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史學理論論文 >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報刊、史家與史學的科學化

發(fā)布時間:2017-12-01 21:15

  本文關鍵詞: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報刊、史家與史學的科學化


  更多相關文章: 古史辨 報刊 史家 科學化


【摘要】: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發(fā)展導致了史學"公共領域"的形成,同時也為古史辨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近代史家的職業(yè)化走向亦是促進古史討論的一個重要原因;職業(yè)性史家與報刊的結(jié)合意味著史學研究與現(xiàn)代傳播機制結(jié)合的完成。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3SKC11
【分類號】:K261;K092
【正文快照】: 1923年顧頡剛提出“古史是層累造成的”這一命題,古史討論遂成為近代中國史學的主潮之一,自1926年《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到1941年出版第七冊,享譽史壇的眾多學者參與其中,期間共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350余篇,幾乎伴隨了整個民國時期的史學發(fā)展,其影響所及,至今猶存。一、近代報刊業(yè)的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應芳;;王云五的叢書出版對近代圖書館事業(yè)的貢獻[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年01期

2 高奇;五四時期爭取教育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斗爭[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2期

3 桑東華;五四時期知識分子對教育發(fā)展的貢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譚德興;;論近代中國教育變革與儒學之發(fā)展[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5 張志強;20世紀上半葉的出版研究[J];編輯學刊;2001年03期

6 陸道坤;董傳梅;;一個女性教育形態(tài)的完結(jié)——兼論我國女子師范教育的演變[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7 王敏;;清末四川女子學校教育興起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8 王曉慧;;近代江蘇女子教育發(fā)展的歷史考察[J];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11年05期

9 張亞群;;論大學文化的民族性與國際性[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申國昌;申雄;賀秀葉;許小平;;風格獨特的教師教育體系——民國時期山西教師教育特色概覽[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福春;美國教育學演進史(1832-195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喻永慶;《中華教育界》與民國時期教育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宗靈;媒介與學生:思想、文化與社會變遷中的《學生雜志》(1914-1931)[D];復旦大學;2011年

4 方家峰;中國近代高等工業(yè)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學;2011年

5 陳光春;制度生成與實踐失范[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7 楊才林;“作新民”、“喚起民眾”[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8 蘭軍;民國時期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論壇上的展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劉建;中國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朱曉剛;我國大學課程觀的反思與建構(gòu)[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雙鈺;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學歷史教科書編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于相燕;民國時期山東教育經(jīng)費研究(1912-1937年)[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孔林林;抗戰(zhàn)時期山東婦女運動和婦女生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麗;清末湖北州縣教育改革述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強;1927-1937年安徽教師群體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于洋;民國時期中小學語文教學實驗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7 王金婷;戊戌維新時期“興女學”思潮及其傳播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8 滕曉;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女性教育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靜;民國時期學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學;2002年

10 李紅;清末師范教育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洪認清;皮暉;;劉大年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科學化問題的探索[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修彩波;試析非馬克思主義史家對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的貢獻[J];東方論壇;2002年01期

3 陳潤葉;論歷史學的科學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4 鄧鴻光;史學評論的內(nèi)容[J];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02期

5 王志剛;;十六國北朝的史官制度與史學發(fā)展[J];史學史研究;2008年01期

6 鄭先興;論史家人格[J];學術(shù)月刊;1998年06期

7 鄭先興;史家動機論[J];許昌師專學報;1995年01期

8 陳怡;心中的史家[J];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04期

9 侯旭東 ,何兆武;關于《對歷史學的若干反思》一文的通信[J];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04期

10 盧東兵;中國古代第一位女史家——明德馬皇后[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開軍;;論“史權(quán)”——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一個重要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2 萬輔彬;;與科技史家對話 向?qū)W界智者問津——《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系列訪談回眸[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3 羅炳良;;應當切實加強史學批評范疇研究[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4 白云;;再論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的基本范疇[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5 周文玖;;論中國傳統(tǒng)史學直書精神的形成和特點——兼談直書何以服從“名教”[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6 葛志毅;;中國古代史學的精神文化傳統(tǒng)[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7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nèi)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C];2004年

8 武守志;;史學三家議[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4年

9 葛志毅;;序:歷史真諦在其人文內(nèi)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學[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趙梅春;;二十世紀史家對“通史家風”的繼承和發(fā)展[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源(書評人);黃仁宇的史家技藝[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2 吉林日報 陳長林;報人文章 史家見地[N];社會科學報;2007年

3 王晴佳 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歷史學的“記憶轉(zhuǎn)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郭德宏、劉晶芳;治史:2004年史家新唱[N];北京日報;2004年

5 ;什么是歷史?[N];文匯報;2011年

6 樸之;史家夢筆一何似[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7 馬連鵬邋陳偉;現(xiàn)實派史家[N];中國經(jīng)營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陳曉星;跨越海峽:史家佛家精彩對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9年

9 陳祖武;史家的修養(yǎng)與責任[N];人民日報;2010年

10 阿難;歷史的意義是一種“確信”[N];法制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發(fā)建;中國近代史學科學化進程研究(1902—194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楊鵬;中國史學界對日本近代中國學的迎拒[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悅;李維史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褚新國;塔西佗史學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黃延齡;從蘭克史學向新史學的轉(zhuǎn)型[D];復旦大學;2008年

6 黃廣友;劉大年史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謝進東;現(xiàn)代性與20世紀中國的歷史學解釋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黃蕾;論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學派[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齊佳璐;翦伯贊對中國史家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志略;李泰h費笛芯縖D];貴州師范大學;2000年

3 鄭華俊;趨新與守舊之間的南高學術(shù)[D];山東大學;2012年

4 姜英英;論阿米亞努斯史學觀念的內(nèi)涵及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晶;略論歷史美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崔英杰;東晉政治影響下的史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魏衍華;二十世紀中國通史編纂的成就與特征[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8 盧超;南朝政治影響下的史學[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利偉;從《日知錄》看顧炎武歷史編纂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孫士艷;伊格爾斯的德國歷史主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2424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xll/12424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72b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