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社會學視野下的天等壯族傳統(tǒng)“暖屋”儀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3 22:17
【摘要】:本文對農民返鄉(xiāng)建房建而不住的現象進行反思,將這種現象置于具體的村落空間中進行考察。在文獻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對天等壯族建房活動過程和相關的儀式進行了人類學田野調查,對天等壯族族群的人居空間認知觀念加以理論分析。以個案分析為基礎,從空間的視角運用布迪厄空間社會理論中“慣習”、“場域”核心概念,分析中屯壯族家屋營造實踐活動,試圖對天等壯族的人居空間觀提出自己的觀點。天等中屯壯族把建房當作一件人生大事,建房過程中不同的儀式貫穿其中,新房入宅儀式以及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敬土、祭祖、祀鬼神、禳災祈福等儀式已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天等中屯壯族家屋營造過程中以及使用過程中的一系列儀式是一種“暖屋”儀式,是壯族人民運用地方性知識建構理想家屋的一種方式。這種“暖屋”方式是在“天人合一”價值觀和“人和”的倫理道德觀指引下,通過儀式的方式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天等中屯壯族家屋營造實踐活動為個案分析,考察了當地人家屋營造中選宅基地、擇日、動土、封頂、入宅等過程和相關的儀式內容。家屋營造活動遵循的是傳統(tǒng)信仰習俗即堪輿術,其中選宅基地、擇日儀式追求的是家屋與宇宙、自然、相鄰建筑之間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和諧。動土、入宅儀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祭祖、敬神、禳災祈福儀式等追求的是人與土地、祖先、灶神等超自然之間的和諧。在家人生病、發(fā)生意外等事件時,中屯壯族處理家屋危機的方式再次充分考慮了家屋的風水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神靈、祖先神靈等超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們從始至終都在追求人、屋、神之間的和諧,從而獲得心理與精神上的滿足。另外,家屋營造過程和日常使用過程中的親屬、鄰里幫工、禮物交換等活動說明倫理道德觀是鄉(xiāng)村社會秩序良性發(fā)展的價值基礎。本文的主要觀點是:天等壯族人居空間認知觀念是在“天人合一”價值觀和鄉(xiāng)土倫理道德觀的指引下,構建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人神共居”的、“暖”的、“潔凈”的家屋,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超自然之間的和諧。基于對天等壯族人居空間認知觀念的研究結論,在當下全面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過程,為壯鄉(xiāng)鄉(xiāng)村文化建設提出幾點個人拙見,主要從壯族文化自信建構的角度進行討論:一是在政策層面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經濟層面注重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三是注重壯族文化主體的參與性與創(chuàng)造性。
【圖文】:
天等縣地圖(來源:天等縣志)
中屯村落空間結構(來源:筆者繪于2018年10月1日)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C912.8
本文編號:2711823
【圖文】:
天等縣地圖(來源:天等縣志)
中屯村落空間結構(來源:筆者繪于2018年10月1日)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C91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王彪;;空間社會學:當代社會解釋的新路徑[J];社會工作(學術版);2011年06期
2 潘澤泉;;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社會空間轉向[J];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3 郭立新;打造生命:龍脊壯族豎房活動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4 韋熙強,覃彩鑾;壯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J];廣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5 黃世杰;;壯族師公及其經典研究[J];社科與經濟信息;2001年02期
6 李亦園;傳統(tǒng)價值觀與健康行為[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7 覃彩鑾;試論壯族民居文化中的“風水”觀(下)[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3期
8 覃彩鑾;試論壯族民居文化中的“風水”觀(上)[J];廣西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9 黃世杰;桂西壯族鬼的觀念淺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冶;廣西壯族傳統(tǒng)聚落及民居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焦佩恩;南宋上梁文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2 周杰;原生態(tài)視野下的廣西黑衣壯傳統(tǒng)民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7118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71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