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具有鮮明特征的理論和學說。總體來看,這些研究有三個特點:議題導向的研究逐漸成為主流;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成為理論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研究方法更加精細,同時使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成為常態(tài)。理解這些研究領域及其特點,對于未來的國際安全研究至關重要。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re research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deserves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 armaments and the use of force. Terrorism and the war on terrorism,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s and group conflicts and their management are several core areas, and gradually some theories and doctrines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Overall, These studies have three characteristics: subject oriented research is gradually becoming mainstream; middle level theory and micro theory become the growing poin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methods are more sophisticat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have become the norm. Understanding these research area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fu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分類號】:D81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周方銀;;韜光養(yǎng)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zhàn)略互動[J];當代亞太;2011年05期

2 尹繼武;;中國對外危機決策中的武力使用:一項研究議程[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1年00期

3 王凱;唐世平;;安全困境與族群沖突——基于“機制+因素”的分析框架[J];國際政治科學;2013年03期

4 李巍;唐健;;國際舞臺上的中國角色與中國學者的理論契機[J];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4期

5 王俊生;;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進展與出路[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年12期

6 鄭先武;;東亞“大國協(xié)調”:構建基礎與路徑選擇[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3年05期

7 左希迎;;中國在釣魚島爭端中的戰(zhàn)略動員[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鴻達;洪正;;中國在中東的風險分析:以海灣地區(qū)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4期

2 劉純獻;楊樺;;中國競技體育崛起的制度框架和思想基礎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3 楊魯慧;;東北亞地緣政治變遷與中國崛起的安全環(huán)境[J];東北亞論壇;2007年03期

4 車在福;;中日關系與韓國的外交政策(下)[J];當代韓國;2007年03期

5 李熙玉;;中美關系的變化和朝鮮半島的和平[J];當代韓國;2011年01期

6 周建仁;;聯(lián)盟形成理論:評估及對中國的政策啟示[J];當代亞太;2012年03期

7 尤澤順;陳建平;;歷史話語與中國“和平崛起”的理念建構[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8 葉自成;王日華;;中國和平發(fā)展與國際環(huán)境的理論總結:崛起國與霸權國關系的新模式[J];國際觀察;2008年01期

9 左希迎;;大國崛起與政治家的責任[J];國際觀察;2009年01期

10 高程;;市場擴展與崛起國對外戰(zhàn)略[J];國際政治科學;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巧榮;;新時期中國外交戰(zhàn)略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舒盛芳;大國競技體育崛起及其戰(zhàn)略價值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劉崢;新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演變(1949-2008)[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4 肖洋;建立信任措施實踐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5 劉文波;當代國際體系轉型與中國崛起互動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劉德定;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7 戴瑞姣;世界市場的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賈國華;冷戰(zhàn)后塞繆爾·亨廷頓國際戰(zhàn)略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9 梁軍;英美聯(lián)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10 譚德峰;俄羅斯獨聯(lián)體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先良;中國和平崛起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侯曉敏;新一輪南中國海爭端問題的起因及其解決思路[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西敬;國際政治格局新變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章迪禹;試論支配邏輯與制衡邏輯的根源[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張魯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援助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6 許淳凱;中美俄新三角關系對中國發(fā)展進程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李瑩芳;“世維會”與境外疆獨勢力整合[D];復旦大學;2011年

8 孫瑩;軟權力視角下中國國際制度話語權的問題及出路[D];山東大學;2011年

9 吳漢瑜;當代中國發(fā)展模式的特征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1年

10 孟娟;國家軟實力視角下的法治文化價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殿君;滿海峰;;論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建立[J];遼東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張東寧;;東北亞區(qū)域安全架構:從合作到制度[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周茂榮;石兵兵;;俄羅斯與東北亞天然氣合作[J];東北亞論壇;2008年04期

4 楊旭濤;唐彥林;;國際機制理論與東北亞能源外交[J];東北亞論壇;2008年05期

5 蔡建;;六方會談與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J];東北亞論壇;2008年06期

6 梁云祥;;美國新政權與六方會談前景探析[J];東北亞論壇;2009年02期

7 劉雪蓮;;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J];東北亞論壇;2010年04期

8 樸光姬;;中國與朝鮮經(jīng)貿(mào)關系轉型中的困境及對策[J];東北亞論壇;2012年03期

9 楊魯慧;;東北亞大國關系中第三方因素及地區(qū)安全共同治理[J];東北亞論壇;2012年04期

10 王兵銀;俄羅斯緣何關注朝鮮半島局勢[J];當代亞太;2003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錦濤;[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仇發(fā)華;西歐與東北亞地區(qū)多邊安全合作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袁潔;冷戰(zhàn)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島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強;;國際安全新秩序構建的新視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侯自強;;國際安全的結構性矛盾與中國的國際形象建設[J];對外傳播;2012年04期

3 甘均先;;《國際安全研究的演化》:貢獻與缺失[J];國際政治研究;2012年01期

4 潘忠岐;實力與安全的背離——建構國際安全新秩序的基礎、原則和模式[J];歐洲研究;2003年04期

5 高寶琴;全球化時代的安全問題及我國相關對策[J];理論學習;2003年02期

6 ;“中國和平發(fā)展與和諧世界”國際研討會舉行[J];世界知識;2007年23期

7 車力;;中國國際安全仍面臨嚴峻挑戰(zhàn)[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黃昭宇;楊雪慧;;國際安全的價值內(nèi)涵與實踐路徑[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9 李伯軍;;論戰(zhàn)爭法在促進國際安全中的作用[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裴默農(nóng);;裁軍、安全與發(fā)展[J];國際問題研究;198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潘忠岐;;實力與安全的背離——重新審視建構國際安全新秩序的基礎、原則和模式[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劉強;2012十大國際安全熱點[N];解放軍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楊綠;致力于提高國際安全水準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蘭曉萌 編譯;美俄智囊眼中的國際安全[N];華夏時報;2013年

4 南方周末記者 方可成 南方周末實習生 俞晴 張博嵐;討論國際安全?到中國來吧[N];南方周末;2012年

5 記者林川;國際安全與防恐會議閉幕[N];人民日報;2002年

6 王南;如此“國際安全援助”[N];人民日報;2008年

7 郭濂;世界和平論壇提升我國國際安全話語權[N];學習時報;2014年

8 記者 李學玲;實現(xiàn)多方共贏[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06年

9 新華社記者 包爾文 劉莉莉 冉維 盧濤 張偉;2013:國際安全如何維穩(wěn)[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10 荊淑英 馬志新;集團公司國際安全評級系統(tǒng)培訓班結業(yè)[N];中國石油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明生;國際安全機制與當代中國[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姜蕓;內(nèi)向型國際安全機制的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2 霍雪輝;中國對國際安全機制的參與[D];吉林大學;2007年

3 田誠;試解讀大國對國際安全機制演變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4 侯濵;論國際安全視角下的伊朗核問題[D];河南大學;2008年

5 李恒;試論國聯(lián)與聯(lián)合國在維護國際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D];山西大學;2004年

6 吳乃兵;論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合作[D];吉林大學;2004年

7 宋立娟;當代恐怖主義對國際安全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

本文編號:15129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5129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d44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