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簿概述教學設計_《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文明史研究概述及教學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東北師范大學》 2011年
文明史研究概述及教學反思
喬楓
【摘要】:文明史研究是歷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學者對其進行了長期深入地探索,不僅理論深厚,成果豐富,而且影響深遠。中國史學界,對文明史的研究也愈來愈熱,并已滲透到基礎教育改革中。高中歷史新教材采用文明史寫法,高考也越來越凸顯以文明史的視角來看待和分析歷史。但作為一線教師,筆者深切感受到中學歷史教學與文明史研究的嚴重脫節(jié),既沒有形成通暢的理論體系,又缺乏獨特的教學理念。故筆者通過對各類文獻的分析、歸納、提煉,梳理西方史學家的相關文明史研究,在此基礎上分析文明史理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旨在促進史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構架起史學理論與中學教學的橋梁。 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 一、18世紀是文明史研究的開端。伏爾泰開了近代文明史研究的先河,在他理性史觀視角下的歷史堪稱為進步的文明史。而盧梭卻對文明的發(fā)展進行了反思與批判。 二、20世紀是文明史研究的高潮。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兩位史學家對文明的演進和各個文明的不同特征做了獨特的探索。此后,文明史逐漸成為獨立的歷史學研究領域,一種新的研究歷史的理論模式出現。布羅代爾對二者的文明史研究加以批判,把著名的歷史時段理論和文明史理論相結合,應用于歷史研究實踐當中。 三、文明史研究的新發(fā)展。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 四、文明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及教學反思,這是本文的重點及難點。通過對幾位史家文明史研究的梳理,體悟到文明史研究的出現是和社會的轉型或變革聯系在一起的,是對整個人類命運的關注及反省,這也是教學理念重構的關鍵點。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姜芃;布羅代爾文明理論的啟示[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2 程文進;;“世界通史教材編寫研討會”綜述[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9年03期
3 尤克光;;2007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芻議[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01期
4 陳志剛;趙沁;;人文知識的特點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06期
5 趙亞夫;;日本新編世界通史的特色[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07期
6 徐鴻武;論文明與現代文明結構[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01期
7 馮瑋;;“文明形態(tài)史”研究補遺——影響斯賓格勒與湯因比的三位學者及其理論[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3期
8 施建雄,張艷玲;歷史撰述的批判與總結——王鳴盛論史書體裁與體例的利弊得失[J];史學史研究;2005年01期
9 王晉新;;多元、多維與多向:重新審視1500年以來世界文明[J];學海;2007年03期
10 楊向陽;;芻議文明史的特點和結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年07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秋云;[N];中國民族報;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志鵬;;法的和諧價值:可持續(xù)發(fā)展時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2 胡尚元;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及其消極影響——史學領域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3 吳懷祺;;史學話語權與20世紀的中國民族史學——兼說10卷本《中國史學思想通史》[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4 吳懷祺;;時代的期待與史學的自覺[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5 朱從兵;;時代與史學流品[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6 朱鏡人;韋立君;張珍珍;;教育史的教師教育價值及教學問題芻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王鶴巖;張志順;;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同一性與文化多樣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高瑞霞;關于赫爾德歷史發(fā)展的思想[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宋慧國;;淺評馬丁·路德宗教思想的演變[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徐智本;;歐洲中世紀藝術衰落的原因及其表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鄧華寧;芮錦偉;;三級綜合醫(yī)院的中醫(yī)文化建設[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3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4 楊秀香;李輝;;社會和諧對公共文明的訴求——從中國公民社會發(fā)展的視角[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5 馬克垚;;論農業(yè)社會的世界史體系[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董正華;;全球化:歧義紛沓的解說與真實的歷史進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馮瑋;;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異——從詞源到現實意義[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8 李春青;;文學的與歷史的:對兩種敘事方式之關系的思考[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9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10 安玲;;從傳統(tǒng)京劇的衰微看藝術形態(tài)的邊緣化[A];民族文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論叢(第一輯)[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董曉佳;帝國秩序的重建[D];南開大學;2010年
5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張日元;公元4至9世紀拜占廷帝國基督教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馮亞;普魯塔克政治觀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崔成成;陳寅恪“文史互證”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康英;凱撒利亞的尤西比烏斯及其《基督教會史》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董紅剛;社會轉型期我國體育公共產品的整合與開發(fā)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顧婷;從《王位繼承法》看英國王位繼承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鄭宇;后現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森豪利;基于馬斯洛理論的日本旅游發(fā)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徐占輝;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史學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胡衛(wèi)星;近代江西新式交通發(fā)展與社會經濟變遷[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晉新;十六、十七世紀世界文明發(fā)展大勢[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2 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中國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J];河北學刊;2004年03期
3 許殿才;《漢書》典雅優(yōu)美的歷史記述[J];史學史研究;1996年01期
4 趙亞夫;歷史教學中的人格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年Z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德,萬明;近年英語世界明史研究新趨向[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0年01期
2 趙克生;2001年明史研究綜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2年02期
3 宋紋縯;張學良與明史研究[J];人文雜志;1988年03期
4 楊志剛;全方位地推進和拓展明史研究——第四屆國際明史學術討論會述要[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5期
5 張憲博;1995年明史研究概況[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6年10期
6 南炳文;二十世紀的中國明史研究[J];歷史研究;1999年02期
7 張明富;明史研究的新“景點”──讀《正統(tǒng)皇帝大傳》[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8年10期
8 李慶;;山根幸夫先生和明史研究[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03期
9 張崇旺;明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傅玉璋著《明史散論》評介[J];安徽史學;1997年02期
10 陳梧桐;;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的拓荒之作[J];博覽群書;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白壽彝;王毓銓;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鶴見尚弘;;祝辭[A];明史研究第1輯[C];1991年
2 ;《明史研究》目錄[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3 穎之;;美國《明史研究》[A];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C];1982年
4 ;《明史研究》稿約[A];明史研究第3輯[C];1993年
5 ;《明史研究論叢》稿約[A];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C];2011年
6 ;《明史研究》稿約[A];明史研究第1輯[C];1991年
7 萬明;;憶白壽彝先生二三事[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8 若亞;;《明史研究?返谑诔霭鎇A];明史研究第8輯[C];2003年
9 佟輝;;《明人的旅游生活》出版[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10 ;明史研究室1980年以來關于明史主要論著目錄[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南炳文;[N];中國教育報;2008年
2 尹選波 人民出版社編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杲文川;[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4 杲文川;[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5 歷史所 萬明;[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記者 杲文川;[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田澍;[N];光明日報;2005年
8 孫獻韜;[N];北京日報;2003年
9 通訊員 永生 富強 記者 李斌;[N];河北日報;2010年
10 郭珊 李培;[N];南方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2 翟愛玲;明代名臣劉健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3 劉中興;晚明輿論傳播與東林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劉珊珊;明長城居庸關防區(qū)軍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5 時仁達;明代遼東衛(wèi)所軍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6 王春敏;歷史與現實:黃仁宇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瑞;《明史·佞幸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2 白陽;《明史·列女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3 余康;章太炎的“明史”撰述新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葉輝;《明史·職官志一》箋證[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閆彬彬;《明史·藝文志》著錄《說林》等34部小說集解[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立娜;明代的謠諺[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7 黃文保;明代基層防衛(wèi)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楊曉剛;明代九邊關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丁亮;明代役的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希;明代北京親軍衛(wèi)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文明史研究概述及教學反思,,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881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9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