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科學哲學
本文關鍵詞: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科學哲學
【摘要】: 本論文由引言、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的興起、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的發(fā)展、建構論之于社會科學哲學的意義、結論等幾部分組成。引言部分對本論文的選題、主旨、提綱、國內外研究狀況及寫作意義做了詳細說明,簡單介紹了各專題性論述的主要內容,澄清了論文中的主要概念、觀點。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以社會建構主義為線索,理清社會科學哲學的基本哲學思想,恢復社會科學和社會科學哲學的批判指導功能等。借以此,本論文主要展開了以下幾部分的論述。 第一部分詳細分析了建構論與社會科學的興起。就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關于科學、社會科學的重新理解和定位,都仍處于方興未艾的局面。本論文首先從其理論根源談起,顯然,關于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的興起是很多因素使然的結果,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來看,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興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根源,分別從啟蒙思想、現(xiàn)代主義思潮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社會學的影響和語言、社會心理學的危機三部分進行了闡述。 在論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的發(fā)展思想,這部分主要從建構論視野中的科學觀、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實踐觀、建構論視野中的真理觀和建構論視野中的人生觀四部分進行了闡發(fā)。首先,在建構論視野中的科學觀中,論述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科學觀和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科學觀;其次,在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實踐觀中,通過對兩個代表人物的社會實踐觀思想進行介紹,即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和吉登斯的建構主義思想,論述了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科學哲學在社會實踐方面的基本思想;再次,在建構論視野中的真理觀這部分中,主要從真理的客觀性和普遍標準被打破,科學是真理的化身被推翻,對認識真理相對性的重新詮釋等方面展開了闡述;在這一部分的最后,文章對建構論視野中的人生觀進行了分析,對社會科學哲學思想中人生觀的總結和概述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本論文主要從五部分將其進行了論述:“集體主義”觀點的興起、“和諧”觀念深入人心、對社會問題的重新詮釋、以人為本,全面認識人類自身、反思性觀念重新建立。 在論文的第三部分中,文章對建構論之于社會科學哲學的意義做出了論述,這部分重點從認識論意義、方法論意義和本體論意義進行了論述,通過對這三方面的意義進行闡述,使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以社會建構主義為視野來看待社會科學哲學思想的重要性。 在文章的結論部分對本篇論文做出了總結,指出本文的目的在于給社會建構主義和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領域注入一種新鮮的血液,對恢復社會科學哲學的批判指導功能提供一種理論實踐。在這一部分,首先論述了社會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視角,它的獨特之處和對于社會科學哲學發(fā)展的意義,接著對社會建構主義的不足之處進行了闡發(fā),指出它有待改進的地方,最后對社會科學哲學的發(fā)展前景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做了簡要的論述。文章最后指出,盡管國內外的學者對社會科學哲學的關注點有所不同、研究角度也有差異,但是社會科學哲學作為一個富有潛力的研究熱點,其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
【關鍵詞】:社會建構主義 社會科學哲學 科學知識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C02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7
- 第一章 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的興起17-22
- 1.1 啟蒙思想、現(xiàn)代主義思潮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17-18
- 1.1.1 啟蒙思想17
- 1.1.2 現(xiàn)代主義思潮17
- 1.1.3 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17-18
- 1.2 社會學的影響18-21
- 1.3 語言和社會心理學的危機21-22
- 第二章 建構論與社會科學哲學的發(fā)展22-42
- 2.1 建構論視野中的科學觀22-29
- 2.1.1 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科學觀22-27
- 2.1.2 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科學觀27-29
- 2.2 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實踐觀29-38
- 2.2.1 布迪厄的“實踐理論”29-32
- 2.2.2 吉登斯的社會科學哲學思想32-38
- 2.3 建構論視野中的真理觀38-39
- 2.3.1 真理的客觀性和普遍標準被打破38-39
- 2.3.2 “科學是真理化身”的觀點被推翻39
- 2.3.3 對“真理相對性”的重新詮釋39
- 2.4 建構論視野中的人生觀39-42
- 2.4.1 “集體主義”觀念的興起39-40
- 2.4.2 “和諧”觀念深入人心40
- 2.4.3 對社會問題的重新詮釋40-41
- 2.4.4 以人為本,,全面認識人類自身41
- 2.4.5 反思性觀念重新建立41-42
- 第三章 建構論之于社會科學哲學的意義42-48
- 3.1 認識論意義42-44
- 3.1.1 認識過程的建構性42
- 3.1.2 認識過程的能動性42-43
- 3.1.3 認識過程的社會性43-44
- 3.2 方法論意義44-46
- 3.2.1 實踐研究44-45
- 3.2.2 修辭學研究45
- 3.2.3 歷史、文化研究45
- 3.2.4 商談研究45-46
- 3.2.5 反思性研究46
- 3.3 本體論意義46-48
- 3.3.1 實在的反實證主義性質46-47
- 3.3.2 知識的歷史、文化特征47
- 3.3.3 知識的不確定性47-48
- 結論48-51
- 參考文獻51-53
- 在校期間發(fā)表文章53-54
- 致謝54-55
-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55-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凱波;;建構性社會工作概述[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5期
2 閆引堂;;超越社會建構主義——評當前課程社會學中的兩種后社會建構主義論述[J];教育學報;2011年04期
3 衣丹;;關于中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1年58期
4 梁愛民;;維果斯基心理發(fā)展視角下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構建與應用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1年03期
5 官群;;英語教師培訓“新圖”(NUMAP)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6 趙彩霞;;教師在幼兒同伴互動學習中的支持策略[J];幼兒教育;2011年07期
7 李華閩;;口頭展示在綜合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洪長安;;社會建構論視野下的傳統(tǒng)社會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11年06期
9 王茂福;;新經(jīng)濟社會學的價格理論論析[J];社會學研究;2011年05期
10 高文;;建構主義與教學設計[J];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新成;;社會建構主義簡析[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丁寧;;信息技術在MTI教學的應用:北外高翻學院的實踐[A];全國首屆翻譯碩士(MTI)教育與翻譯產(chǎn)業(yè)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正云;;論后現(xiàn)代主義影響下的家庭治療[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劉學斌;;政治學哲學:必要性與學科定位[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5 王家鶴;;家庭治療之米蘭系統(tǒng)模型[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林穎;;從新行為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述評班杜拉的《行動和思想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的觀點》[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7 郭金杰;;查爾斯·泰勒的詮釋性理解理論——詮釋性社會科學哲學的一種嘗試[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肖雷波;;科學合理性——從理論走向實踐[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顧曉樂;;建構主義教學指導下的英語情景劇表演[A];高教改革研究與實踐(上冊)——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徐竹;;“介入之下的不變性”——論可操作性因果概念及其社會科學哲學意義[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殷杰 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社會科學哲學:構筑社會科學的思想基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孫德忠 武漢理工大學人文學博士;兩極之間的張力追尋[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3 江怡;中西哲學交流的重要渠道[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楊曉萍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與太平洋研究所;西方語境下的“安全環(huán)境”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楊榮 通訊員 趙存存;科學實在論的進步及走向[N];光明日報;2001年
6 理查德·哈德遜/文 呂增奎/編譯;雜交的后馬克思主義[N];社會科學報;2004年
7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段偉文;科技哲學30年[N];光明日報;2008年
8 宋偉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讓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成為一門社會科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9 戴曉東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跨文化交際理論:從歐洲主導到亞非突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康敬奎;STS:從理論走向實踐[N];中華讀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亞軍;“反恐”話語意識形態(tài)分析: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的描寫與闡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勃然;英語項目學習模式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探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房慧;經(jīng)驗學習的反思與建構[D];西南大學;2010年
5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黃小揚;背景知識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干預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7 馮新華;大學英語教師個人通識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張家華;網(wǎng)絡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9 張楊;西方兒童權利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nóng)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云云;建構論視野中的社會科學哲學[D];山西大學;2008年
2 張雪松;社會建構主義視角下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于冰;國外“社會—文化”視角下科學學習理論研究的進展與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徐慶利;在社會建構主義框架內審視大學英語教師的作用[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5 郭奕杉;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哲學思想[D];山西大學;2008年
6 于婕;后經(jīng)驗主義社會科學哲學的思想特征[D];山西大學;2008年
7 王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8 王華;從社會建構主義視角探究大學英語學習觀念[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9年
9 黃宏;英語同義詞與高中英語同義詞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亞玲;對西方社會比較研究的新認識—社會建構主義視域[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5070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65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