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十九世紀中后期在美華工的工作及待遇狀況
本文關鍵詞:論十九世紀中后期在美華工的工作及待遇狀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師范大學》 2014年
論十九世紀中后期在美華工的工作及待遇狀況
蔡桂蕓
【摘要】:美國是一個主要由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移民及其后代組成的國家,幾百年以來,數以千萬的外來移民遠涉重洋,踏上北美大陸,不同時期的移民潮對美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fā)現金礦后,掀起了歷史上的淘金熱,來自英國、法國、德國、土耳其、中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的淘金者紛紛涌入美國。1848年3名中國人到達加利福尼亞州,成為有正式記錄的到達加州的第一批中國勞工,隨著淘金浪潮席卷全球,中國東南沿海的人民為賺錢謀生遠赴北美大陸,這些人多為自耕農,以男性為主,幾乎沒有受過學校教育,他們到達美國后,主要集中在美國西部地區(qū),尤其是淘金熱興起的加州,,成為中國勞工最集中的地區(qū),他們在美國一般從事開礦修路等危險而繁重的工作,工資低廉,被稱為“華工”。華工固守傳統(tǒng),勤儉節(jié)約,吃苦耐勞,成為當地主要的勞動力。 大批華工到達美國后,很快投入到西部各州尤其是加州的開發(fā)浪潮中,開采礦產、修建鐵路、開懇荒地、發(fā)展農業(yè),使沼澤地變成良田,把加州變?yōu)楣葌}。此外,華工在服裝業(yè)、制鞋業(yè)、罐頭制造業(yè)等輕工業(yè)和餐飲業(yè)、洗衣業(yè)等服務業(yè)同樣貢獻了自己力量。無論是在哪個領域,華工們都憑借嫻熟的技術和頑強的精神贏得了人們的贊美,華工對美國特別是加州所作的貢獻為世人矚目,可以說,美國西部的繁榮與華工的付出密不可分。但是,華工在美國的工作待遇和社會待遇卻極為低下,隨著淘金熱的結束和鐵路建設的完成,華工開始受到少數種族主義分子和美國政府的不公正對待,以加州的排華為開端,很快形成席卷整個美國大陸的排華風潮。在排華期間,美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排華法案,特別是1882年排華法的出臺,使在美華工蒙受了巨大的恥辱和迫害,而這種不公正待遇直到1943年排華法廢除才有所改善。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712.4;D417.1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建新;華工在美國西部經濟開發(fā)中的歷史作用[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2 趙春元;;華工開發(fā)美國西部的功績及其苦難[J];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3 趙巧萍;旅美華工與近代美國西部的經濟發(fā)展[J];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4 李其榮;;近代美國的華工述略[J];華中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5 彭家禮;歷史上的華工出國[J];近代史研究;1984年06期
6 李家駒;清政府對華工出洋的態(tài)度與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9年06期
7 仇華飛;1882年美國華工限制法產生的前前后后[J];江海學刊;1996年01期
8 徐蕾;美洲金礦潮中的華工[J];金屬世界;2001年03期
9 奚國偉;為建筑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作出貢獻的華工[J];歷史教學問題;1994年05期
10 王寅;19世紀下半葉華工對美國鐵路建設的貢獻[J];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方旭紅;論“黃禍論”的形成根源及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2 鄭小春;;太平天國時期的徽州團練[J];安徽史學;2010年03期
3 朱安文;;19世紀中后期美國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業(yè)職業(yè)教育[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9期
4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5 徐美君;;美國排華原因新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6 萬曉宏;清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之演變[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7 楊大江;胡佛政府反危機的政策措施及其評價[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寧寧;;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與華工出洋合法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9 梁建;;崔國因護僑述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宋建設;日本大陸政策、俄國遠東政策與中國東北[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安山;;清朝政府對非洲華僑政策探析[A];北大非洲研究叢書——中國與非洲[C];2000年
2 王曉軍;;淺論近代廣西龍州鐵路之籌建[A];蘇元春與壯族邊疆開發(fā)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國與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姜義華;;論文化的摩擦、適應與再創(chuàng)造——美國華人文化變遷試析[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5 邵雍;;1911年春孫中山加拿大之行述略[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6 賈小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政府關于善后防務的認識、討論與決策——兼論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近代化未能起步的原因[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7 賈小葉;;試論督撫與《馬關條約》簽訂后的換約問題[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換[C];2007年
8 徐杰舜;徐桂蘭;;在遷徙中實現新的文化認同——以廣府人的形成為例[A];族群遷徙與文化認同——人類學高級論壇2011卷[C];2011年
9 袁艷;;試論墨西卡利華人社會的興起(1902—1937)[A];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七輯)[C];2010年
10 倪正茂;;從法律激勵看對中國法律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A];中國夢: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李秀紅;喬治·華盛頓與美國總統(tǒng)制的初步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5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城市社會發(fā)展(1841-1941)[D];暨南大學;2011年
8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9 陶莎莎;海外中國公民安全保護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達日夫;中東鐵路與東蒙古[D];內蒙古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暴紅博;曾國荃與天京之役[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志軍;論海外華僑權益的法律保護[D];湘潭大學;2010年
4 張盛滿;華僑參政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穎;跨越與再現[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6 胡龍華;離散文化視角下的黃哲倫劇作《家庭奉獻》[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7 耿直;早期美國華工的命運(1865—1894年)[D];山東大學;2010年
8 張惠娟;晚清湘軍的“三緣”特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小平;民國時期福建農村合作運動(1935-1949年)[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長江;甲午戰(zhàn)后至戊戌維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朱傑勤;十九世紀加里曼丹華僑及其反抗荷英殖民者的斗爭[J];東南亞研究資料;1963年03期
2 黃安年;外來移民和美國的發(fā)展[J];世界歷史;1979年06期
3 鄧蜀生;關于美國華人歷史的幾點思考[J];世界歷史;1988年01期
4 王寅;19世紀下半葉華工對美國鐵路建設的貢獻[J];歷史教學問題;1999年04期
5 巖生成一;李述文;;論安汶島初期的華人街[J];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63年01期
6 福田省三;李述文;;荷屬東印度的華僑[J];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63年02期
7 丁則民;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修建與華工的巨大貢獻[J];史學集刊;1990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曉燕;近代美國排華根本原因辨析[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2 高秋芬;;美國1882年排華法案的歷史原因探析[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吳金平;排華法下的中國移民與美國移民官員[J];八桂僑史;1999年04期
4 劉蓮芬;試論19世紀后半期美國的排華問題[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歐志雄;淺析美國早期地方排華及其對華僑的影響(1848~1882年)[J];東南亞縱橫;2005年06期
6 朱衛(wèi)斌;西奧多·羅斯福與排華[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7 吳金平;美國華僑與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年01期
8 任東來;;華人在美國的歷史[J];書摘;2007年05期
9 曹前;;晚清美國排華政策及清政府的態(tài)度[J];華僑歷史;1986年04期
10 張濤;;孔子與美國排華高峰期華人的認同建構——以美國主要報紙為例[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記者 王豐豐 杜靜;美參院全票通過一項法案 為排華法案道歉[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2 ;[N];法制日報;2006年
3 記者 王豐豐 王薇 報道員 楊向若;[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4 本報記者 楊子巖;[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
5 ;[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胡謙;美國的中國形象觀與排華法的廢除[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雅柳;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美國排華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3 溫彩霞;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美國加州華人、日本人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李帥;美國歷史上“排華”與“排日”運動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 劉冠楠;美治時期《排華法案》在菲律賓的頒布及其實施[D];廈門大學;2009年
6 李曉靜;1905年中國抵制美貨運動與美國的對策[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宋泳;戰(zhàn)后印尼排華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8 趙義娟;美國移民史上難堪的一頁[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9 蔡桂蕓;論十九世紀中后期在美華工的工作及待遇狀況[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論十九世紀中后期在美華工的工作及待遇狀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23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6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