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承到轉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本文關鍵詞:從傳承到轉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吉林大學》 2013年
從傳承到轉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
米姝利
【摘要】:費正清與孔飛力是美國中國學不同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學者,兩人曾有師生之緣,而且都曾就職于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有著相似的學術環(huán)境,在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存在著某些傳承性。但是,受國內因素、國際環(huán)境以及主流學術思潮的影響,美國中國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定的時代特征。因此,,費正清、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也必然存在著差異性。 基于以上幾點,本文基本結構有三章: 第一章探討費正清、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方面。從重視中國文獻檔案和年鑒學派總體史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費正清在美國中國學領域開啟了使用中國檔案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新風,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孔飛力的學術研究起到了深遠影響。研究清代的“叫魂”事件時,孔飛力就參閱、使用了大量的清宮檔案。在研究思想方面,費正清、孔飛力都深受年鑒學派總體史觀的影響。對于費正清,從區(qū)域研究和溯源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他采用跨學科綜合研究,創(chuàng)立哈佛研究中心;強調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必須要反溯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孔飛力,從他多角度闡釋“叫魂”事件以及新政治史研究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二章意在闡釋費正清、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差異方面,從近代史觀和研究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近代史觀方面,分析費正清如何提出“沖擊——回應”模式,以及如何運用這一模式解釋中國近代史。對于孔飛力,分析他如何以中國為中心對太平天國運動及其他農民起義爆發(fā)原因進行研究。研究對象方面,費正清把研究視角放在國家層面,強調歷史研究的現(xiàn)實主義功用,對費正清的中美關系史研究進行分析?罪w力的研究范圍主要是地區(qū)、省、縣或城市,并開始研究下層民眾的歷史,從孔飛力的村社及晚清軍事組織研究進行分析。 第三章透過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大背景,分析時代變遷給費正清、孔飛力學術研究帶來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美國中國學發(fā)展的新契機,受時代因素、中美關系的緩和、主流學術思潮的影響,整個美國中國學界的學術方法和學術理念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筆者擬從這幾個方面探析費正清、孔飛力中國近代史研究存在差異的原因。 最后一部分是結語,對費正清、孔飛力學術上的傳承與轉變方面進行總結性論述,并分析美國中國學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K207.8;K097.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兆光;學術取向之轉變──從《發(fā)須爪》到《盜魂者:1768年的中國妖術恐怖》[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01期
2 仇華飛;麥卡錫主義與美國中國學研究[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0年03期
3 劉招成;;論戰(zhàn)后美國中國學社會科學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4 陳宇;費正清中國研究的文化視角[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5 吳前進;孔飛力教授與海外華人研究——在哈佛訪孔飛力教授(Professor Philip A.Kuhn)[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5年02期
6 劉廣京;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7 李帆;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以費正清為例[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8 高國榮;淺析費正清的歷史觀與西方兩大史學思潮的關系[J];九江師專學報;1998年03期
9 吳原元;;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美國中國學的新走向[J];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2期
10 王晴佳;;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評述[J];歷史研究;199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浩然;;宗教滲透特征分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胡尚元;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及其消極影響——史學領域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3 孫浩然;;宗教滲透特征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4 李建軍;蔣廷黻的外交史觀[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5 董叢林;吳汝綸醫(yī)藥觀的文化表現(xiàn)及成因簡論[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6 吳懷祺;;史學話語權與20世紀的中國民族史學——兼說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7 鄭清坡;;“民變”話語考論[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8 馬勇;;宗藩體制解體與東北亞亂局[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9 張越;張峰;;解除外在枷鎖 還原史學本真——李勇著《保衛(wèi)歷史學》讀后[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10 吳懷祺;;時代的期待與史學的自覺[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婉蓉;;費正清對中美關系史研究的特點及其思想變化探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3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王新生;;戰(zhàn)后初期東亞地區(qū)的權威主義政治[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5 馮瑋;;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詞源到現(xiàn)實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jīng)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6 李春青;;文學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7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葉哲銘;;區(qū)域研究在中國教育史研究中的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9 田正平;楊云蘭;;“沖擊——反應”模式與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語癥——以《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10 楊堅;胡文亮;劉旭華;;口述科技史料采集實踐與體會[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8 邢巍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長職能研究(1928-1937)[D];南開大學;2010年
9 許穎;清代文官行政處分程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靳書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超越[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閆娜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昆勵;論洪仁玕新聞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5 章平;魏源的法律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6 朱珊;變個人所得稅法為家庭成員平均所得稅法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黃立明;江西留學生與近代地方社會變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曾偉;《籌辦萍鄉(xiāng)鐵路公牘》整理與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偙;試論我國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發(fā)展的總趨勢——附論古代的人治與法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2 葛兆光;學術取向之轉變──從《發(fā)須爪》到《盜魂者:1768年的中國妖術恐怖》[J];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01期
3 張鳴;《叫魂》的多余話[J];讀書;2000年06期
4 王振忠;從新發(fā)現(xiàn)的徽州文書看“叫魂”事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5 井上幸治 ,何培忠;年鑒學派成立的基礎——昂利·貝爾在法國史學史中的地位[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6期
6 Ю.阿法納西耶夫 ,李君錦;“年鑒”學派基本理論的演變[J];國外社會科學;1982年05期
7 郭圣銘;湯因比的史學理論及其影響(上)[J];世界歷史;1979年03期
8 顧寧;美國“遏制但不孤立”中國政策提議的歷史由來、反響及其意義[J];世界歷史;1997年01期
9 劉廣京;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J];近代史研究;1983年01期
10 李帆;韋伯學說與美國的中國研究──以費正清為例[J];近代史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佑茂;;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術動態(tài)[J];衡水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葉軍;;略論現(xiàn)代化問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所占的地位[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3 龔云;;20世紀80~90年代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代化視角”的興起[J];武陵學刊;2010年02期
4 關威;;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5 李侃;李占領;;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教學;1992年04期
6 余子明;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中國近代史研究[J];理論導刊;1994年11期
7 胡成;80年代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chuàng)新問題[J];文史哲;1998年03期
8 雷頤;50年來的海外中國近代史研究著作譯介[J];近代史研究;1999年05期
9 張海鵬;1998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概況[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10 郭世佑;21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展望(筆談)——求是求真,貴在當真[J];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張海鵬;;60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有關理論與方法問題的討論[A];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3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步平;;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代序)[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楊天宏;;系統(tǒng)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xiàn)狀之憂[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羅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國史學的片斷反思[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7 丁日初;;在祝賀中的感懷——為慶賀日本《近鄰》雜志刊行30期而作[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8 曹樹基;;1950年代調查中所見中國近代社會——對于中國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新思考[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9 編者;;編后記[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10 ;提交會議論文目錄[A];“20世紀中國社會史與社會變遷”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C];199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靜;[N];光明日報;2002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龔云;[N];團結報;2013年
3 王莉 李志毓;[N];光明日報;2002年
4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步平;[N];光明日報;2009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史黨建研究室研究員 龔云;[N];團結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張清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7 張海鵬;[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8 《歷史研究》主編 徐思彥;[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史黨建研究室研究員 龔云;[N];團結報;2014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黃敏蘭;[N];北京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龔云;20世紀30-60年代初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涂建萍;反思與超越—胡繩晚年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想;劉廣京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徐波;近年來國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趨向[D];山東大學;2007年
4 米姝利;從傳承到轉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機構
>吉林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華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大學
相關作者
>米姝利 >涂建萍
>龔云 >李想
>徐波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網(wǎng)數(shù)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華大學 84-48信箱 大眾知識服務
京ICP證0404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wǎng)證(京)字008號
出版物經(jīng)營許可證 新出發(fā)京批字第直0595號
訂購熱線: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務熱線: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線咨詢:
傳真:010-6278036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20475號
本文關鍵詞:從傳承到轉變:費正清與孔飛力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92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