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史學的形態(tài)、演化及發(fā)展趨向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史學的形態(tài)、演化及發(fā)展趨向
更多相關文章: 當代中國 史學形態(tài) 主流史學 精英史學 大眾史學 學派
【摘要】:從歷史書寫的目的性和治史觀念來看,當代中國史學存在著主流史學、精英史學和大眾史學三種主要史學形態(tài)。主流史學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有著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化特征和系統(tǒng)完整的史學話語體系;精英史學重視思想獨立,富有批判精神,有著與主流史學差別甚大的學術評判標準和話語系統(tǒng);大眾史學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社會大眾均參與歷史知識的生產(chǎn)、傳播與應用。三種史學形態(tài)的嬗變大致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1949年到1979年為第一階段,總體特征是主流史學主宰史壇,從各個方面支配著精英史學和大眾史學;1980年至今為第二階段,總體特征是主流史學面臨考驗,精英史學不斷崛起,大眾史學異軍突出,并逐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種史學形態(tài)都面臨諸多發(fā)展中的問題。主流史學要想繼續(xù)保持主流地位,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平臺上形成不同學派,張揚其理論的個性力量,與精英史學和大眾史學互動;精英史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展,學術流派漸趨形成,個性化研究日漸凸顯,不斷為認識歷史提供新的解釋框架,逐漸引領了當代中國的歷史研究;大眾史學發(fā)展迅速,影響日大,但亂象不斷,亟待進行理論建設和學科建設,主流史學和精英史學需要進入大眾史學領域,參與大眾歷史知識的生產(chǎn)、傳播與應用。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092
【正文快照】: 怎樣認識當代中國史學,當代中國史學與以往的史學有什么不同,它們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存在著,這些不同形態(tài)的史學是怎樣相互影響的,其演化發(fā)展的趨向如何,這是研究中國當代史學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以為,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與發(fā)展,當代中國史學的話語形式、學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義華;;當代中國史學:從帝王之學走向普遍性的人學[J];湖南社會科學;2008年06期
2 羅志田;史無定向:思想史的社會視角稗說——近代中國史學十論自序[J];開放時代;2003年05期
3 林甘泉;鄒兆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古代歷史——訪林甘泉研究員[J];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03期
4 齊世榮;我國世界史學科的發(fā)展歷史及前景[J];歷史研究;1994年01期
5 戴逸;世紀之交中國歷史學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研究;1998年06期
6 李振宏;;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學派、話語與話域[J];學術月刊;2010年11期
7 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科框架[J];學術月刊;2012年03期
8 張曉校;試論當代史學發(fā)展中的通俗史學[J];學習與探索;1996年04期
9 吳承明;經(jīng)濟史:歷史觀與方法論[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1年03期
10 方克立;陸信禮;;“侯外廬學派”的最新代表作——讀《中國儒學發(fā)展史》[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偉;對中國近代以來歷史斷限問題的回顧與思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周龍燕;;試析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過程中的經(jīng)驗及教訓[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3 周文玖,張子俠;最近中國史學史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及展望[J];安徽史學;2003年06期
4 謝玲玲;;論中國古代儒家人本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5 周毅;;李則綱《史學通論》的史學方法論思想[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6 苗體君;竇春芳;;“一大”前李達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大貢獻[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7 李琦;;審思中國法學:從知識生產(chǎn)到知識生產(chǎn)者[J];北方法學;2010年05期
8 鄭秋月;;從反思啟蒙心態(tài)到儒家價值的普世化期盼——杜維明啟蒙觀探微[J];北方論叢;2007年06期
9 李世龍;孟凡東;;論儒家現(xiàn)代性的結(jié)構(gòu)要素[J];北方論叢;2010年05期
10 王錦輝;;中共與中蘇文化協(xié)會關系淺析[J];北京黨史;2011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藺淑英;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與創(chuàng)造性運用(1919-1949)[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何建國;領袖著作與意識形態(tài):孫中山著作的出版與傳播研究(1919—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慶喜;胡繩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7 谷學峰;1958年“史學革命”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樊慶臣;現(xiàn)代中國史學專業(yè)學會的創(chuàng)建與運作[D];山東大學;2011年
9 姜萌;族群意識與歷史書寫[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孫建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進全;傅斯年史學思想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紅梅;杜維明儒家倫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3 王猛龍;楊天石與蔣介石研究探析(1955-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范五三;張憲文與中華民國史研究探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藝萍;歷史主義與階級觀點論爭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海霞;康有為儒家經(jīng)典詮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的困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趙偉衛(wèi);文化全球化視域下的倫理沖突及其批判[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力澎;試論“中國哲學的史”與“在中國的哲學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霍林東;中國史學:20世紀的遺產(chǎn)與21世紀的前景(論綱)[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2 姜義華;從“史官史學”走向“史家史學”:當代中國歷史學家角色的轉(zhuǎn)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3 楊生茂;試論威·阿·威廉斯的美國外交史學(上)[J];世界歷史;1980年01期
4 楊生茂;試論威·阿·威廉斯的美國外交史學(下)[J];世界歷史;1980年02期
5 丁則民;“邊疆學說”與美國對外擴張政策(上)[J];世界歷史;1980年03期
6 丁則民;“邊疆學說”與美國對外擴張政策(下)[J];世界歷史;1980年04期
7 譚英華;試論馬考萊的史學[J];世界歷史;1983年01期
8 龐卓恒;唯物史觀與西方史學的危機和變遷[J];世界歷史;1984年04期
9 朱本源;近兩個世紀來西方史學發(fā)展的兩大趨勢[J];世界歷史;1986年10期
10 劉澤華;范思;;治史觀念與方法經(jīng)驗瑣談——劉澤華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本報記者 陳建強 通訊員 張國 張劍;[N];光明日報;2006年
2 解璽璋;[N];人民日報;2009年
3 劉志琴;[N];中華讀書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郎需穎;美國公眾史學運動簡論[D];復旦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久宇;略論當代中國史學的社會功能[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2 周一平;;“走向世界的中國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史學理論研究;2007年01期
3 江湄;“實證”觀念與當代中國史學[J];史學月刊;2001年04期
4 瞿林東;;關于當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建構(gòu)的幾個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5 張爍;;大學歷史教育淺思[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8期
6 瞿林東;;百年史學斷想[J];世紀論評;1998年01期
7 江湄;當代中國史學的“兩難之境”——對史學危機的一種回顧[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8 朱政惠;;二十世紀美國的中國史學史研究[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9 鄒兆辰,楊麗珍;羅榮渠的現(xiàn)代化研究及對當代史學的影響──訪林被甸教授[J];史學月刊;2001年03期
10 瞿林東;;從梁啟超到白壽彝——二十世紀中國史學家的史學史情結(jié)[J];群言;2003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劉志琴 李俊領;當代中國史學已從學術中心走向了邊緣[N];團結(jié)報;2011年
2 曹小文;當代中國史學對“文化全球化”思潮的反思[N];團結(jié)報;2009年
3 陳筠泉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唯物史觀與當代中國史學話語體系的建構(gòu)[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鄒兆辰;關注現(xiàn)代化——歷史學的新使命[N];學習時報;2002年
5 龔云;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產(chǎn)生的認識根源[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熊羅林;《史學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史學思潮探論(1980-2010)[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張海坤;中國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宏偉;現(xiàn)代化理論與當代中國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王維佳;唯物史觀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大陸歷史學變革[D];揚州大學;2012年
5 洪克宇;試論大眾史學及其歷史認識問題[D];云南大學;2013年
6 樂小歡;房龍與史學大眾化[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946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9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