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研究(1860-1910)
本文關鍵詞: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研究(1860-1910)
【摘要】: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朝鮮人開始大批遷入中國東北,在東北各地逐漸形成了朝鮮移民社會。關于朝鮮人移居中國東北歷史的研究,目前學術界主要將精力集中于朝鮮族聚居的延邊地區(qū),而對散居地區(qū)朝鮮族社會的研究則顯得不夠系統(tǒng)和深入。筆者認為只有對以鴨綠江北岸為代表的散居朝鮮移民社會特點的深入探討,以及將其與聚居區(qū)朝鮮移民社會的比較研究,才能對中國朝鮮族特征有全面的認識。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結論三部分組成。 引言主要闡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簡要回顧了學術界關于朝鮮人移居中國東北歷史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文章的選題范圍和資料的運用作出了簡單的介紹。 文章正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著重分析清朝晚期朝鮮人大批遷入鴨綠江北岸,并定居于此的情況。首先,探討了明末清初朝鮮人早期移居鴨綠江北岸的軌跡;并分析了十九世紀中葉后,朝鮮人定居鴨綠江北岸早于圖們江北岸的原因;鴨綠江北岸朝鮮人村落的形成過程及其社會結構特征。第二章分別論述了中、朝、日三國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政策的演變過程,以及這些政策對該地朝鮮移民社會產生的影響。第三章從經濟、民族關系、社會文化等三方面闡述了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實況。 結論對全文主要觀點進行了簡要的綜合和歸納,并從中總結出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的特點:其一,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在分布上呈散居、雜居的特點。由于朝鮮移民在各地所占比重的差異,使得移民被同化的速度也有所不同。其二,從遷出地的情況來看,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遷出地顯得較為復雜。另外,由于鴨綠江北岸朝鮮人呈散居之勢,致使江北各地移民交流較少,大抵保留遷出地的固有特征。其三,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并非清政府移民實邊的主體,與圖們江北岸相比,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擁有土地者少,使得該地朝鮮移民具有更強的流動性。
【關鍵詞】:清朝晚期 鴨綠江北岸 朝鮮移民社會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512.4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5
-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8-9
- 二、研究現(xiàn)狀9-13
- 三、選題范圍與資料的運用13-15
- 第一章 朝鮮人遷居鴨綠江北岸15-32
- 第一節(jié) 明末清初鴨綠江北岸朝鮮人“犯禁潛越”15-18
- 一、中朝兩國的邊禁政策與共禁體制15-17
- 二、鴨綠江北朝鮮人的“犯禁潛越”17-18
-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朝鮮人遷入概況18-25
- 一、朝鮮人較早定居鴨綠江北岸的原因19-21
- 二、朝鮮人移居途徑及分布狀況21-25
- 第三節(jié) 朝鮮移民社會形成25-32
- 一、朝鮮移民村落的形成25-27
- 二、移民社會組織的出現(xiàn)27-28
- 三、移民社會的人口結構28-32
- 第二章 中朝日三國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政策32-41
- 第一節(jié) 清政府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政策演變32-35
- 一、開禁之初清政府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默許32-33
- 二、“間島事件”之后清政府加強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管理33-35
- 第二節(jié) 朝鮮政府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態(tài)度與政策35-38
- 第三節(jié) 日本政府對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的政策38-41
- 一、攫奪對朝鮮移民的司法權39
- 二、與清政府爭奪對朝鮮移民的行政管轄權39-41
- 第三章 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實況41-55
- 第一節(jié) 經濟生活41-45
- 一、土地關系41-43
- 二、水田開發(fā)43-45
- 第二節(jié) 民族關系45-48
- 一、土著居民與移民的關系45-46
- 二、歸化入籍46-48
- 第三節(jié) 社會文化48-55
- 一、生活方式48-51
- 二、語言與風俗51
- 三、民族心理51-55
- 結論55-57
- 參考文獻57-61
- 讀碩期間發(fā)表的論文61-62
- 后記62-63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敬榮;;黑龍江邊官與清朝晚期邊疆經濟開發(fā)[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宋國良;帖子在東北[N];金融時報;2004年
2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理事長 張文駒;依法治礦的實踐與思考[N];中國礦業(yè)報;2001年
3 宋明 文;九代不分家的大家庭[N];中國民族報;2003年
4 貝天祺;走向世界的中國第一人[N];中國郵政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邵嶺;南大教授提出“后紅樓夢現(xiàn)象”[N];文匯報;2001年
6 林英勇;晚清瓷器貼近民間[N];中國商報;2001年
7 潘秀慧;溫州民間寶貝真是不少[N];溫州日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儲東華 雍明虹;螺螄灣:能否舞起旅游購物“龍頭”[N];云南日報;2005年
9 文偉 本報記者 李傳君;武勝:百歲老人的幸福生活[N];四川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鵬佛;清代湘鄉(xiāng)曾氏家族與經濟社會[D];廈門大學;2003年
2 程舒?zhèn)?舊中國國會興衰述評[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宋佳;鴨綠江北岸朝鮮移民社會研究(1860-1910)[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董立劍;晚清兵書通考(道光至宣統(tǒng)年間)[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羅曉華;變遷中的維續(xù)與固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石莉;清末民初上海的藝術家與民間贊助[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龔穎;明末清初與晚清時期來華傳教士角色變化之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6 王艷香;明清時期童蒙讀物中的歷史教育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8242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824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