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公共外交合作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日公共外交合作問題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公共外交 中日關系 持續(xù)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
【摘要】:在東亞地區(qū)復雜的國際關系中,中日關系是其中極為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地區(qū)乃至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 自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詠,兩國關系經歷了40年的磨合、交流與溝通,但仍然是一波三折。從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一直到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訪日和日本明仁天皇訪華,中日關系經歷了一段難得的“蜜月期”。不過從1993年以后,中日關系由于歷史、領土等問題而摩擦不斷,時好時壞,特別是2012年日本針對釣魚島的“購島”鬧劇,更是激起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憤慨,中日關系又一次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中日關系發(fā)展之所以如此艱難曲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歷史問題而造成的互不信任,又有領土爭端引起的糾紛,還有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所導致的國民誤解。盡管雙方在經濟上雙邊貿易額已經達到3400多億美元,中國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日本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國,但“政冷經熱”的畸形國家關系是很難穩(wěn)固的。 如何“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既有互利、又有互信,實現中日關系的持續(xù)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需要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公共外交作為近年來被各國政府和學術界廣泛重視和研究的新形式外交,已成為政府間傳統(tǒng)外交的有效補充,并和政府間外交共同構成了國家整體外交。特別是在各國政府間官方外交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公共外交對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嘗試從公共外交的角度,在闡述公共外交的含義、起源和發(fā)展基礎上,深入剖析中日兩國公共外交領域各自的發(fā)展狀況,回顧中日公共外交合作的歷史,把握未來中日公共外交合作的發(fā)展方向,并針對近年來中日公共外交合作的具體實例進行深入分析,以期通過兩國公共外交合作,尋求中日關系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822.3;D831.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莫盛凱;夏安凌;;跨國公司的公共外交價值及其開發(fā)利用[J];江漢論壇;2011年09期
2 高凡夫;;論中國政府放棄對日戰(zhàn)爭賠償要求的友好因素[J];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年02期
3 袁成亮;;試論公共外交主體與對象的多元性[J];理論界;2012年10期
4 唐小松,王義桅;公共外交對國際關系理論的沖擊:一種分析框架[J];歐洲研究;2003年04期
5 常進;吳建華;;中日青少年交流回顧與思量[J];日本問題研究;2009年04期
6 沈海濤;李永強;;中國對日公共外交探析[J];日本研究;2011年03期
7 劉國華;李陣;;戰(zhàn)后日本的公共外交[J];日本學刊;2007年04期
8 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點[J];日本學刊;2011年01期
9 黃仁偉;胡鍵;;中國和平發(fā)展道路與軟力量建設[J];社會科學;2007年08期
10 唐小松,王義桅;美國公共外交研究的興起及其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反思[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鳴箏;美國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孫希艷;9·11事件后美國公共外交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薄鵬;公共外交對中日關系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8年
3 強東妮;中國公共外交中的公眾參與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4 李永強;中國對日公共外交淺析[D];吉林大學;2012年
5 郭紹鑒;中日邦交正;皟蓢耖g外交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6 陳榮杰;論中國公共外交政策的興起及演變[D];云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1651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165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