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先生對古代民族融合的考察
本文關(guān)鍵詞: 顧頡剛 民族融合 出處:《史學史研究》2011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華夏民族的形成問題是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上世紀三十年代,顧頡剛先生從縷析古史的角度,考察了戰(zhàn)國時期華夏民族的融合。他指出戰(zhàn)國時期隨著現(xiàn)實中族群的融合,也出現(xiàn)了民族融合的思潮,具體表現(xiàn)為設(shè)計出共同的始祖、共同的地域。同時,顧先生指出,三代以來的華夏文化成為民族融合的文化基礎(chǔ)。共同的始祖、共同的地域,以及共同的文化基礎(chǔ),促進了各族屬在心理方面的相互認同,保障了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顧先生的研究,為此后的相關(guān)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history. In -70s, from the angle of analyzing ancient history, Mr. Gu Jiegang examined the fus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s accompani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reality. There has also been an ideological trend of ethnic integration,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design of a common ancestor and a common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Mr. Gu pointed out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of the past three generations has become the cultural basis for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common ancestor, the common region, The common cultural basis promoted the mutual recognition of the ethnic groups i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and ensure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Mr. Gu's resear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09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趙夏;顧頡剛先生對邊疆問題的實踐和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2 周文玖;張錦鵬;;關(guān)于“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shù)論辯的考察[J];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3 王煦華;;顧頡剛先生在西北——紀念顧頡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J];史學史研究;1993年02期
4 王希隆;付軍;;顧頡剛先生在西北[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泰;;陳垣與抗戰(zhàn)時期愛國主義史學——紀念陳垣先生誕辰130周年[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劉東亮;;論民族問題的文化化和法治化——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反思、改革與完善[J];廣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3 華濤;翟桂葉;;民國時期的“回族界說”與中國共產(chǎn)黨《回回民族問題》的理論意義[J];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4 王連浩;陳勇;;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及知識界對大泰族主義之回應(yīng)[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5 羅富明;羅紹明;;中國近代國家建構(gòu)思想與西方民族主義[J];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6 楊林坤;;顧頡剛先生在蘭州大學講學活動考實(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7 趙旭東;;一體多元的族群關(guān)系論要——基于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構(gòu)想的再思考[J];社會科學;2012年04期
8 王銘銘;;民族學與社會學之戰(zhàn)及其終結(jié)?——一位人類學家的札記與評論[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3期
9 王連浩;;抗戰(zhàn)時期知識分子對大泰族主義的反駁[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10 汪洪亮;;顧頡剛與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J];齊魯學刊;2013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伊利貴;民國時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認訴求[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3 楊清媚;在紳士與知識分子之間[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王愛衛(wèi);朱希祖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謝進東;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解釋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陽文;族群·身體·表征[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君;民元至抗戰(zhàn)間的西北私人社會考察現(xiàn)象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吳雯;民族志記錄和邊疆形象[D];四川大學;2006年
3 朱長彥;從甘肅官立法政學堂到國立蘭州大學(1909-1949)[D];蘭州大學;2008年
4 楊若愚;“夷漢雜處”——一座邊地古城的政治、族群與文化[D];廈門大學;2009年
5 何乃柱;他者眼中的拉卜楞社會[D];蘭州大學;2009年
6 曲文雍;《禹貢》半月刊作者群的中華民族觀[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楊軍輝;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峰;現(xiàn)代學術(shù)視野下的《禹貢》半月刊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09年
9 黃信遠;華企云中國邊疆史研究綜論[D];揚州大學;2012年
10 封磊;20世紀三四十年代邊政研究的學術(shù)轉(zhuǎn)型[D];蘭州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2 王希隆,李景銘;顧頡剛先生與蘭州大學[J];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王煦華;顧頡剛先生在云南[J];史學史研究;199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繩;顧頡剛古史辨學說的歷史價值──紀念顧頡剛先生誕辰一百周年[J];學習與探索;1994年03期
2 魏邦良;;在魯迅與顧頡剛夾縫中的朱家驊[J];文史天地;2008年12期
3 李民;可貴的治學精神──悼念顧頡剛先生[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4 臧知非;顧頡剛先生誕生一百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綜述[J];文史哲;1993年05期
5 以舟;《古史辯》學派主帥顧頡剛的為人[J];炎黃春秋;1998年12期
6 趙利棟;《古史辨》與《古史新證》——顧頡剛與王國維史學思想的一個初步比較[J];浙江學刊;2000年06期
7 黃東;顧頡剛的老師[J];咬文嚼字;2003年05期
8 韋勇強;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的形成及意義[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李友唐;錢穆與學術(shù)名人[J];文史春秋;2004年07期
10 張慧;;顧頡剛的檔案史料觀[J];湖北檔案;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祝鳴;;次國家外交視角下的民族問題[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吳廷富;;在西部大開發(fā)中一定要注意處理好民族問題[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shù)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3 龔學增;;西部大開發(fā)與民族問題相互關(guān)系的若干思考[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shù)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4 孔毅;;應(yīng)當重視對北朝后期民族融合的研究[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5 王有星;;西部大開發(fā)中的民族問題探析[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shù)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6 左朝軍;楊秀軍;;黨的民族政策的歷史經(jīng)驗總結(jié)[A];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暨賀州市創(chuàng)新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吳江;;略論民族融合及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人的自由[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2004年
8 劉昊;;貴州軍政府與民族問題[A];辛亥革命與貴州社會變遷——貴州省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1年
9 李淑云;;地緣政治與中亞五國民族問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10 熊坤新;張利軍;;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政策與立法——中德學者共商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問題[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馮建華;促進民族融合必須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散木;顧頡剛的委屈[N];北京日報;2008年
3 曾江;學者熱議顧頡剛研究新趨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4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師 唐小兵;矛盾體:五四之子顧頡剛[N];東方早報;2011年
5 顧潮;《顧頡剛?cè)?一波三折的出版歷程[N];中華讀書報;2011年
6 李有智;魯迅和顧頡剛的是與非[N];中華讀書報;2011年
7 何星亮;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特點[N];中國民族報;2010年
8 何星亮;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類型之三 少數(shù)民族間的相互融合[N];中國民族報;2010年
9 張京華;顧頡剛:豈一個“才情”了得[N];中華讀書報;2010年
10 羅韋;用平凡的力量造就偉大的事業(yè)[N];中國民族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海烈;顧頡剛“古史層累說”初探[D];吉林大學;2007年
2 方高峰;六朝民族政策與民族融合[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3 章原;古史辨《詩經(jīng)》學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4 王澤;碑銘所見宋元以來中原地區(qū)的民族融合[D];鄭州大學;2013年
5 盧毅;“整理國故運動”與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D];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彭國良;顧頡剛史學思想的認識論解析[D];山東大學;2007年
7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8 張麗娟;地緣政治視野下中亞民族問題對中國新疆民族關(guān)系的影響[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裴圣愚;非洲薩赫勒地帶民族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唐建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民族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尚可;顧頡剛早期民俗學理論與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李東;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視野下的民族融合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3 張小紅;論羅莎·盧森堡的民族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程太霞;冷戰(zhàn)后世界民族主義浪潮對我國民族問題的警示[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郭艷麗;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教育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0年
6 李厚建;論中亞五國民族問題民族政策及其影響[D];新疆大學;2003年
7 齊爽;關(guān)于民族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常昌;美蘇民族融合范式之比較[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1年
9 石麗娜;吉爾吉斯斯坦民族問題與中亞地緣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10 祝方林;南京臨時政府關(guān)于國內(nèi)民族問題的理論主張初探[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4819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48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