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

發(fā)布時間:2017-03-18 04:05

  本文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代中國“新史學”是與傳統(tǒng)史學迥然不同的一種新型態(tài)史學,然而,“新史學”之“新”究在何處?與傳統(tǒng)史學相比較究竟有何區(qū)別?發(fā)生了哪些重要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這都是研究近代史學史必須回答的問題。對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的研究,即從“科學”對史學的影響方面,探討近代史學變化的內涵及其緣由。本論文以“科學”對近代史學發(fā)展的影響為切入點,考察自1902年梁啟超提出“新史學”概念以來,迄于1949年中國史學在走向近代化的進程中發(fā)生的重要變化——史學科學化。 因“科學”觀念的引入,20世紀初中國史家以“科學”眼光回觀舊史,憤言“中國無史”的同時,以“科學”為標準改造中國傳統(tǒng)史學,就成為“新史學”家的一致追求。由此,引起了中國史學在歷史觀、史學觀、治史方法與精神、材料解釋、史學表達形式等方面的變革,是中國史學由傳統(tǒng)向近代轉型的初步階段。其中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新史家認為“中國無史”,主張以西方“科學”標準全面改造傳統(tǒng)史學,倡導“史學革命”論;而“國粹學派”出于對中國文化命運的關切、及中西學戰(zhàn)的愿望,通過論述“國無學不立”,說明中國傳統(tǒng)“有學”,并返身回向傳統(tǒng)尋求學術資源,終將“國粹”定位于“史學”;在中、西學關系問題上,國粹學者倡言“國粹不阻歐化”論,,并不排斥西學;在史學科學化問題上,國粹學者也不否定西方“科學”對改造傳統(tǒng)史學的作用,但強調應以“我”為主,借西方“科學”以“發(fā)明”、“證明”中學,走“溫故知新”的新史學之路。 “五四”前后,隨著國人“科學觀”的變化,以胡適、丁文江為代表的學者將“科學”內涵落實在“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上,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倡導以“科學方法”改造中國傳統(tǒng)學術,由此,導致新史學從重視“史觀”的變革轉向注重“史法”的運用。受胡適宣傳“科學方法論”的影響,20年代興起了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運動,從中可見對早期“國粹”研究的學術傳承、及與國粹學派在治“國學”的態(tài)度、方法、目的上的差異;在狹義史學研究上興起的“古史辨”運動,同樣也是“科學”傳播所激發(fā)出的史學革新運動,從“疑古”與“信古”的爭論中明顯可見新史家與傳統(tǒng)史家的差別,“古史辨”推動了中國史學科學化的進程;隨著“疑古”史學的發(fā)展及其面臨的困境,新史家漸將新史學建設的希望移向“考古”,篤信“科學”改造中國舊學神奇作用的傅斯年,以歐洲正統(tǒng)漢學及實證史學為樣板,打出“史學即是史料學”的旗幟,建立起注重史料研究、擴充材料、講究“實證”的“科學史學”新典范,并占據(jù)民國史學的主流地位。以王國維、陳垣、陳寅恪等人為代表的史家,雖不完全認同于胡適、顧頡剛、傅斯年的“科學史學”觀念,且時有批評之音,但在史學實踐上與“實證”史學實有相近之處,故當時即被“科學”史家認作同路人,后人也多將他們歸入“新考證派”史家之列。 與“考證派”科學史學建立的同時,因緣學者對“科學”內涵不同的理解,也因西方社會科學化“新史學”的示范作用,社會科學化的“史觀派”史學異軍突起。在對“科學”的認識上,史觀派認為:現(xiàn)代“科學”已由“實驗科學”、“敘述科學”進展到“理論科學”、“說明科學”階段,因此,“科學化”的新史學應超越“實證史學”階段,史學研究應從注重“科學方法”轉向以“科學理論”解釋歷史材料與史實、探求歷史發(fā)展的“理法”、構造新史體系上來,由此,開辟了近代史學科學化的另一條路徑。其中,唯物史觀派無論在史學理論闡發(fā)、還是在史學研究 實踐上,都是這一科學化史學的代表,李大釗提出了與實證史學不同的“歷史科學”論,以郭沫 若等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史家將之運用在中國歷史研究上,建立起史觀史學研究的新范式,并 在“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zhàn)中擴大了影響。在唯物史觀派史學之外,同樣強調以“科學理論”解 說歷史、不滿于考證派史學的史家中,因所持“科學理論”不同,還有朱謙之的“生命史觀”、 “社會史觀”,常乃德的“生機史觀”等人的“科學史觀”之提出,但他們多停留于歷史哲學理 論的研究上,在史學研究實踐上沒有發(fā)生多大影響。 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因緣西方對“科學文化”的反省及國內東方文化派的興起,出現(xiàn)了對“科 學”作用與適用范圍不同的認識,由梁啟超宣稱西方“科學破產(chǎn)”而引起國內學界的“科玄論 戰(zhàn)”,既深化了對“科學”的認識,也引發(fā)了史家對史學是否是“科學”、以及史學如何科學化 的爭論。這場爭論并未否定史學應走“科學化”的道路,惟因各派史家對“科學”概念及內涵的 不同理解,遂有廣、狹不同的“科學史學”觀念,由此而形成了近代史學科學化多重路向的分 裂。其中,有以“實驗科學”為榜樣的自然科學化路線,也有社會科學化路線,二者在對史學 “科學性”的認識、借鑒的學科科目、史學研究的目標上有根本的分歧;在史學研究實踐上,形 成了史料考證派與史觀派的不同取向與對立,二者在治史的側重點、史學研究態(tài)度、治史目的、 操作方式上亦有相當大的分歧。 中國近代史學外緣西方“科學”觀念之汲引,內有傳統(tǒng)史學走向近代化之迫切要求,自20世 紀始即開始了史學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K092
【目錄】:
  • 緒論: 史學科學化--考察近代史學史的新思路10-16
  • 第一章 傳統(tǒng)史學向科學化“新史學”轉型16-44
  • 第一節(jié) “新史學”與史學科學化的萌芽16-23
  • 第二節(jié) “新史學”科學化的初步成就23-32
  • 第三節(jié) 國粹學派與史學科學化32-44
  • 第二章 考證派史學的科學化44-82
  • 第一節(jié) 胡適的“科學方法論”44-53
  • 第二節(jié) 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運動53-60
  • 第三節(jié)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60-70
  • 第四節(jié) 傅斯年與“科學史學”典范的創(chuàng)立70-82
  • 第三章 科學史觀派的崛起82-107
  • 第一節(jié) 社會科學化史學的再興82-87
  • 第二節(jié) 從科學方法到科學史觀的轉變87-92
  • 第三節(jié) 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論92-99
  • 第四節(jié) 歷史哲學研究與“科學史觀”99-107
  • 第四章 史學科學化進程中的多重路向107-133
  • 第一節(jié) 史學是一門什么“科學”?107-114
  • 第二節(jié) 歧義--“科學史學”的多重意蘊114-120
  • 第三節(jié) 科學化路向的分裂:社會科學化與自然科學化120-126
  • 第四節(jié) 科學化取向的分裂:史料學派與史觀派126-133
  • 第五章 史學科學化的困惑及新趨向133-160
  • 第一節(jié) 章太炎的針砭:補偏救弊的反省133-138
  • 第二節(jié) 人文主義:《學衡》派的反省與批評138-143
  • 第三節(jié) “新宋學”派的反省與批評143-147
  • 第四節(jié) 溝通“科學”與“人文”的史學理念147-160
  • 余論: 中國史學如何走向新世紀160-170
  • 參考書目170-173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冬玲;;清末民初新史學的興起及新舊史學流派之爭[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陳園園;陶希圣與“食貨”學派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文軍;食貨學派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吳興星;清華歷史系的早期發(fā)展(1926-1935)[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38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538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fe3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