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興衰與沉浮:從歷史到未來
本文選題:德國 + 宗教改革 ; 參考:《人民論壇·學術(shù)前沿》2016年01期
【摘要】:研究德國歷史演進中的要素是一個重要的命題。在古代,德國沒有經(jīng)歷深度的羅馬化;在中世紀,德國延續(xù)了千年的政治分裂;德國的帝國模式帶有家族統(tǒng)治的特點,常常打著帝國的名號"以權(quán)謀私";德國的人民力量強大,常常在關(guān)鍵時刻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德國歷史發(fā)展中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重視,籍此可以加深我們對于德國的認識;同時,還要認識到德國的要素一直影響著德國歷史的發(fā)展,無論是對德國宗教改革,還是對當今的德國的變遷。分析德國發(fā)展模式的特點和局限性,也能夠辨別德國與英國、法國發(fā)展進程中的差異,加深對德國獨特發(fā)展道路的認識,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to study the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of German history. In ancient times, Germany did not go through deep Romanization; in the Middle Ages, Germany continued a thousand years of political division; its imperial model was characterized by family rule, and it often used the name of empire to "use its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and its people were powerful. They often act as mainstays at critical times.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history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order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Germany.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also realize that the elements of Germany have always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history, whether it is the religious reform in Germany, Or a change in today's German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of German development model,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rmany and Britain, an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rmany's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德國宗教改革時期國家與教會關(guān)系變遷”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BSS028
【分類號】:K51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云陽;陸迪民;;從德國人的性格看二戰(zhàn)的爆發(fā)[J];新學術(shù);2009年01期
2 朱維毅;;為二戰(zhàn)懺悔,因為德國人反省歷史[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5期
3 郭建;;德國:中國的一面鏡子[J];炎黃春秋;2013年07期
4 呂晗子;;德國的贖罪之路[J];青年博覽;2014年15期
5 曹莉莉;;歐盟發(fā)展歷程及其各發(fā)展階段中德國的作用分析[J];商;2012年19期
6 李樂曾;孫中山的南方政府與德國[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6期
7 何蘭;德國不承認偽滿洲國政策的形成原因[J];世界歷史;2002年02期
8 洋洋;;希望的種子[J];當代軍事文摘;2007年12期
9 王揚;試論1919-1932年德國遠東政策特點及成因[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邢來順;近代工業(yè)化時期的德國移民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威廉·瑞伯亨格;梁潔;;中世紀至今德國的城市和國家:現(xiàn)代市民社會在城市傳統(tǒng)中的起源[A];都市文化研究(第2輯)——都市、帝國與先知[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于濤;寸土寸金之地,德國人為何舍得留給“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上海市世界史學會副會長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鄭寅達;德國興衰中的文化因素[N];解放日報;2012年
3 新華社記者 吳黎明;德國對二戰(zhàn)從來不止是道歉[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4 裘元倫;德國如何在大變革中保持社會穩(wěn)定[N];學習時報;2013年
5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德國 回憶歷史反思責任[N];人民日報;2005年
6 本報特約作者 許晟;從德國的歐洲到歐洲的德法[N];財經(jīng)時報;2005年
7 魯?shù)婪颉ね吒窦{;處理過去的陰影:國家的責任(上)[N];南方周末;2005年
8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不能“歷史化”的過去[N];人民日報;2005年
9 本報專稿 虞南;德國新納粹謀建“第四帝國”[N];世界報;2009年
10 本報駐柏林記者 柴野;德國不能容忍為納粹歷史張目[N];光明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苑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處理德國戰(zhàn)爭賠償問題的政策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辰成;別理德國人!?美國對德反親善政策探微,1944-1945[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白雪;試析統(tǒng)一后德國的聯(lián)合國政策[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3 蔣健健;德國知識分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王倩;四國占領(lǐng)期間的德國婦女(1945-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方一幸;聯(lián)邦德國的歷史政策與社會參與(1949-1958)[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6 蘇文彪;魏瑪時期德國反猶主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田煥云;魏瑪時期德國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及身份認同[D];河南大學;2013年
8 李光;德國穆斯林族群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9 李金哲;戰(zhàn)后初期蘇聯(lián)維護德國統(tǒng)一的外交政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謝君;19世紀德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為什么伴隨著戰(zhàn)爭[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751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975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