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推進史學理論研究:雜志編委會發(fā)言輯要
本文選題:史學理論研究 + 歷史研究 ; 參考:《史學理論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2012年3月1日,本刊編輯部舉行編委座談會。編委們從各自研究領域圍繞當前國內(nèi)值得關注的史學理論與方法問題以及如何進一步辦好刊物,更好地適應和引導史學理論學科發(fā)展,滿足社會對史學需求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探討。編委們的發(fā)言和建議對編輯部工作很有幫助,以下選登其中一些發(fā)言,希望能對讀者有一些啟發(fā)。同時,編輯部也誠懇希望廣大讀者、作者和學界同人,為更充分地發(fā)揮本刊的作用,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畢竟,雜志是我們共同的學術園地。
[Abstract]:On March 1, 2012,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our journal held a forum for editorial committee. From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of study, the editorial committees revolved around the current domestic problems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nd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ublication, better adap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discipline of historiography,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historiography, and so on. A wide range of exchanges and discussions were carried out. The editorial committee's speeches and suggestions are very helpful to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some of which are listed below, hoping to enlighten the readers. At the same time,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sincerely hopes that the readers, authors and academic colleagues will make suggestions and suggestion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journal. After all, magazines are our common academic garden.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摘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0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憲明;蔣廷黻著《中國近代史》學術影響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學”及馬士的影響為中心[J];河北學刊;2004年04期
2 徐國利;;胡適的史學研究法再認識[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國家主義派之內(nèi)在文化理路[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4 余悅;;贛籍學術名家研究的學術史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12期
5 尤學工;梁啟超——中國近代歷史教育的開拓者[J];理論界;2005年01期
6 李長林;斯賓格勒“文化形態(tài)史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J];歷史研究;2004年06期
7 鄔國義;;毛澤東與無政府主義——從《西行漫記》的一處誤譯談起[J];史林;2007年02期
8 李伯重;20世紀初期史學的“清華學派”與“國際前沿”[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宋學勤;梁啟超學術文化史論中的科學觀念[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桑兵;;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tǒng)與派分[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盧雪松;;《詩經(jīng)》“民”字解[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馬永明;論外部性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以香山籍歸僑為例[D];暨南大學;2004年
3 周霞;中國近代佛教史學探研(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峰;社會史論戰(zhàn)與現(xiàn)代中國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6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7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8 董恩強;新考據(jù)學派:學術與思想(1919—1949)[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郭婭;元教育史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晁天義;先秦道德與道德環(huán)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海濤;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的八十年代歷史學[D];山東大學;2005年
2 梁俊濤;梁啟超晚年講學講演活動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3 姜瑩;梁啟超“新史學”觀念生成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雄威;日暮途窮[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郭福生;陸懋德學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辛方;窮源竟委,易于不易[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燦龍;柳詒徵史學思想述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馮芳萍;陳寅恪的治史方法:以文獻材料為中心的考察[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9 李偉魏;傅斯年的史學理論析論[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10 胡星銘;胡適方法論的哲學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歡;;淺析后殖民主義史學批判[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2 馬小能;吳航;;彰往察來,開啟新進——記《史學史研究》創(chuàng)刊五十周年座談會紀要[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3 賈鵬濤;;論約恩·呂森的維度理論[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4 康華;;論歷史研究中的“求同存異”與“存同求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王日根;;融入時代主旋律 發(fā)揮史學的經(jīng)世功能[J];安徽史學;2011年04期
6 劉超;;歷史長河中自由的思想者——何兆武先生求學、治學與教學管窺[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年04期
7 沈嘉祿;;“那些事”,連綴成大歷史的注腳[J];檔案春秋;2011年07期
8 ;史學精粹[J];史學史研究;2011年03期
9 李杰;;普列漢諾夫的史學方法論及其評價[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10 黃民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中東民族主義的研究[J];世界歷史;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志華;;歷史研究與檔案的開放和利用——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中的案例種種[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毛曦;王善軍;;堅持與發(fā)展:漆俠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3 楊奎松;;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包偉民;;編輯說明[A];浙江史學論叢(第一輯)[C];2004年
5 ;后記[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郭沫若;;戰(zhàn)時中國歷史研究[A];郭沫若研究第二輯[C];1986年
7 張憲博;;從王毓銓先生的兩封信看他的學術觀[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8 孫功達;;四十年來歷史與現(xiàn)實關系問題討論綜述[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9 ;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征文目錄[A];上海市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歷史研究會首屆年會紀念特刊[C];1984年
10 吳達德;;謝本書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于沛;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N];人民日報;2009年
2 陳恒 陸路;多維視野下的歷史研究——跨學科歷史雜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葉帆;堅持歷史研究的正確方向[N];人民日報;2009年
4 吳必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科學技術與歷史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授 瞿林東;談談歷史研究中的幾個關系[N];人民日報;2011年
6 王思治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歷史研究要有自己的理論支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紀明 實習記者 曾江;信息技術為中國歷史研究帶來新機遇[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四川大學教授 王東杰;歷史研究是算賬?[N];南方周末;2010年
9 張緒山;“假設”的歷史與歷史研究的“假設”[N];光明日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劉悠揚;楊奎松:研究歷史的樂趣就像“破案”[N];深圳商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師文兵;湯普森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2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3 王曉華;近三十年中國大陸史學主潮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4 蔣海升;“西方話語”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張力[D];山東大學;2006年
5 王貴仁;唯物史觀及其指導的歷史學在20世紀中國的推進歷程[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7 代洪亮;復興與發(fā)展:學術史視野中的中國社會史研究(1980-2010)[D];山東大學;2011年
8 鄭流愛;“平生懷抱在新民”[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林國華;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石瑩麗;梁啟超與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以跨學科為中心的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時傳霞;歷史研究的現(xiàn)代化視角[D];山東大學;2008年
2 徐風蘭;《中國歷史研究法》與《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之比較[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刁婭君;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郭琪;論文本異化與歷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5 何榮毅;社會信息化與歷史研究方法的變革[D];山東大學;2008年
6 史曉峰;心理學理論對歷史研究之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5年
7 董明;游走于政治與學術之間[D];山東大學;2006年
8 趙松;歷史跨學科研究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史學的現(xiàn)代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琳娟;1983年—中國新時期史學的轉(zhuǎn)變[D];山東大學;2006年
10 薛波;論歷史研究中的價值評價[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017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200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