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兩《唐鑒》考述
[Abstract]:Shi Jie and Fan Zuyu of Song Dynasty both wrote Tang Jian, the former provid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method for the latter. The emphasis of the two books is differen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world is also very different.
【作者單位】: 陜西省委黨校圖書館;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新華;;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J];東南亞研究;2006年01期
2 葛煥禮;石介儒學思想析論[J];東岳論叢;2003年03期
3 王立誠;;19世紀中國人歷史觀念的新舊過渡[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杜永吉,徐長安;“天下觀”與“文化中國”的歷史建構(gòu)[J];河北學刊;2002年06期
5 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特征(上)[J];河北學刊;2005年05期
6 王盛恩;黃秋嘯;;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述略[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7 葛荃;晚明東林黨人“生命意識”析論——關(guān)于士人精神的一種政治文化闡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韓毅;宋代僧人與儒學的新趨向[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9 楊朝亮;宋初“三先生”學術(shù)思想考論[J];齊魯學刊;2002年01期
10 仝晰綱;泰山學派的締結(jié)及其時代精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鄭大華;;略論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來源及形成[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鄭大華;;論嘉道經(jīng)世思潮對晚清社會轉(zhuǎn)型的影響[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文利;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天保;王安石學術(shù)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李強;慶歷士風與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譚景玉;宋代鄉(xiāng)村行政組織及其運轉(zhuǎn)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鮑新山;北宋士大夫與道家道教[D];暨南大學;2005年
6 洪迎華;劉柳詩歌明前傳播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7 李丹;元白詩派元前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8 廖寅;宋代兩湖地區(qū)民間強勢力量與地域秩序[D];武漢大學;2005年
9 楊文娟;宋代福建莊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許琰;《西昆酬唱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大順;歐梅唱和論[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2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術(shù)論[D];四川大學;2002年
3 趙玲;蘇舜欽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4 張荷群;北宋孟子學案[D];四川大學;2005年
5 顧寶林;《須溪詞》遺民心態(tài)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高丁國;北宋前期經(jīng)學家—孫Ym初探[D];河北大學;2006年
7 張淑生;宋代俗訓與社會教化[D];河北大學;2006年
8 曹瑞娟;三教融合與宋代文學主題的演變[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汪國林;宋仁宗朝文人雅集唱和與宋詩變革[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暢;宋代官學經(jīng)費制度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宗國;“天寶之亂”是由于“置相非其人”嗎?[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1年01期
2 余英杰;杜撰的由來[J];江蘇教育;1981年01期
3 羅學樵;;篆刻(四方)[J];朔方;1981年06期
4 王忠禮;蘇舜欽文學思想試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3期
5 葛曉音;歐陽修排抑“太學體”新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5期
6 黃寶華;試論黃庭堅革新詩風的主張[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1期
7 趙仁s,
本文編號:218607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18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