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認識的實踐轉(zhuǎn)向及其意義
本文選題:歷史認識 + 思辨的歷史哲學 ; 參考:《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12期
【摘要】:在歷史上,從精神的層面上認識歷史曾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它們都不是真實的歷史認識,而是歷史的精神妄想。馬克思實現(xiàn)了對歷史認識的實踐轉(zhuǎn)向,這就改變了歷史的元敘事方式,歷史不是深藏在杰出人物內(nèi)心中的秘密,而是通過大眾化的、具有普遍性的人的實踐活動促成的。思辨的歷史哲學片面地發(fā)展了歷史的主觀精神,而看不到真正歷史創(chuàng)造的主體和它生成的動態(tài)過程。只有以實踐為指向,才能撥開精神歷史的迷霧,廓清諸多的歷史認識問題,也才能還歷史以真實面目。
[Abstract]:In history, understanding history from the spiritual level has occupied a dominant position, they are not true historical knowledge, but historical spiritual delusion. Marx realized the practice turn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which changed the way of meta-narrative of history. History is not the secret hidden in the mind of outstanding people, but is promoted by popular and universal human practice. The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develops the subjective spirit of history in a one-sided way without seeing the subject of real historical creation an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Only by taking practice as the direction can we clear up the fog of spiritual history, clear up many problems of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return history to its true face.
【作者單位】: 廣東韶關(guān)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分類號】:K0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萊登;師實;;歷史認識的范疇[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4年12期
2 本刊編輯部;;以歷史為坐標[J];看歷史;2010年05期
3 林校生;非邏輯思維在歷史認識中的地位[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4 葛荃;“經(jīng)驗型”傳統(tǒng)史觀批判[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劉篤成!614000,唐淮!614000;西方歷史哲學的焦點——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J];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04期
6 徐國利;錢穆的人文歷史認識思想述論[J];求是學刊;2002年01期
7 韓震;關(guān)于三大歷史概念的哲學思考[J];求是學刊;2001年01期
8 何汝泉;;從歷史認識看論史關(guān)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9 鄧京力;向歷史學特性的回歸──歷史認識論研究與當代中國史學的理論建設(shè)[J];史學月刊;2000年06期
10 廉敏;現(xiàn)實實踐與歷史認識的合理結(jié)合──毛澤東史論的鮮明特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凱鋒;;歷史評價與歷史認識[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李奎良;;歷史反思散論[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3 卞修躍;;歷史教科書問題:戰(zhàn)后日本國家的歷史認識[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4 施建雄;;超越考據(jù)的視野:錢大昕的制度闡釋與歷史評論[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朱維錚;李天綱;;與朱維錚談學[A];時代與思潮(4)——文化傳統(tǒng)尋繹[C];1990年
6 步平;;評扶桑社《新歷史教科書》的歷史觀[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7 吳達德;;謝本書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8 馬昌前;張金陽;佘振兵;許聘;;大別山南、北坡古生代雙巖漿帶及其構(gòu)造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黃龍祥;;困惑·思索·開拓[A];中國針灸學會針灸文獻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王忠范;于長富;;長春新一代雷達的暴雨大暴雨落區(qū)預報應(yīng)用[A];中國氣象學會雷達氣象學與氣象雷達委員會第二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征魯 福建師范大學;歷史認識的主客二重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熱點評論 對“三農(nóng)”的歷史認識[N];中國經(jīng)營報;2002年
3 ;張海鵬:擱置歷史并非良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謝穎;跨越、超越——新的歷史認識[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5 文玖;歷史認識的真理性能夠檢驗嗎?[N];學習時報;2006年
6 本期特別策劃采寫工作組:呂莎、王建峰、潘啟雯;榮維木:建立跨越國境的歷史認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步平;歷史認識如何跨越國境?[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8 近代史所 步平;建立面向未來的共同歷史認識[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9 曾小保 單位:黃山高專馬列室;歷史認識真理的檢驗[N];安徽日報;2000年
10 ;工藤元男:重大問題認識力求一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冬青;從歷史規(guī)律到歷史趨勢[D];吉林大學;2008年
2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3 周建漳;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D];廈門大學;2004年
4 董立河;歷史與想象[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田林珠;新時期中日關(guān)系的走向及中國對日外交戰(zhàn)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7 吳宏耀;訴訟認識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8 張小忠;歷史、證據(jù)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玲;論歷史認識的客觀性[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曾小保;歷史認識主體性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王冉;歷史學本質(zhì)屬性的兩重性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4 劉明海;柯林武德的重演理論及其在歷史認識方面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薛波;論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寧;日本的歷史認識及其對朝日關(guān)系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7年
7 白雷;略論戰(zhàn)國秦漢間公羊?qū)W派的歷史認識問題[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8 張曉宇;試論中國現(xiàn)代歷史意識及其與日韓學界的差異[D];延邊大學;2008年
9 楊普安;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根源探析[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10 高遠;中日關(guān)系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分析[D];北京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387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3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