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20世紀西方史學理論視野下的考察
[Abstract]:The views on the nature of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of historians and the historical reality in the 20th centu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viewpoints: reconstruction theory constructiv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ory. In the view of reconstruction theory, the historian's history is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historical reality; in constructivism, the historian's history presents the historian's understanding of a certain aspect of history in the specific perspective of a particular historian; the deconstruction theory holds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r textual limitations and touch the past itself.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y also hold different argumen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facts and historical explanation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reconstruction, the historical facts themselves will take on meaning, thus dominating th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view of constructivism, historians'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contains the factors of interpretation, and fact and explanation are not completely separated. The main feature of deconstruction in postmodernist historical theory is the textualization of history,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interpretation to facts and the pluralistic position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歷史系;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guān)項目“中外史學理論比較研究”(04JZD00027)
【分類號】:K09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梅雪芹;;環(huán)境史:一種新的歷史敘述[J];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3期
2 張耕華;;歷史的“硬性”與解釋的“彈性”——兼論安克斯密特與扎戈林的爭論[J];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2 梁民愫;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及在中國的反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賀;褪去功利色彩,,回歸藝術(shù)本質(zhì)[D];蘇州大學;2007年
2 黃軒;試論德國經(jīng)典歷史主義史學的學科理論特性[D];北京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彭剛;;敘事、虛構(gòu)與歷史——海登·懷特與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轉(zhuǎn)型[J];歷史研究;2006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茂華;;安克斯密特的歷史主義更新論[J];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03期
2 李勇;;作為史學雙翼的史料與理論——重讀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史料與史學》[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張國榮;;歷史知識社會化之路徑探析——以呂思勉《三國史話》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黃靜芬;;從“焚書坑儒”窺探秦始皇對史學的重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7期
5 康華;;論歷史研究中的“求同存異”與“存同求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維錚;李天綱;;與朱維錚談學[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2 黃予植;;究竟要擺脫什么樣的歷史觀?[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3 彭剛;;相對主義、敘事主義與歷史學客觀性問題[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黃凱鋒;;歷史評價與歷史認識[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5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6 羅炳良;;應(yīng)當切實加強史學批評范疇研究[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趙永康;;文史資料文章的選題與撰寫[A];編輯工作論叢[C];1997年
8 徐國利;;錢穆的考據(jù)學思想[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張榮明;;歷史學是否科學——以阿克頓史學為例[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10 杜小安;;司馬遷哲學思想新探[A];司馬遷與《史記》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宋麗亞;馬基雅維里歷史解釋的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徐兆仁;歷史解釋學的基本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3 本版編輯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 研究員 程恩富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 葉險明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林劍 福建三明學院副教授 王立端;歷史能否假設(shè)[N];人民日報;2007年
4 張耕華;史學與文學有別之外的思考[N];人民日報;2008年
5 羅炳良;崔述“理可思得,事待學知”的理念與方法[N];光明日報;2006年
6 仲偉民;考據(jù)是歷史學的生命[N];光明日報;2007年
7 張緒山;“假設(shè)”的歷史與歷史研究的“假設(shè)”[N];光明日報;2004年
8 龐卓恒;史實·解釋·規(guī)律[N];光明日報;2003年
9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 林璧屬;中國傳統(tǒng)史學求真方法的科學性[N];光明日報;2008年
10 虞和平;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興斌;歷史事實的結(jié)構(gòu)[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振;歷史與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4 楊金華;走向主體間性的理解[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5 劉延苗;章學誠史學哲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文棟;論歷史事實及其認識[D];山東大學;2009年
2 王邵帥;淺談覆蓋律解釋模型在歷史研究中的應(yīng)用及其困難[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張小忠;20世紀西方歷史相對主義論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鳳;別樣多元的歷史[D];鄭州大學;2006年
5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云吉龍;論沃爾什的歷史哲學理論[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7 錢丹紅;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貢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李寶祥;波普爾歷史思想再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謝進東;繼承與超越:維柯對奧古斯丁歷史哲學的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830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183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