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外史學比較研究問題的解說
本文選題:中外史學比較 + 記史求真; 參考:《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9期
【摘要】:中外史學的比較研究,應當包括中日、中韓(朝)古代史學的比較研究。比較東亞各國同源而異流的傳統(tǒng)史學,對于深化史學史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這種史學的比較研究,應當解決一些關鍵性問題,如歷史學能夠產生的基本條件、史學的基本準則和內在矛盾等。中日、中韓史學的比較,亦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探討,研究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史學在其他國度演變出的特色及其原因。中日史學的比較研究,已經預示出可觀的學術新境,例如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正統(tǒng)論",經日本早期政權的改造,形成決定日本統(tǒng)一和天皇"萬世一系"社會意識;日本與中國史學近代轉型的比較,給歷史研究和史學研究以很大的理論啟示。中日史學比較研究,有待眾多學者參與以共創(chuàng)繁榮。
[Abstract]: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iography should includ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and Japan, China and Korea (Korea).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of the homologous and different flows in East Asi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history. This comparative study of history should solve some key problems, such as the basic conditions that can be produced by history, and the basic of histor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nd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Korean historiography, also need to make a deep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history in other countri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has already predicted considerable academic conditions,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cal "orthodoxy",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early Japanese regime. The formation decided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of the unification of Japan and the emperor of the world. The comparison of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ese historiography gave great theoretical inspiration to the histor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historiography needs many scholars to create and flourish.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日本及朝、韓史學發(fā)展比較研究”(項目批號:08JJD77009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0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軍;;古代漢語“有”字句研究綜述[J];安順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白國紅;;“趙氏孤兒”史實辨析[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3 張文利;;論蘇軾簽判鳳翔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J];北方論叢;2006年06期
4 陳學舉;論士階層之形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尚學鋒;從《關雎》的闡釋史看先秦兩漢詩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姜楠;《詩經》祭祀詩界定標準辨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楊萍;;現代包裝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J];包裝工程;2006年01期
8 唐賢秋,周懷紅;《禮記》中的“誠信”思想及其特征淺析[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3年06期
9 劉道軍;劉紅;;古蜀時期的原始宗教與歷法[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陳學文;屈原的悲劇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悲劇[J];郴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構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剛;學與政[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亞光;周代荒政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7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8 曹建國;出土文獻與先秦《詩》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張朝富;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之走向[D];揚州大學;2005年
10 吳曉峰;《詩經》“二南”篇所載禮俗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駱志弘;論商周時期的神本主義文化[D];蘇州大學;2001年
2 延娟芹;《晏子春秋》藝術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韓江蘇;甲骨文中的l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張尚英;劉敞《春秋》學術論[D];四川大學;2002年
5 李志霞;關于《二拍》思想傾向的再審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3年
6 管繪宇;戰(zhàn)國法家財政觀探索[D];鄭州大學;2003年
7 鄭梅玲;論春秋時期民族的遷徙轉化[D];山西大學;2003年
8 葉仁雄;孔子中和之美的時空闡釋[D];湘潭大學;2003年
9 趙小東;《世說新語》兼語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10 羅先文;秦和西漢皇位繼承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564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5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