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及其社會功能——對默頓和利奧塔二者科技知識觀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知識及其社會功能——對默頓和利奧塔二者科技知識觀的比較研究
【摘要】:默頓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社會科學家之一,其社會學理論研究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科學、知識、社會問題及社會政策等諸多領域。在本文中筆者著重分析了其早期以知識社會學的方法將科學看作一種在社會文化價值、經(jīng)濟和階級等社會因素上形成的知識形態(tài)的觀點和其后期以科學社會學的方法將科學看作一種具有獨特精神特質(zhì)的社會制度的觀點。 利奧塔作為后現(xiàn)代主義學者,他對后現(xiàn)代社會中關于知識的問題作了系統(tǒng)論述。在本文中,筆者重要分析了他有關后現(xiàn)代狀態(tài)下知識的變化及其多元性、平等性、商業(yè)性和悖謬性的觀點。 本文以默頓和利奧塔二者有關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的研究為切入點,以理論研究為主,采用比較的方法對二人在知識的涵義、知識的特點和知識的社會功能三個方面的觀點進行了研究,認為默頓的科技知識觀是一種現(xiàn)代建構主義的觀點,而利奧塔的科技知識觀則是后現(xiàn)代解構主義的觀點。本文在批判地審視了現(xiàn)代及后現(xiàn)代西方學者的科技知識觀的同時聯(lián)系當代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實際,提出了要積極利用科技知識的正面作用,,弘揚科學精神和樹立人、自然和社會和諧統(tǒng)一的可持續(xù)科技發(fā)展觀。
【關鍵詞】:知識 科技知識 比較 默頓 利奧塔
【學位授予單位】:福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C091
【目錄】: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目錄4-6
- 引言6-8
- 第一章 知識的涵義8-21
- 1.1 默頓的觀點8-13
- 1.1.1 作為一種知識形態(tài)的科學8-11
- 1.1.2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科學11-13
- 1.2 利奧塔的觀點13-16
- 1.2.1 后現(xiàn)代知識13-14
- 1.2.2 科學知識14-15
- 1.2.3 敘述知識15-16
- 1.3 有關二者知識涵義的比較16-21
- 1.3.1 社會情境16-17
- 1.3.2 分析方法17-19
- 1.3.3 制度規(guī)范19-21
- 第二章 知識的特點21-33
- 2.1 默頓的觀點21-24
- 2.1.1 平等性21-22
- 2.1.2 合作性22-23
- 2.1.3 實踐性23
- 2.1.4 真理性23-24
- 2.2 利奧塔的觀點24-28
- 2.2.1 敘述知識的特點25-26
- 2.2.2 科學知識的特點26-28
- 2.3 有關二者知識特點的比較28-33
- 2.3.1 平等性28-29
- 2.3.2 積累性29-30
- 2.3.3 功利性30-31
- 2.3.4 一致性31-33
- 第三章 知識的社會功能33-45
- 3.1 默頓的觀點33-35
- 3.1.1 十七世紀英格蘭科學的社會功能33-35
- 3.1.2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的科學的社會功能35
- 3.1 利奧塔的觀點35-40
- 3.2.1 研究功能36-38
- 3.2.2 傳遞(教學)功能38-40
- 3.3 有關二者知識的社會功能的比較40-45
- 3.3.1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41-42
- 3.3.2 科學知識的目標42-43
- 3.3.3 功能分析的目的43-45
- 結論45-47
- 參考文獻47-49
- 致謝49-50
- 作者簡介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玉瓊;后現(xiàn)代知識觀對當今課程研究的啟示[J];集美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2 白紅梅;;一種新的教育使命:多元知識觀的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11期
3 李云鵬;;后現(xiàn)代知識觀對現(xiàn)代知識觀的超越[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4 于偉,李歐;利奧塔的知識合法性理論及其對當代教育觀的影響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陳嘉明;利奧塔的悖謬邏輯[J];浙江學刊;2002年05期
6 樸雪濤;;后現(xiàn)代知識觀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變革[J];復旦教育論壇;2006年06期
7 鄭樹平;;森林狼隊:讓人一頭霧水[J];體育博覽;1999年06期
8 吳武洲;論利奧塔的敘事與合法化思想[J];嘉應大學學報;2002年05期
9 胡雅寧;;后現(xiàn)代主義知識觀引發(fā)教育場域的變革[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流川楓;古格利奧塔:我在鳳凰城找到了什么?[J];當代體育;199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芳;;知識觀與中學地理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2 杜以芬;;“元敘事”的危機與知識合法性的局限——淺談利奧塔對后現(xiàn)代知識的社會學批判[A];山東省社會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建偉;孫燕青;;中學生的知識觀與學習觀初步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4 倪梁康;;柏拉圖的知識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從蓋提爾命題談起[A];“西文知識論”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趙雄峰;;語用學的政治——利奧塔“異教主義政治學”的實質(zhì)及困境[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龐丹;秦書生;梅其君;;杜威哲學中的系統(tǒng)整體論思想探析[A];“中國工程技術哲學的繁榮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高峰論壇暨遼寧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2005年年會會議交流材料[C];2005年
7 和震;;簡論杜威的知識觀及其對教育的意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董晨;;辨析新舊科學課程的知識觀、教學觀和評價觀[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9 王華容;;現(xiàn)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困惑[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卡恩·弗萊 文 朱虹 譯;利奧塔眼中的崇高[N];社會科學報;2004年
2 齊萬良;社會轉型與知識觀的嬗變[N];社會科學報;2000年
3 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 俞吾金;“宏大的敘事”會消失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中央財經(jīng)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郭德紅;整體知識觀:美國本科課改的核心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7年
5 萬俊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流失的道德[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6 陳占彪;不能用低俗炒作藝術[N];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盱眙縣教育局教研室 張文藝;中學地理教學知識觀的轉變[N];成才導報.教育周刊;2007年
8 北辰區(qū)教研室 呂欣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N];天津教育報;2010年
9 申霞艷(《花城》雜志編輯);批評就是夜行[N];中國圖書商報;2003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當前時代的倒退”[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冠君;利奧塔的“崇高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潘洪建;知識視域中的教學革新[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郝鴻軍;知識的合法性[D];吉林大學;2007年
4 章威;基于知識的企業(yè)動態(tài)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創(chuàng)新績效結果[D];浙江大學;2009年
5 張永祥;知識觀視野下的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吳奇;知識觀的演變[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宋磊;專家技能的養(yǎng)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管小其;啟蒙的后現(xiàn)代反思[D];黑龍江大學;2011年
9 尹少淳;理想與現(xiàn)實:基礎美術教育的知識觀及課程組織[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彥雨;科學世界的話語建構[D];山東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華云;知識及其社會功能——對默頓和利奧塔二者科技知識觀的比較研究[D];福州大學;2005年
2 蔡丹丹;論利奧塔的崇高美學[D];鄭州大學;2011年
3 胡芳;知識觀轉型與教師角色變遷[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國慶;知識觀的現(xiàn)代轉變與語文基礎教育改革[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5 王東娜;緘默知識觀下的教學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攀峰;試論當代課程知識觀的新發(fā)展及其對我國課程改革的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陳彩燕;關于整合課程知識觀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姚寧萍;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與中學地理教學改革——以高中地理教學為例[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娜;后現(xiàn)代視野中的利奧塔崇高美學[D];山東大學;2008年
10 夏冬杰;知識觀轉型及其對學生作業(yè)改革的啟示[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460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946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