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與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人生 ——對“閑”范疇的文化美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0 09:51
閑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其一方面指示著儒道禪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文人的一種審美人格;同時又標示著閑暇自由的現實文化活動,是文人的一種審美生活。與其他美學范疇比較,閑的重要意義不僅體現于藝術審美中,更重要的是體現于文化審美中。故本文運用文化美學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地探求閑之于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人生意義,此在國內還是首創(chuàng)。文章首先對閑之字源字義、體用二維、內涵精神、審美關聯以及于中國古典美學范疇中的重要地位進行宏觀概論。接之,從縱橫兩條線索展開研究。前四章從縱向文脈上,以閑之母范疇為中心,把握閑于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概念、術語和命題,以此來觀照閑于文人審美意識、文化生活、藝術理論中的重要美學意義。具體包括先秦“心閑”作為人生境界和“閑居”作為生活方式之奠定;中古“閑情”作為審美意識之確立、“閑業(yè)”作為文化藝術實踐之展開以及“閑”作為藝術創(chuàng)造理論之運用;唐宋元“閑意”、“閑味”作為審美人格之完成、“閑話”、“閑談”、“閑評”作為文化藝術評論之興起以及“閑”作為藝術風格理論之成熟;明清“閑趣”作為世俗審美情調、“閑賞”作為世俗審美生活之表現以及“閑文”、“閑筆”作為藝術體法之提倡。第五章...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6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字源初義與字義發(fā)展
二 閑作為精神境界與現實生存之體用二維
三 閑之內涵精神特征
四 閑之審美藝術關聯
五 閑之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的重要地位
六 研究方法與運思路徑
第一章 先秦:閑作為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之奠定
第一節(jié) “心閑無事”——道家對世俗功利“無而超之”的精神自然之閑
一、“心閑”:無事化與精神自然
二、有閑人格模式:“逸”之閑
三、有閑審美人生范式:“閑游”與“濠梁之樂”
第二節(jié) “樂樂”——儒家對禮“有而高之”的道德自然之閑
一、“樂樂”:情感化與道德自然
二、閑之人格模式:“雅”之閑
三、有閑審美人生范式:“游藝”與“舞雩之樂”
第三節(jié) 樂道“閑居”
一、道家“修德就閑”
二、儒家“閑居”以“求其志”
三、兩種“閑居”文化的融合及其后世發(fā)展
第二章 漢魏晉南北朝:閑作為審美意識之確立和審美藝術實踐之展開
第一節(jié) 情之“閑”:“閑”作為文人審美意識之確立
一、廣義之閑暇“深情”
二、狹義之男女“正情”
第二節(jié) “閑業(yè)”與審美藝術實踐
一、“正業(yè)”之余
二、“文以藝業(yè)”
第三節(jié) “入興貴閑”:“閑”之為藝術創(chuàng)造
第三章 唐宋元:閑作為審美人格之完成和審美藝術品評之成熟
第一節(jié) 意、味之“閑”:“閑”作為文人審美人格之完成
一、法、理之“閑”
二、意、味之“閑”
第二節(jié) “閑談”、“閑話”、“閑評”與審美藝術評論
一、文化閑論
二、藝術閑談
第三節(jié) “孤云生遠”:“閑”之為藝術品格
第四章 明清:閑作為世俗審美生活之表現與藝術體法之提倡
第一節(jié) “閑”:“閑”作為文人之世俗審美情調
一、身閑之世俗轉向
二、閑趣之審美提升
第二節(jié) “閑賞”與審美生活
一、“閑賞”之“閑”:對象上的世俗生活性
二、“閑賞”之“賞”:范式上于感官形式中見雅趣的現代審美性
第三節(jié) “閑文”、“閑筆”:“閑”之為藝術體法
一、“適趣閑文”
二、“閑心細筆”
第五章 閑作為子范疇之審美意義研究
第一節(jié) “閑靜”范疇序列與靜和素淡之審美心胸
一、從“閑靜”到“安閑”
二、靜和素淡之審美心胸
第二節(jié) “閑麗”、“閑雅”范疇序列與“有為而自然”之審美品格
一、“閑麗”與“閑雅”:若離若即的審美張力
二、“有為而自然”:藝術聲色體調之審美品評
第三節(jié) “閑曠”、“閑逸”范疇序列與“無為而自由”之審美品格
一、“閑曠”與“閑逸”:從超脫之“境”到超脫之“意”
二、“無為而自由”:藝術意境風格之審美品評
余論 “閑暇”范疇序列與現代休閑
一 身閑層次和時間體制:“閑暇”范疇序列
二 古代“休閑”向現代轉換的可能
三 現代休閑的文化反思與審美可能
附錄
附錄一: 西方現代休閑學研究關于“Leisure”的界定
附錄二: 現代休閑文化產業(yè)和休閑生活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儒稱“六經”為“六藝”考[J]. 蔣國保. 中國哲學史. 2006(04)
[2]明代游賞美學研究[J]. 吳功正.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05)
[3]什么是民間藝術?它何時會消亡——論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審美行為[J]. 邁克爾·歐文·瓊斯,游自熒. 民間文化論壇. 2006(01)
[4]休閑與審美: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J]. 潘立勇.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6)
[5]篆刻藝術隨筆(三)——閑語閑章[J]. 楊抱林. 貴州文史叢刊. 2005(04)
[6]文藝美學走向文化美學是否可能?——三論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J]. 姚文放.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5(04)
[7]六藝的變遷及其與六經之關系[J]. 吳龍輝. 中國哲學史. 2005(02)
[8]晚明社會生活的新動向[J]. 陳寶良.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9)
[9]游憩空間:城市需求的全新挑戰(zhàn)——訪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馬惠娣教授[J]. 祥生. 上海商業(yè). 2004(03)
[10]趣味的形而上之維——論審美實踐的審智品質[J]. 徐岱. 文藝研究. 2003(03)
本文編號:3428144
【文章來源】:復旦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16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 字源初義與字義發(fā)展
二 閑作為精神境界與現實生存之體用二維
三 閑之內涵精神特征
四 閑之審美藝術關聯
五 閑之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的重要地位
六 研究方法與運思路徑
第一章 先秦:閑作為人生境界和生活方式之奠定
第一節(jié) “心閑無事”——道家對世俗功利“無而超之”的精神自然之閑
一、“心閑”:無事化與精神自然
二、有閑人格模式:“逸”之閑
三、有閑審美人生范式:“閑游”與“濠梁之樂”
第二節(jié) “樂樂”——儒家對禮“有而高之”的道德自然之閑
一、“樂樂”:情感化與道德自然
二、閑之人格模式:“雅”之閑
三、有閑審美人生范式:“游藝”與“舞雩之樂”
第三節(jié) 樂道“閑居”
一、道家“修德就閑”
二、儒家“閑居”以“求其志”
三、兩種“閑居”文化的融合及其后世發(fā)展
第二章 漢魏晉南北朝:閑作為審美意識之確立和審美藝術實踐之展開
第一節(jié) 情之“閑”:“閑”作為文人審美意識之確立
一、廣義之閑暇“深情”
二、狹義之男女“正情”
第二節(jié) “閑業(yè)”與審美藝術實踐
一、“正業(yè)”之余
二、“文以藝業(yè)”
第三節(jié) “入興貴閑”:“閑”之為藝術創(chuàng)造
第三章 唐宋元:閑作為審美人格之完成和審美藝術品評之成熟
第一節(jié) 意、味之“閑”:“閑”作為文人審美人格之完成
一、法、理之“閑”
二、意、味之“閑”
第二節(jié) “閑談”、“閑話”、“閑評”與審美藝術評論
一、文化閑論
二、藝術閑談
第三節(jié) “孤云生遠”:“閑”之為藝術品格
第四章 明清:閑作為世俗審美生活之表現與藝術體法之提倡
第一節(jié) “閑”:“閑”作為文人之世俗審美情調
一、身閑之世俗轉向
二、閑趣之審美提升
第二節(jié) “閑賞”與審美生活
一、“閑賞”之“閑”:對象上的世俗生活性
二、“閑賞”之“賞”:范式上于感官形式中見雅趣的現代審美性
第三節(jié) “閑文”、“閑筆”:“閑”之為藝術體法
一、“適趣閑文”
二、“閑心細筆”
第五章 閑作為子范疇之審美意義研究
第一節(jié) “閑靜”范疇序列與靜和素淡之審美心胸
一、從“閑靜”到“安閑”
二、靜和素淡之審美心胸
第二節(jié) “閑麗”、“閑雅”范疇序列與“有為而自然”之審美品格
一、“閑麗”與“閑雅”:若離若即的審美張力
二、“有為而自然”:藝術聲色體調之審美品評
第三節(jié) “閑曠”、“閑逸”范疇序列與“無為而自由”之審美品格
一、“閑曠”與“閑逸”:從超脫之“境”到超脫之“意”
二、“無為而自由”:藝術意境風格之審美品評
余論 “閑暇”范疇序列與現代休閑
一 身閑層次和時間體制:“閑暇”范疇序列
二 古代“休閑”向現代轉換的可能
三 現代休閑的文化反思與審美可能
附錄
附錄一: 西方現代休閑學研究關于“Leisure”的界定
附錄二: 現代休閑文化產業(yè)和休閑生活方式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漢儒稱“六經”為“六藝”考[J]. 蔣國保. 中國哲學史. 2006(04)
[2]明代游賞美學研究[J]. 吳功正.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05)
[3]什么是民間藝術?它何時會消亡——論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審美行為[J]. 邁克爾·歐文·瓊斯,游自熒. 民間文化論壇. 2006(01)
[4]休閑與審美: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J]. 潘立勇.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6)
[5]篆刻藝術隨筆(三)——閑語閑章[J]. 楊抱林. 貴州文史叢刊. 2005(04)
[6]文藝美學走向文化美學是否可能?——三論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J]. 姚文放.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5(04)
[7]六藝的變遷及其與六經之關系[J]. 吳龍輝. 中國哲學史. 2005(02)
[8]晚明社會生活的新動向[J]. 陳寶良.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9)
[9]游憩空間:城市需求的全新挑戰(zhàn)——訪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馬惠娣教授[J]. 祥生. 上海商業(yè). 2004(03)
[10]趣味的形而上之維——論審美實踐的審智品質[J]. 徐岱. 文藝研究. 2003(03)
本文編號:34281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42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