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克斯密特的歷史主義更新論
[Abstract]:Zheng Anxmitt regarded himself as the successor and renewal of 19th-century historicism. Based on reflection on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writing, he began with the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texts as a whole, and advocated that the core concepts of historicism in the 19th century-individualism or historical concepts-should be de-essential. To make it a "narrative entity" of narratology historical philosophy, that is to say, connecting enlightenment historiography with historicism and narratology with a specific point of view, a historical explanation or a particular angle of view.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sistency and unity of historical writing.
【作者單位】: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0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耶爾恩·呂森,趙協(xié)真;后現(xiàn)代主義觀點下的歷史啟蒙:“新費解”時代的歷史學[J];東南學術;2005年03期
2 陳新,徐菁;對歷史與歷史研究的思考——約恩·呂森教授訪談錄[J];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吳曉云;;試論歷史意義[J];北方論叢;2007年05期
2 張仲民;后現(xiàn)代史學理論述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3 周采;;論德國教育史學的民族傳統(tǒng)[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申國昌;李娜;;語文教育改革走向科學化歷程的探究——評耿紅衛(wèi)《革故與鼎新——科學主義視野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改革研究》[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5期
5 田蔚;;論《史記·匈奴列傳》的“參彼己”意識及其文本書寫[J];民族文學研究;2011年01期
6 蔣海升;;環(huán)視世界 關注高端——海外史學理論譯介的最新動向[J];人文雜志;2009年01期
7 韓震;劉翔;;歷史文本作為一種言辭結構——海登·懷特歷史敘述理論之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5期
8 陳茂華;;安克施密特歷史理論中的遺忘概念[J];學海;2009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金利杰;格爾達·勒納女性主義史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耿紅衛(wèi);科學主義視野下的中國近現(xiàn)代語文教育改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汪楚雄;中國新教育運動研究(1912-1930)[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范丁梁;事件與記憶之間的德國“歷史學家之爭”[D];浙江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夢穎;;歷史的可闡釋性[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8年04期
2 趙夢穎;;歷史的可闡釋性[J];文藝評論;2009年02期
3 毛崇杰;錢競;;論新歷史主義——西方80年代崛起的一種新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批評[J];學術月刊;1992年11期
4 張進;“批評工程論”——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的當代意義[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1期
5 朱靜;;新歷史主義之后——近年來莎士比亞和現(xiàn)代早期研究中的新趨勢[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09期
6 于淑娟;;歷史與國產(chǎn)青春偶像劇[J];大眾文藝;2010年04期
7 朱安玉;論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潮流[J];當代文壇;1993年02期
8 張清華;論“第三代詩歌”的新歷史主義意識[J];詩探索;1998年02期
9 張進;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內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年05期
10 趙靜蓉;顛覆和抑制——論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意義[J];文藝評論;200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新新;;菲利普羅斯:新歷史主義的實踐者——《反美陰謀》的新歷史主義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2 顧婧;;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陰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3 馬相武;;歷史寫作中的“新歷史”與“后現(xiàn)代”[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4 王政;;由葛林伯雷論及中國古代“文化詩學”[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5 楊穎;;關于文學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一點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湯亞汀;;文化研究語境下的音樂人類學:兼論音樂人類學與音樂學的范式差異[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7 盧翎;;走進歷史的深處——論楊顯惠“夾邊溝”系列小說[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8 陸貴山;;文學研究的綜合與創(chuàng)新[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9 馮雷;;“佳期已過”的記錄與慨嘆——論王夫剛的詩[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夫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黃瑾;;論全球化——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種理論比較[A];全國馬克思列寧主義經(jīng)濟學說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暨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東方;也說“新歷史主義”[N];中國文化報;2006年
2 賀紹俊 評論家;小說本無凡圣之分 好看就行[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3 記者 舒晉瑜;通俗歷史寫作不能一味迎合讀者[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解璽璋;通俗寫史的前途與局限[N];人民日報;2009年
5 本報實習生 范昕;通俗歷史寫作 專家冷對讀者熱捧[N];文匯報;2009年
6 唐小兵;情趣與見識[N];文學報;2006年
7 費振鐘;論趙柏田——小說還是歷史寫作[N];文學報;2011年
8 北京大學“法律經(jīng)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西北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員 薛兆豐;斯密的道德觀和市場觀[N];經(jīng)濟觀察報;2009年
9 趙修義;斯密的臉譜[N];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趙修義;繁榮、進步與富裕的區(qū)分[N];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仰智;應然存在的已然追問[D];河南大學;2004年
2 黃健;穿越傳統(tǒng)的歷史想象[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永春;在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上[D];山東大學;2005年
4 傅潔琳;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陳世丹;庫爾特·馮內古特對現(xiàn)實世界與小說世界的解構與重構及其新歷史主義傾向[D];廈門大學;2002年
6 張秀娟;斷裂性問題與新歷史主義[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谷紅麗;新歷史主義和文化唯物主義批評視角下諾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8 蔡麗娟;李維史學探微[D];復旦大學;2005年
9 蓋建平;早期美國華人文學研究:歷史經(jīng)驗的重勘與當代意義的呈現(xiàn)[D];復旦大學;2010年
10 沈亞生;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人格自我與個體性[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慧;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大街》[D];內蒙古大學;2011年
2 侯方峰;革命歷史的兩種小說敘述[D];山東大學;2007年
3 李庚敏;心靈的布魯斯[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童業(yè)富;歷史的另類書寫[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艷;個人記憶中的歷史[D];蘇州大學;2005年
6 李慧;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D];山東大學;2006年
7 李曙光;《午夜之子》的新歷史主義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8 郭虹;海登·懷特歷史詩學簡論[D];新疆大學;2007年
9 康建偉;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10 張云;戲仿安妮·弗蘭克[D];廈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488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44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