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元好問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

發(fā)布時間:2016-10-24 10:03

  本文關(guān)鍵詞:元好問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安徽大學》 2011年

元好問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

李瑞  

【摘要】:元好問是金代著名文學家、詩人和史學家,號稱“一代文宗”。身處亂世,為避免國亡史佚,元好問采用各種形式保存金代文獻;通過輯錄金人詩詞總集,盡力避免易代而造成文學作品的散佚。元好問本人所創(chuàng)作的各類作品,無論是詩詞、碑銘、序跋、筆記小說,都注意保存史實,滲透著“存一代之跡”的意識。這些著作為后來《金史》、《元史》提供重要的資料。學術(shù)界較注重研究元好問在文學尤其是詩歌方面的成就,然對其保存文獻上的貢獻疏于整理,對元好問保存文獻的主觀意圖和客觀效果重視不夠。 論文分為四章,從元好問各部著作的編纂和內(nèi)容中探索元好問保存文獻的意圖、表現(xiàn)和所作出的成就。第一章,主要考察元好問一生經(jīng)歷,從童年到仕宦以及金亡后的活動,概述其主要作品的成就。第二章,討論《中州集》編撰體例及其史料價值。該書保存金代詩作并為詩人作小傳,保存大量文學史料和人物傳記資料,其編纂體例的變化體現(xiàn)元好問存史意識的增強,內(nèi)容反映了金源詩詞發(fā)展概況。第三章,《遺山集》匯集元好問主要文學作品,反映金代社會多方面情況,特別是所撰的碑銘表志保存了極有價值的文獻資料。第四章,考察元好問其他著作如《續(xù)夷堅志》、《中州樂府》等作品文獻價值!独m(xù)夷堅志》資料來自于傳聞和親見,保存了社金生活、宗教信仰等資料;《中州樂府》系金詞作總集,又有詞人小傳,開“以詞存史”之風。 元好問一生筆耕不輟,有強烈的存史意識。其著述從不同角度保存金代史料,反映當時社會面貌,有著很高的文獻價值!督鹗贰、《元史》的編撰都大量引用這些著述。這些著述不僅可以用來訂補這些史書之記載,也是我們研究金元之際歷史的直接資料。元好問在金元之際著力保存文獻、保護儒士,也為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裴興榮;張晶;;“借傳以存史”——《中州集》史學價值新論[J];北方論叢;2007年01期

2 康玉慶;元好問《續(xù)夷堅志》的史料價值[J];滄桑;1996年04期

3 李獻芳;試說元好問的《續(xù)夷堅志》[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4期

4 裴興榮;;《中州集》作家小傳的書目文獻價值——小傳中所記錄的詩文著作可補金朝一代之《藝文志》[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5 趙維江;《中州樂府》與詞史意識[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6 張博泉;元好問與史學[J];晉陽學刊;1985年02期

7 張嘯虎;論元好問在金代中州文壇的領(lǐng)袖地位[J];晉陽學刊;1987年05期

8 陳學霖;元好問《壬辰雜編》探賾[J];晉陽學刊;1990年05期

9 胡傳志;《中州集》文化意義再評價[J];晉陽學刊;1994年02期

10 吳鳳霞;;有金一代文明百年的客觀記錄——元好問著述的史學成就[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文澍;蒲松齡遠祖蒲魯渾與蒲居仁小考[J];蒲松齡研究;2004年03期

2 李立,孫其香;試論《毛大!返纳鷳B(tài)美學意義[J];蒲松齡研究;2005年02期

3 蘇鵬宇;;淺論完顏亮改革對契丹人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4 張艷;;簡論元代女詩人鄭允端詩歌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5 趙華富;元代契尾翻印件的發(fā)現(xiàn)[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張金銑;;元兩都之戰(zhàn)及其社會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7 段偉;;救災(zāi)方式對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影響——因災(zāi)錄囚及其對司法制度的破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8 袁曉薇;;韓愈對李杜的推尊與王維詩歌地位的轉(zhuǎn)折——兼論李杜獨尊的詩學意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陳瑞;;元代安徽地區(qū)的書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李成玉;;趙翼詩歌的“創(chuàng)新說”[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guān)系簡論[A];繁榮學術(shù) 服務(wù)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江小角;方寧勝;;桐城派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辛德勇;;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于史初無征驗——附論明代的金屬活字印本[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gòu)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黃侯興;;略談《讀隨園詩話札記》[A];郭沫若研究第三輯[C];1987年

8 王守仁;;《孫臏兵法、擒龐涓》中有關(guān)城邑問題的商榷[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9 吳鳳霞;;金代直臣路鐸[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10 趙曉明;;我國反假貨幣法律的考察與探究[A];湖北錢幣?(總第8期)[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志剛;《金瓶梅》敘事形態(tài)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yīng)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鴻雁;唐前敘事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曹利云;宋元之際詞壇格局及詞人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郭輝;明清小說中尼僧形象之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葉;論中國現(xiàn)代平面設(shè)計的“詩性”魅力[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國;試論倪瓚“聊以自娛”的繪畫美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shù)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盧瑩;清代東北地區(qū)物產(chǎn)變遷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培建;新編《全金詩》補正[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華東方;遺山詞研究三題[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方祥勇;中國古代象喻批評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高人雄;《中州集》的史料價值[J];檔案;1997年05期

2 張博泉;元好問與史學[J];晉陽學刊;1985年02期

3 陳學霖;元好問《壬辰雜編》探賾[J];晉陽學刊;1990年05期

4 胡傳志;《中州集》文獻失誤瑣考[J];晉陽學刊;1995年03期

5 胡傳志;《中州集》的編纂過程和編纂體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6 寧希元;;《五代史平話》為金人所作考[J];文獻;1989年01期

7 寧希元;;《三國志平話》成書于金代考[J];文獻;199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金銑;新世紀歷史文獻學發(fā)展的思考——記“新世紀歷史文獻前沿論壇”[J];史學史研究;2002年04期

2 徐治孝;;試論學報學與歷史文獻學之間的聯(lián)系及對歷史文獻的批判與繼承[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991年01期

3 莊志齡;試論檔案編研與歷史文獻學的關(guān)系[J];檔案與史學;2001年02期

4 龔延明;;官制研究在文獻學上的意義[J];文獻;2002年02期

5 ;稿約[J];史學史研究;1996年02期

6 周國林;張舜徽先生歷史文獻學成就述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殷翔;;試論司馬遷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8 劉重來;從史源學看加強歷史文獻學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也談歷史文獻學研究生的教學[J];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05期

9 白壽彝;古籍整理和通史編纂[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10 張春喜;;陳垣對避諱學和校勘方法論的貢獻[J];法制與社會;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徐適端;;中國歷史文獻學多媒體網(wǎng)絡(luò)課件的制作構(gòu)想與實踐芻議——以楊燕起等主編的《中國歷史文獻學》為藍本[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甘良勇;;對于歷史文獻學科的一點思考[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呂友仁;;歷史文獻學是歷史系的不能承載之重——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shè)芻議[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陳智超;;《陳智超自選集》自序[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紹平;;古文獻整理的大師楊樹達先生[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烏云高娃;;日本關(guān)于《蒙古秘史》的研究狀況[A];中西初識二編——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王曉珠;;孔子與文獻編輯[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8 彭向前;;《〈天盛律令〉與西夏法制研究》評介[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9 蒲霞;;《管子通釋》與管子研究[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燕起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李曉菊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廈門大學歷史系 張侃;[N];光明日報;2007年

4 周國林;[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5 唐力行 本報記者 曾軍;[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曾周;[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闞紅柳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演講人 王余光;[N];光明日報;2010年

9 徐建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10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汝企和;[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2 桑大鵬;三種《華嚴》及其經(jīng)典闡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東主才讓;藏族宗教與文字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玉琴;檔案學與歷史文獻學關(guān)系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2 王亞生;繆荃孫文獻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3 朱新民;葉德輝及其歷史文獻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郭勝;乾隆時期歷史文獻編纂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5 石開玉;戴震的歷史文獻學成就初探[D];安徽大學;2004年

6 爾肯江·依德力斯;清代天山南路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7 斯琴畢力格;《成吉思汗八白帳》所錄八白帳經(jīng)濟檔案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芹;中國古代災(zāi)荒文獻編目與著錄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9 趙萍;《資治通鑒》史源學考察(以唐玄宗、肅宗朝為中心)[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大忠;《郡齋讀書志》對版本學與辨?zhèn)螌W的影響[D];安徽大學;2007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元好問在歷史文獻學上的成就,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135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5135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7f36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