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的跨學科研究及其創(chuàng)新意義
[Abstract]: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cludes three levels: disciplinary method,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and cross-disciplinary method. The cross-disciplinary method of history belongs to the scope of subject method,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modern history, and is also the necessity of the historical structure of history itself. In the past 100 years,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f history has made progres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itself needs to be summarized.
【作者單位】: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分類號】:K06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曉虹;理想類型與經(jīng)典社會學的分析范式[J];江海學刊;2002年02期
2 蔣大椿,李洪巖;史學中的跨學科方法研究概述[J];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碩民;《韓詩外傳》新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張光全;司馬遷、班固“實錄”精神異趣探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qū)W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裘士京,張翅;略論兩漢察舉制度與人才選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王軍;;古代漢語“有”字句研究綜述[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6 李小波;從天文到人文——漢唐長安城規(guī)劃思想的演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鄧小南;“正家之法”與趙宋的“祖宗家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張強;道德倫理的政治化與秦漢統(tǒng)治術(shù)[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劉守芬,王洪波,姜濤,陳新旺;對中國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歷史考察[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張濤;荀悅易學思想初探[J];北方論叢;200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楊華;;說“舉禱”——兼論楚人貞禱的時間頻率[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沈鴻;;《大雅》、《周頌》不載堯、舜傳說考論——兼談周文化與夏文化的親緣關(guān)系[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3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4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鄒曉東;研究型大學學科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7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崔濤;董仲舒政治哲學發(fā)微[D];浙江大學;2004年
9 張小艷;敦煌書儀語言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10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駱志弘;論商周時期的神本主義文化[D];蘇州大學;2001年
2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shù)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韓江蘇;甲骨文中的l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術(shù)論[D];四川大學;2002年
5 劉慶;論李漁家班的演劇之路[D];上海戲劇學院;2002年
6 薩興哲;儒家經(jīng)濟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D];華僑大學;2003年
7 李志霞;關(guān)于《二拍》思想傾向的再審視[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8 管繪宇;戰(zhàn)國法家財政觀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9 鄭梅玲;論春秋時期民族的遷徙轉(zhuǎn)化[D];山西大學;2003年
10 楊懷源;《段注》“廢、行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華;;論歷史研究中的“求同存異”與“存同求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王日根;;融入時代主旋律 發(fā)揮史學的經(jīng)世功能[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3 劉超;;歷史長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學、治學與教學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4 沈嘉祿;;“那些事”,連綴成大歷史的注腳[J];檔案春秋;2011年07期
5 ;史學精粹[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6 李杰;;普列漢諾夫的史學方法論及其評價[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7 黃民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東民族主義的研究[J];世界歷史;2011年02期
8 洪認清;皮暉;;劉大年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科學化問題的探索[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周宇清;;轉(zhuǎn)型期歷史研究論析[J];天中學刊;2011年03期
10 方萬鵬;;自然科學方法運用于歷史研究的可能與限度——以環(huán)境史為中心的幾點思考[J];學術(shù)研究;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志華;;歷史研究與檔案的開放和利用——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中的案例種種[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軍;;堅持與發(fā)展:漆俠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楊奎松;;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偉民;;編輯說明[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5 ;后記[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戰(zhàn)時中國歷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7 張憲博;;從王毓銓先生的兩封信看他的學術(shù)觀[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8 孫功達;;四十年來歷史與現(xiàn)實關(guān)系問題討論綜述[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征文目錄[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4年
10 吳達德;;謝本書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帆;堅持歷史研究的正確方向[N];人民日報;2009年
2 吳必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科學技術(shù)與歷史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 瞿林東;談談歷史研究中的幾個關(guān)系[N];人民日報;2011年
4 王思治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歷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論支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紀明 實習記者 曾江;信息技術(shù)為中國歷史研究帶來新機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四川大學教授 王東杰;歷史研究是算賬?[N];南方周末;2010年
7 陳恒 陸路;多維視野下的歷史研究——跨學科歷史雜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張緒山;“假設”的歷史與歷史研究的“假設”[N];光明日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劉悠揚;楊奎松:研究歷史的樂趣就像“破案”[N];深圳商報;2009年
10 王紅生;二十一世紀中國的非西方歷史研究展望[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師文兵;湯普森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3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5 王貴仁;唯物史觀及其指導的歷史學在20世紀中國的推進歷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7 代洪亮;復興與發(fā)展:學術(shù)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8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林國華;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時傳霞;歷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視角[D];山東大學;2008年
2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刁婭君;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何榮毅;社會信息化與歷史研究方法的變革[D];山東大學;2008年
6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與學術(shù)之間[D];山東大學;2006年
8 趙松;歷史跨學科研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國新時期史學的轉(zhuǎn)變[D];山東大學;2006年
10 薛波;論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671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26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