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敘述、解釋與評論——評周祥森著《反映與建構——歷史認識論問題研究》
本文選題:歷史認識論 + 個體—社會機制; 參考:《史學月刊》2011年06期
【摘要】:周祥森教授的《反映與建構——歷史認識論問題研究》一書,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認識論問題研究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檢討。著者做了艱苦的資料爬梳工作,對歷史認識論范疇所涉及的"歷史認識運動的個體—社會機制"、"歷史認識客體與歷史事實的多重性"諸領域的研究進行了闡釋。通過從體例、方法和內容三個層面對該書展開討論,可以發(fā)現,學術史的研究方法是文本的解釋,認識主體總是從個人的處境和社會的需要去看待認識客體的,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交互運動構成歷史認識過程的核心矛盾與本質特征,因此著者提出主客體雙向交互運動的主張有其重要的學理意義。該書不僅對于我們厘清歷史認識論這一問題本身有著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推進史學界各個專門領域的具體研究,促進史學實踐和歷史認識論之間的良性互動。
[Abstract]:The study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by Professor Zhou Xiangsen has made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uthor has done the hard work, has explained the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category involves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movement individual-social mechanism", "the history cognition object and the historical fact multiplicity" and so on the research field has carried on the explanation. By discussing the book from three aspects of style, method and content,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 of academic history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and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always looking at the cognitive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The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constitutes the core contradiction and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e author's proposition of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he book is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clarify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itself, but also helps to promote the specific research in various specialized fields of history, and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作者單位】: 江蘇行政學院;南京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舒曉昀;歷史學不僅僅是一門科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寶祥;;《王氏之死》中的《聊齋志異》[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董常保;;《戰(zhàn)國策》中策士對君主的勸諫方法略論[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3 肖建新;;梁啟超與錢穆的專門史觀及方法論之比較——以《中國歷史研究法》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吳根友;;從來前賢畏后生——重評章學誠對戴震的批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徐道彬;;徽州樸學成因的地域性解讀——以戴震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葉建;;20世紀前半期新舊史學關系論爭的綜述[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8 李里峰;;經濟的“土改”與政治的“土改”——關于土地改革歷史意義的再思考[J];安徽史學;2008年02期
9 羅朝暉;;近百年來富農問題研究述評[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10 李孝遷;;蘭克史學在晚清的傳播[J];安徽史學;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耿杰;;試析明代學者對經史關系的探討[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經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王錦貴;;遠覽《太史公書》 近用劉歆《七略》——《漢書·藝文志》產生背景鉤沉[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4 沈慶利;;問解“李R既四煙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guī)奥秘[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5 邢成舉;;文化網絡與鄉(xiāng)村治理的世紀反思——從一起風水事件談起[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陳文超;;外來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構與重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楊宇環(huán);;農宅空間布局與建造技術變化初探及其解釋——以川東和贛中地區(qū)兩個案例展開[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周祖文;;清代嘉慶朝刑科題本中的生監(jiān)群體[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9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10 杜靖;;五服-姻親與宗族——一個漢人社會研究的新框架[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4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體林產權改革績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5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祁冰;20世紀上半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演變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大川;約翰·理查德·格林《英國人民簡史》史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勇剛;農戶農地經營規(guī)模效率及其家庭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曉;需求導向下的農村金融供需矛盾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5 蓋業(yè)明;《史記》“太史公曰”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8 張鑫洋;常寧市郊區(qū)村村務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周珍;利科的解釋學符號美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執(zhí)行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陳啟能;;西方史學的發(fā)展趨勢[J];歷史研究;1993年03期
2 李政道;藝術和科學[J];文藝研究;1998年02期
3 王學典;新時期史學思潮的演變[J];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杰;;普列漢諾夫的歷史認識論及其評價[J];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2 趙興彬;研究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淺析歷史認識論的教學內容[J];泰安師專學報;1997年S1期
3 章新娟;;試析歷史認識的發(fā)展性特點及啟示[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年01期
4 周祥森;;歷史認識真理標準的三家十二說——新時期歷史認識論研究學案之二[J];云夢學刊;2009年03期
5 王建華;;文本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歷史認識論考實層面的解析[J];歷史教學問題;2011年03期
6 林校生;朱熹歷史認識論二題[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7 張一兵,蒙木桂;歷史現象與歷史認識論[J];齊魯學刊;2002年06期
8 涂成林;西方歷史哲學的現代轉向[J];學術研究;2003年12期
9 張白;;卡爾·波普爾歷史認識論述評[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張耕華;;關于歷史認識論的思考[J];探索與爭鳴;199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2 鄒兆辰;;史學批評與社會環(huán)境——以蘇聯(lián)史學在中國的命運為例[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卜照晶;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漫談[N];光明日報;2007年
2 周文玖;“能具史識者,必具史德”[N];學習時報;2006年
3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皋永利;營造中醫(yī)創(chuàng)新文化氛圍莫走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1年
4 楊學功;歷史哲學研究的新視角[N];人民日報;2007年
5 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李紅巖;為了史學的繁榮[N];北京日報;2008年
6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袁吉富;從實踐標準走向交往實踐標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7 趙剛;金圣嘆式的中國歷史敘述[N];東方早報;2011年
8 吳靜;馬克思主義當代性建設的歷史課題[N];人民日報;2001年
9 陳其泰;新辟的境界 寶貴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6年
10 劉薇 徐風;史觀三調[N];吉林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2 孫曉喜;觀念的歷史與歷史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7年
3 郭震旦;“八十年代”史學譜[D];山東大學;2010年
4 陳茂華;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周小松;詩性表現[D];中國美術學院;2010年
6 鄧京力;歷史評價論研究——以中國古代評價問題為中心[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聲波;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鵬;柯林武德歷史認識主觀性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寶祥;波普爾歷史思想再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朱玉票;新時期史學研究中的史家主體意識[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云吉龍;論沃爾什的歷史哲學理論[D];內蒙古大學;2006年
6 金利杰;沃爾什歷史哲學思想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玉娟;王夫之《讀通鑒論》的史學理論價值[D];山東大學;2006年
8 曾清媛;維柯《新科學》的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晶;克羅齊歷史哲學核心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姜愛智;現代新史學理論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314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83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