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與新聞的關系看史學的傳播和普及
[Abstract]:History and news both point to events in the long river of time, but history and news have the stand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the content record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ong period and the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time of formation are different sooner or late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ttribute of its content.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ccumulated by news, historical suspense, the disappearance of ancient tombs, strange ancient customs and other civilization suspicions, as well as the classical 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figures, and so on. It has five elements: novelty, importance, significance, proximity and interest of news, so it is easy to get attention and popularization. The breadth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epth of its expression, while the modern news media makes th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historical knowledge easier because of its image, simplicity and vividness.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opulariz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popular history books has been greatly promoted and popularized.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
【分類號】:K09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士余;論人物關系的典型設計[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Z1期
2 關世申;淺議報紙的性質[J];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06期
3 肖泉;中國和}斕櫚睦飯叵礫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4 肖松林;;發(fā)展報告文學的幾個問題[J];江漢論壇;1980年01期
5 王永宏;;紀錄電影的題材和樣式[J];電影藝術;1980年03期
6 陳其安;雜文與雜文寫作[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7 ;《語文報》將在我省創(chuàng)刊[J];名作欣賞;1981年04期
8 陳碧笙;;中泰歷史關系略娭[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9 任原;;有關真理討論的幾個問題[J];哲學動態(tài);1981年10期
10 萬曰林;朱夢魁;;我國歷代對阿拉伯的稱名[J];阿拉伯世界研究;198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龍初;;白族各支系喪葬習俗比較及其與毗鄰民族相互影響[A];民族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五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2 丁公量;;永留心間的教誨[A];何克希將軍[C];1993年
3 張文彪;;我愿再當他的參謀長[A];儒將風范[C];1995年
4 汪奠基;;老子樸素辯證觀念的邏輯思想——無名論[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5 秦慧穎;;閩越族與福建漢民的文化傳承[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頭的閩越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徐安龍;賈宗劍;付永貴;潘德京;陳為民;劉澤寰;林蔣海;陳榮祥;李安素;朱玉芳;周大鳴;;云南普米族HLA-DRB1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A];中國免疫學會第四屆學術大會會議議程及論文摘要集[C];2002年
7 沈文華;黃龍泉;;晉江市譜牒研究會的學術研究及其社會實踐[A];閩臺譜牒民俗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黃鴻源;;泉臺金墩黃氏親緣考略[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于國藝;;中國出版物載體演變與編輯活動的歷史關系[A];信息時代科技情報研究、科技期刊編輯學術論文集[C];2004年
10 呂博東;王偉;;歷史上韓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摩擦和融合[A];“世界中的日本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鐵城;我國電子工程建設業(yè)強勢整合[N];中國電子報;2000年
2 《中國企業(yè)家》雜志社記者 蒲越;認識新媒體經(jīng)濟[N];經(jīng)濟日報;2000年
3 方遠;我們正處在“十倍速”的時代[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4 林成林;圖書宣傳(中)[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5 博樂農(nóng)墾報社 胡維斌;淺談專題攝影[N];新聞出版報;2000年
6 記者 王燕楓;中國日報網(wǎng)站推出IT頻道[N];新聞出版報;2000年
7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葉飛;深入報道電臺大有可為[N];新聞出版報;2000年
8 胡桂安;如何辦好報紙文化娛樂版[N];中華新聞報;2000年
9 金棟;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N];中華新聞報;2000年
10 明安香;中國報業(yè)發(fā)展的基本走向[N];中國婦女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張平仁;明末清初時事小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2 趙心愚;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徐斌;明清士大夫與琉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魏金成;改革與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論視野下的央視新聞改革[D];復旦大學;2005年
5 黑龍;噶爾丹統(tǒng)治時期的準噶爾與清朝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5年
6 方曉紅;晚清小說與晚清報刊發(fā)展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0年
7 劉永昶;作為時代圖像志的《良友畫報》[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麗;報紙娛樂專版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桂俊松;論都市報崛起及其對中國報業(yè)的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陳章虎;報紙專刊發(fā)展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述亞;災難新聞報道初探[D];廣西大學;2002年
5 王彩霞;人民日報與紐約時報讀者來信版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李亞杰;基因定位中連鎖分析的統(tǒng)計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李宗源;傳承與多元——淺議中國新寫實主義油畫[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何健;江蘇交通運輸業(yè)與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互動關系研究[D];河海大學;2003年
9 張銀成;教育資助的公平與效率探討[D];浙江大學;2001年
10 雷海;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4931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93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