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史學之公共性反思
本文關鍵詞:公共史學之公共性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公共史學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內在的公共性,對公共史學之公共性的認識可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一是以傳統(tǒng)史學為參照,公共性表現(xiàn)為專業(yè)史學家之外人員的廣泛參與以及研究內容側重于公共領域;二是立足于史學研究本身,其公共性表現(xiàn)在研究者、研究對象、研究選題、研究活動、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其表現(xiàn)途徑、服務對象(或成果去向)等環(huán)節(jié);三是公共史學的公共性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擔當,必須堅守真實性原則、道德原則和社會責任原則。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關鍵詞】: 公共史學 傳統(tǒng)史學 公共性
【分類號】:K091
【正文快照】: 當下我國史學領域似乎出現(xiàn)了“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一方面,電視上各種歷史類節(jié)目大受歡迎,書店里歷史類圖書也一度頗為暢銷,人們似乎看到了“史學的春天”;另一方面,在作為史學人才培養(yǎng)中心和主要研究陣地的大學和科研院所,歷史學仍處于“寒冬臘月”,歷史專業(yè)招生難、就業(yè)難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2 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科框架[J];學術月刊;2012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立樁;;“應用史學”還是“史學應用學”——淺論公共史學的學科屬性[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李華;;如何解決城市雜志的地域性之惑——公眾史視野下城市雜志的地域性構建[J];編輯學刊;2013年02期
3 趙亞夫;;公共史學與高校歷史教學[J];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4 韓俐彥;;歷史知識社會化與公共史學[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李鵬;;“公共史學”理論對我國歷史教學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12期
6 胡勇;;關于發(fā)展我國公共史學的若干思考[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3年07期
7 王小麗;肖守庫;;美國公共歷史學教育對我國高校歷史教育實踐改革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02期
8 朱聯(lián)璧;;英國的公眾史學[J];歷史教學問題;2014年02期
9 王記錄;;當代中國史學的形態(tài)、演化及發(fā)展趨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10 李娜;;美國模式之公眾史學在中國是否可行——中國公眾史學的學科建構[J];江海學刊;2014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韓俐彥;美國公共史學的研究領域與理論方法[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徐孝虎;戰(zhàn)后美國史學的挑戰(zhàn)與應變研究(1945-2005)[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沈辰成;別理德國人?美國對德反親善政策探微,1944-1945[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洪克宇;試論大眾史學及其歷史認識問題[D];云南大學;2013年
5 樂小歡;房龍與史學大眾化[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2 楊祥銀;美國公共歷史學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1年01期
3 羅榮渠;當前美國歷史學的狀況和動向[J];世界歷史;1982年05期
4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fā)展與挑戰(zhàn)[J];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5 王希;何謂美國歷史?——圍繞《全國歷史教學標準》引起的辯論[J];美國研究;1998年04期
6 蔣大椿;;基礎歷史學與應用歷史學[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5年01期
7 齊世榮;關于史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問題[J];史學集刊;1994年04期
8 陳新;;從后現(xiàn)代主義史學到公眾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10年01期
9 向志學;對應用史學和歷史資源研究、開發(fā)、應用問題的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10 劉文瑞;試論應用史學[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郎需穎;美國公眾史學運動簡論[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瞿林東;傳統(tǒng)史學與人生修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2 喬治忠;中日傳統(tǒng)史學之“正統(tǒng)論”觀念的差異[J];社會觀察;2005年10期
3 張元;;閱讀錢穆[J];讀書;2006年03期
4 汪高鑫;;歷史、歷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徐松巍;關于19世紀中國史學歷史意義的思考[J];史學月刊;2000年02期
6 陳祖清;略論我國傳統(tǒng)史學教育的社會功能[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7 房鑫亮,吳忠良;傳統(tǒng)史學的現(xiàn)代轉型[J];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04期
8 李紅巖;;史鈔及其與中國傳統(tǒng)史學之普及[J];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04期
9 汪高鑫;;史學“致用”思想與傳統(tǒng)歷史編纂學的發(fā)展[J];大連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10 朱從兵;;時代與史學流品[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孫洪濤;;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功能的反思[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2 章益國;;失落的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科學化”改造中的一個遺漏[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3 孫洪濤;;史學的德育傳統(tǒng)與當代精神文明建設[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4 周建漳;;從敘述文本到歷史經驗——近三十年來西方歷史哲學的新發(fā)展[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5 李傳印;;關于“易中天現(xiàn)象”的若干思考[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郝春文;;新方法 新領域 新手段——近30年來的中國歷史學[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7 雷北疆;;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史學的影響[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8 趙金平;;當代女性口述史芻議[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上海大學 謝維揚;靠基礎研究提升公共史學表現(xiàn)[N];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許殿才;傳統(tǒng)史學的范本——《漢書》[N];光明日報;2001年
3 王宏維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導;發(fā)現(xiàn)婦女的歷史[N];南方日報;2004年
4 吳錫平;史學的文學化表達之后[N];文藝報;2006年
5 劉淼;楊奎松:再現(xiàn)傳統(tǒng)史學實錄精神[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6 許海云;西方史學的歷史反思[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7 解璽璋;大眾史學的短與長[N];北京日報;2007年
8 寧波大學史學史研究所所長 錢茂偉;史學史研究亟需自己的理論與方法[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仲偉民;考據是歷史學的生命[N];光明日報;2007年
10 李洪巖邋(本報書評人);史學“非主流”與“史學方法”[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蔡麗娟;李維史學探微[D];復旦大學;2005年
3 李澤昊;胡思敬史學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4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俐彥;美國公共史學的研究領域與理論方法[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2 朱春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陳寅恪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3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4 宋春霞;年鑒學派與西方史學科學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陳艷麗;論湯普森的階級史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呂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7 何榮毅;社會信息化與歷史研究方法的變革[D];山東大學;2008年
8 羅立軍;章學誠道學史觀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安尊華;試論梁啟超的史料思想[D];貴州師范大學;2005年
10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關鍵詞:公共史學之公共性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52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485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