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李大釗與何炳松史學思想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29 13:03

  本文關(guān)鍵詞:李大釗與何炳松史學思想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李大釗與何炳松都是二十世紀上半期頗有影響的史學家,在推動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方面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二人有著相似的國學背景和留學經(jīng)歷,都經(jīng)歷了一條由私塾到新式中學堂、高等學堂再到出洋留學的求學道路。在家庭長輩的嚴厲督導和自身努力下,二人都打下了良好的國學基礎(chǔ)。在分赴日本、美國留學后,又接受了西方式的先進教育。留學美國期間,何炳松直接受到當時美國最有影響的魯濱遜“新史學派”的影響,逐漸接受“新史學派”的思想。留學日本期間,李大釗將更多的經(jīng)歷放到了社會實踐上,在系統(tǒng)深入地學習政治經(jīng)濟學的基礎(chǔ)上,對社會主義學說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與了解,這為其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及其歷史觀打下了基礎(chǔ)。 留學歸國后,何炳松致力于魯濱遜“新史學派”理論的傳播,翻譯并編著了許多著作。在翻譯的著作中,以魯濱遜《新史學》最具代表性;在論著中,以《歷史研究法》和《通史新義》最為知名。這些著作極大地推進了魯濱遜“新史學派”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與何炳松不同,李大釗接受了馬克思唯物史觀。《史學思想史》和《唯物史觀》(未完)的講義是他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考辨和初步應用,《史學要論》奠定了他馬克思唯物史觀派創(chuàng)始人的地位。 在史學思想方面,李大釗與何炳松對歷史學的相關(guān)概念、歷史學的學科性質(zhì)、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歷史學的功用等有著許多相似的認識,同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其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對于歷史學科學性的認知。李大釗認為從經(jīng)濟關(guān)系對人類歷史進行考察就可以揭示歷史中的因果律,使歷史學成為科學。何炳松認為歷史中不存在因果律,從本質(zhì)上講不是科學,但要以科學的態(tài)度、運用“綜合的歷史觀”進行歷史研究。二人在堅持自己學術(shù)觀點的同時構(gòu)建了自己的史學理論框架,形成了各自的史學理論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李大釗 何炳松 史學思想 歷史學 科學 研究方法 功用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09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4
  • 一、 “中學”背景與“西學”經(jīng)歷的異同比較14-19
  • (一) 良好的中學背景14-16
  • (二) 西學道路上的不同選擇16-19
  • 二、 中外史學思潮的交織與李大釗、何炳松史學思想的形成19-25
  • (一) 中外史學思潮的交織19-21
  • (二) 馬克思主義的興起與李大釗史學思想的形成21-22
  • (三) 何炳松對于魯濱遜“新史學”思想的選擇22-23
  • (四) 北大教書與李大釗、何炳松史學思想的形成23-25
  • 三、 不同的史學研究取向25-36
  • (一) 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的開山者25-28
  • (二) “新史學派”在中國的代言人28-30
  • (三) 北大史學系的共執(zhí)教席30-36
  • 四、 李大釗與何炳松史學思想之比較36-51
  • (一) 歷史學學科性質(zhì)的不同認知36-41
  • (二) 歷史及其相關(guān)概念問題的區(qū)分和歷史研究方法的選擇41-43
  • (三) 歷史研究法之比較43-48
  • 1.李大釗: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研究43-46
  • 2.何炳松:多元綜合歷史觀指導下的分段、綜合的歷史研究46-48
  • (四) 歷史學功用認識之異同48-51
  • 五、 李大釗、何炳松兩種史學思想對中國史學現(xiàn)代化的影響51-54
  • (一) 構(gòu)建起各自的史學理論體系,,為中國史學開啟了新的研究范式51-52
  • (二) 拓寬了歷史學研究的新思路52
  • (三) 推進了歷史學科學化研究的進程52-54
  • 結(jié)語54-55
  • 參考文獻55-63
  • 后記63-64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6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吳漢全;李大釗與中國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3年03期

2 喬治忠;論學術(shù)史視野下的史學史研究[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周文玖;何炳松的史學理論及其史學史研究[J];求是學刊;2000年04期

4 吳漢全;李大釗與歷史哲學理論[J];史學史研究;2002年02期

5 薛其林;試論何炳松的史學闡釋方法[J];長沙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6 洪認清;評何炳松對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論的譯介[J];史學史研究;2002年02期

7 李振宏;20世紀中國的史學方法論研究[J];史學月刊;2002年11期

8 洪認清;何炳松史學思想的特色[J];學術(shù)月刊;2002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zhí)烀?何炳松歷史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李大釗與何炳松史學思想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79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4979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c4c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