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集刊》2013年總目錄
本文關鍵詞:《史學集刊》2013年總目錄
更多相關文章: 現(xiàn)代史學 研究述評 民國時期 外交文書 編年史 傳統(tǒng)史學 秦漢 美國內(nèi)戰(zhàn) 歐洲史 總目錄
【摘要】:正~~
【分類號】:Z87
【正文快照】: 外稿特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工人的社會保險和保障…[俄]列·伊·鮑羅德金,吉·雅·瓦列托夫,伊·維·什里尼科娃著,張廣翔,梁紅剛譯2長篇專論論袁世凱策劃民元“北京兵變”說之不能成立………………………………………………尚小明1遼朝南面官研究———以碑刻資料為中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晴佳;張旭鵬;;悖論的力量:后殖民主義對現(xiàn)代史學挑戰(zhàn)的雙重影響[J];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2 胡逢祥;;“科學方法”輸入后的中國現(xiàn)代史學之走向[J];學術月刊;2008年03期
3 張越;五四時期:現(xiàn)代史學的初步建立[J];東岳論叢;1999年02期
4 陳新;實踐與后現(xiàn)代史學[J];學術研究;2004年04期
5 張元;;閱讀錢穆[J];讀書;2006年03期
6 王巨新;;民國時期學界關于清朝對外關系史研究述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05期
7 瞿林東;傳統(tǒng)史學與人生修養(yǎng)[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8 房鑫亮,吳忠良;傳統(tǒng)史學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J];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04期
9 鄭先興;“新史學”:徘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論晚清民初文明史學的理論構建之二[J];固原師專學報;2005年02期
10 鄭先興;社會學與章節(jié)體:史學由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標志——晚清民初文明史學理論的構建之一[J];南都學壇;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北疆;;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史學的影響[A];濮陽市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選編[C];2006年
2 孫洪濤;;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功能的反思[A];歷史與現(xiàn)實論稿[C];1991年
3 章益國;;失落的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科學化”改造中的一個遺漏[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4 王國平;;謝本書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5 胡德斌;;謝本書歷史教學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6 葉桂生;;郭沫若的孔子觀[A];郭沫若百年誕辰紀念文集[C];1992年
7 吳達德;;謝本書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8 龔喜春;;謝本書愛國主義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9 曹維瓊;;謝本書歷史人物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10 孫洪濤;;史學的德育傳統(tǒng)與當代精神文明建設[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年
2 樸承之;汪榮祖:通過細節(jié)還原真實歷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3 劉玲娣、葉秋菊;中國秦漢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N];光明日報;2002年
4 劉俐娜;顧頡剛對中國現(xiàn)代史學的貢獻[N];光明日報;2004年
5 在線;走近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N];蘭州日報;2005年
6 劉俐娜;堅持歷史學的科學性[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黃樸民;“大一統(tǒng)”與秦漢歷史地位再評價[N];光明日報;2004年
8 許殿才;傳統(tǒng)史學的范本——《漢書》[N];光明日報;2001年
9 仲偉民;后現(xiàn)代史學:姍姍來遲的不速之客[N];光明日報;2005年
10 王宏維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博導;發(fā)現(xiàn)婦女的歷史[N];南方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忠良;南高史地學派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凌翔;新中國的舊史學[D];山東大學;2008年
3 張國義;朱謙之學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褚新國;塔西佗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6 劉俐娜;20世紀初期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修彩波;近代學人與中西交通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李揚眉;方法論視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東大學;2005年
9 張楠;維萊里烏斯與羅馬史學的通史觀[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悅;李維史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艷紅;柯文中國歷史研究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利國;維蘭尼及其編年史述評[D];四川大學;2007年
3 張強;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史研究述評[D];揚州大學;2012年
4 朱春龍;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陳寅恪史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5 鄒薇;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史學[D];四川大學;2006年
6 雷萱;民國時期吳澤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王永杰;弗羅魯斯史學述略[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8 姜萌;從“新史學”到“新漢學”[D];山東大學;2007年
9 尹燕;《禹貢》半月刊的學術世界[D];山東大學;2008年
10 袁麗;《漢紀》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26402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6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