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蘇格蘭地區(qū)不列顛民族認同問題初探
本文關鍵詞:18世紀蘇格蘭地區(qū)不列顛民族認同問題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南京大學》 2012年
18世紀蘇格蘭地區(qū)不列顛民族認同問題初探
王慧君
【摘要】:1707年合并法案通過以前,蘇格蘭的民族認同是在反對英格蘭的“帝國和殖民企圖”中確立起來的。然而隨著合并法案的通過,蘇格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政治地位喪失,蘇格蘭傳統(tǒng)的民族認同,即一個在英格蘭的覬覦下一直保持光榮獨立的國家失去了合理存在的基礎。面對英格蘭先進文化的沖擊,政治民族主義的核心是保持獨立與自由,而在日益商業(yè)化的社會里,還處于蒙昧階段的蘇格蘭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建構起新的民族認同,引入英格蘭的商業(yè)文明和政治架構,實現文明化。正是在這種理念基礎上,蘇格蘭完成了對政治、宗教、法律以及文化方面的整合,并構建出一種新的民族認同即不列顛民族認同。作為新不列顛政治體的一部分,蘇格蘭分享了帝國在商貿上的利益,社會發(fā)展也有相當的起色,在1730年至1800年間迎來了自己發(fā)展的輝煌時代。新不列顛民族認同的形成僅給不列顛島內帶來了和平、秩序和繁榮,也為英國在18世紀的殖民爭霸戰(zhàn)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打下了基礎。然而蘇格蘭畢竟曾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也是一個從14世紀起就擁有民族認同感的國家,因而仍然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和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隨著英帝國開始走下坡路,蘇格蘭人對于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也日趨增強,民族分離主義運動開始有所發(fā)展。不過,蘇格蘭當前所謂的獨立愿望只不過是為了爭取更多的自主權而已,但其現實的經濟、社會狀況決定了她還很難離開聯(lián)合王國,蘇格蘭有大量的社會問題需要聯(lián)合王國的幫助?梢哉f,英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舊處于民族主義時代。 本文第一章介紹蘇格蘭、英格蘭合并的歷史背景。歷史上英吉利人與蘇格蘭人之間不但缺少共通之處,反因頻繁的戰(zhàn)爭而產生深重的歷史積怨。雖然兩國在1603年實現了王位聯(lián)合,但英格蘭與蘇格蘭仍是兩個充滿沖突的相互獨立的國家。由于共主國王日益英格蘭化,凡事必以英格蘭利益為先等原因,實際上蘇格蘭已成為英格蘭的附屬。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格蘭與法國不可避免地成為近代歐洲爭霸的兩個主角,此時的蘇格蘭議會已經取代共主國王成為蘇格蘭的權力中心,英格蘭再無法通過王位聯(lián)合來控制蘇格蘭的目的。為防止蘇格蘭與法國再度結盟,英格蘭最終選擇與蘇格蘭合并為大不列顛聯(lián)合王國。 第二章主要論述新不列顛民族認同在蘇格蘭地區(qū)的表現。在不列顛民族認同理念的基礎上,蘇格蘭對英格蘭的制度與文化兼收并蓄,批判吸收,完成了對政治、宗教、法律以及文化方面的整合,將自身發(fā)展置于聯(lián)合王國的框架之下,從而成為新不列顛王國的一部分。在政治上,蘇格蘭不再設立議會,蘇格蘭選派代表進入新的大不列顛議會,對整個大不列顛的事務有發(fā)言權;宗教上,盡管蘇格蘭長老制教會與安立甘宗存在巨大差異,但最后雙方還是達成妥協(xié),以法案的形式確保安立甘宗與蘇格蘭長老制教會在聯(lián)合王國內共存并相互獨立,兩者均為聯(lián)合王國的國家教會。此后蘇格蘭地區(qū)的宗教信仰逐漸走向寬容;法律上,合并之前的英格蘭與蘇格蘭兩王國都具有自己的法律。英格蘭屬于普通法體系,而蘇格蘭法卻屬于大陸法體系,并深受羅馬法傳統(tǒng)影響。經過權衡與相互妥協(xié),蘇格蘭和英格蘭最后在法律問題上達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即統(tǒng)一兩國的公法,保持兩國私法的相互獨立與完整。合并后的蘇格蘭取消了其獨立的議會,甚至民事案件的最高審也只能在威斯敏斯特議會聽審,從此開始接受英國普通法判例的深切影響,并最終發(fā)展成為一種混合法體系;在文化方面,蘇格蘭啟蒙思想家以“歷史敘事”為手段,通過把蘇格蘭的傳統(tǒng)和歷史標識為“野蠻的”,把“英格蘭”的傳統(tǒng)和歷史標識為“文明的”,從而得以在徹底顛覆蘇格蘭性的基礎上確立起對英格蘭性和不列顛性的認同,并進而熔鑄成18世紀蘇格蘭的時代精神。在新的不列顛認同中,基于多樣性文化和族群的異質性差異的重要性被極度的弱化,而基于普世性“文明”的同質性差別的重要性得到高度的張揚。而從廣義上講,這也是民族主義的一種表現形態(tài),因為它也是以民族的利益為核心,以民族的發(fā)展為要務,體現出對民族的深沉的愛,只是在民族發(fā)展的路徑的選擇上不同而已。 第三章主要探討新不列顛民族認同形成的影響。通過合并與新民族認同的構建,蘇格蘭則獲得了與英格蘭及英格蘭殖民地自由貿易的權利,并以此為契機,與英格蘭一起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民族。經濟的繁榮帶來文化上的繁榮,“蘇格蘭啟蒙運動”是后人對這一名目之下的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結性表達。18世紀的大不列顛,學術思想的重心是蘇格蘭而非英格蘭,蘇格蘭的首府愛丁堡被譽為“大不列顛的雅典”,不僅在知識創(chuàng)新上為自身贏得了后世崇敬的眼光,而且在當時就對歐美啟蒙運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不過,合并之后的蘇格蘭仍然保留著很大的獨立性和鮮明的民族傳統(tǒng),隨著英帝國的衰落,蘇格蘭人對于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感也日趨增強。但是,300年的聯(lián)合王國已經造就了你中有我的現實,而民族記憶中的遙遠的恩怨如果沒有現實利益的操縱并不會對政局產生實際影響。 最后一章為總結,新不列顛民族認同的形成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成功范例,它留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認真總結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對于研究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和國際關系問題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56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林毓生;;從蘇格蘭啟蒙運動談起[J];讀書;1993年01期
2 朱焱;;蘇格蘭獨立夢難期[J];南風窗;2007年09期
3 王超;;蘇格蘭啟蒙運動與現代性關系初探[J];求是學刊;2010年04期
4 周保巍;;走向“文明”——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歷史敘事”與“民族認同”[J];浙江學刊;2007年03期
5 周保巍;;蘇格蘭啟蒙運動中的“道德原則”與“社會變遷”——以“勤勉”觀念為個案的考察[J];浙江學刊;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昌切;;現代進程中的民族與國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姜德福;國內學術界對15—18世紀西歐貴族的研究述評(1979—2001)[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3 汪又菊;;儀式與生存邏輯——從人類學角度解讀《紅樓夢》中賈府祭祖儀式[J];安徽農學通報;2008年24期
4 吳青松;;失地農民發(fā)展社會網絡的困境——以南京市郊社區(qū)“仙居雅苑”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年26期
5 李海濤;陳泉;姚兆余;;農村居民就醫(yī)過程中的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南通市的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6 朱菊香;方維保;;自傳式思維的文學表現——論20世紀安徽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方國武;;世俗化的批判性敘事——晚清譴責小說的政治敘事形態(tài)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袁苑;周興國;;高校部分教師自我認同危機的產生及消解[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9 李雄燕;;消費主義語境下的道教生命美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王璐;羅杰;;探求中國傳統(tǒng)精髓文化的世俗化傳播方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2 劉永生;;民族認同視閾下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貴州發(fā)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理論研究[C];2011年
3 林華;;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與影視傳播研究——以貴州影視作品為例[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梁華;;后現代主義文化視角——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理論綜述[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陶玉霞;;從文化創(chuàng)意到文化重建——鄉(xiāng)村游憩未來之路[A];2012中國旅游科學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郭亮;;維米爾家世考疑:一種文化地圖的方式[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孟憲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風景畫中呈現方式研究[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鄭丹丹;;女性集體行動與社會空間塑造——以耽美現象及粉絲組織為例[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孟維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掙扎[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10 林曉珊;;性別表演與性別認同:城市職業(yè)女性香煙消費的情境與實踐[A];2009年中國社會學年會“中國社會變遷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賈科;20世紀英美文官培訓發(fā)展與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靜;全球化背景下跨國公司倫理溝通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經燚;返鄉(xiāng)農民工家鄉(xiāng)認同感實證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者麗瓊;英國反家庭暴力法律的歷史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吳飛;英國憲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柳克方;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認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朱曉慧;市場經濟與人的發(fā)展[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睿;西方發(fā)達國家彈劾制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河衛(wèi);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國形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萍;春節(jié)晚會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瑩;;俄羅斯民族認同中的政治文化指向[J];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03期
2 劉付靖;;秦漢社會的民族認同情感試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3期
3 何鶯;;文化帝國主義與民族文化、民族認同[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呂建福;;論宗教與民族認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王沛;趙國軍;喇維新;;回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6 唐林麗;;晚清時期的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建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7年08期
7 翟金懿;;政治認同抑或民族認同——“亞洲和親會”骨干成員的抉擇[J];法制與社會;2007年07期
8 熊沛軍;;沈從文的苗族意識及在文學中的表現形態(tài)[J];宜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9 宋銀秋;;語言意識形態(tài)與民族認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9年06期
10 李學保;;民族認同、族裔民族主義與后冷戰(zhàn)時代的世界沖突[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宮玉寬;;我國少數民族民族認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2 史慧穎;張慶林;范豐慧;蔣立松;;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民族民族認同特點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莊孔韶;蘭林友;;黃淑娉教授學術研究評述[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馬川;李曉文;;少數民族個體在民族認同過程中的雙重性[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李春;張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認同及其與個體主義/集體主義傾向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佐斌;秦向榮;;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民族認同及其發(fā)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余治平;;民族認同與核心價值的現代重構——新中國60年與中華未來新路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8 李向平;;屬性與身份的整合——宗教與民族認同資源的社會化路徑[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9 徐曉旭;;羅馬統(tǒng)治時期希臘人的民族認同[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10 龍藜;;藏族鍋莊舞的教育人類學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記者 魏武 衛(wèi)敏麗 傅雙琪;[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青海省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執(zhí)筆 吳玉敏;[N];人民日報;2009年
4 中國人民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 張踐;[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特約評論員 黨國英;[N];南方周末;2009年
6 周謹平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陳引馳;[N];東方早報;2008年
8 樊紅敏;[N];鄭州日報;2008年
9 牛銳;[N];中國民族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龔丹韻;[N];解放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楊玉;云南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與語言態(tài)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佟春霞;文化殊異與民族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樊義紅;文學的民族認同特性及其文學性生成[D];南開大學;2012年
7 周文;佤族心理認同的代際差異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8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會歷史變遷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戴曉東;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海淑;宗教認同與民族認同的互動[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趙北揚;民族學校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賈英仙;散雜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的教育人類學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覃健;地方敘事中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喇維新;西北回族大學生民族認同、心理健康與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陳瑾;民族認同的語用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紅梅;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認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9 姚靜芬;內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區(qū)分的測量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黃曉坤;民族認同與民族精神的培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18世紀蘇格蘭地區(qū)不列顛民族認同問題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84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6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