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質性社會學本土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01-12 14:34
【摘要】:目前,國內學術界以“質的研究”、“質性研究”為題的成果出現(xiàn)了不少,但大多過于強調其方法的意義,以致將“質性研究”等同于“質性方法的研究與應用”,換言之,即缺乏貼近社會一歷史的理論視野和研究思路作為支撐。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并在研究路徑方面實現(xiàn)突破,本文嘗試著,由梳理質性的話語脈絡及其歷史分野出發(fā),追述社會學的歷史傳統(tǒng)并在中國社會思想傳統(tǒng)中尋求支持,同時選取一定的質性社會學理論向度,對質性社會學進行嘗試性建構,完成質性社會學本土化的敘事內容,實現(xiàn)厘清理論向度、提出核心概念等目標。 全文總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緒論部分。本章內容主要介紹了與質性社會學相關的研究背景及其意義,歸納梳理國內外以質性社會學為研究主題的系列成果,展現(xiàn)了質性社會學本土化的發(fā)展脈絡,與此同時,詳細闡述了質性社會學的研究任務及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簡要指出可采用梳理文獻、比較分析、重溫個案等三種研究方法。 第二章通過梳理常人方法學思想脈絡,回顧現(xiàn)象學社會學誕生過程,多維度、多視角地展現(xiàn)了質性社會學興起的思想淵源所在。一方面在完成以加芬克爾為核心人物的常人方法學理論追溯基礎上,引出一個以往常常容易被忽視的理論思路——社會行動論,并反思性地理解了常人方法學的概念內核,以進一步回歸到對社會學核心議題的關注;另一方面立足于舒茨的敘述,現(xiàn)象學社會學與解釋社會學的歷史關聯(lián)得到進一步澄清和明確,解釋學傳統(tǒng)所擁有的理論特質也得以在質性社會學的整體框架和研究路徑中予以體現(xiàn),從而能夠使現(xiàn)象學社會學為質性社會學的理論建構在方法論層面提供思考方向。 第三章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質性社會學概念譜系。首先,在對質性社會學進行學科概念界定的基礎上,將其內容分成三種概念類型,即帶有反身性特征的概念、質性研究視野中的概念及與社會學互動建構的概念,再通過這三層概念體系的內容劃分,涌現(xiàn)和產(chǎn)生了一系列類似于質性社會、社會結構流、聚合一離散論、質性時空觀等分析型概念;其次,從知識生產(chǎn)中的主體間性視角來審視和解讀質性社會學,透過知識生產(chǎn)過程,進一步闡明研究歷程如何實現(xiàn)理論外化,厘清并明確認識到知識再生產(chǎn)的互為主體性,同時,站在知識再生產(chǎn)的視角完成了對質性社會學研究的反思過程。 第四章概括性論述了社會概念在質性社會學研究體系中的重要意義,指明其已成為貫穿和引導質性社會學研究體系的一個關鍵性的思考節(jié)點。首先,質性社會學研究其起點就在于如何理解和準確詮釋不同研究者眼中的社會概念,通過社會學的經(jīng)典回顧,歸納出社會概念的類型化產(chǎn)物,并將社會與日常生活、社會事實緊密地勾連在一起;其次,與質性思維相結合,以此來梳理社會概念譜系,并努力運用新的敘述視角來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思考邏輯,并擺脫和超越對社會概念的認識誤區(qū)和概念偏差;再次,圍繞屬于社會概念的四個核心特征:不確定性、流變性、彌散性和知識性,提出了質性社會學的解讀視域;最后,依靠回顧經(jīng)典一概念創(chuàng)新、生活世界一底層敘事、文化話語一整合社會等幾對互動關系,實現(xiàn)對質性文化視野中“社會”景觀的探索,以此完成對社會概念的反思。 第五章基于歷時性的研究視角,重新思考和整理了質性社會學本土化過程,并重點關注和闡述了質性社會學本土實踐內容。第一,從質性社會學本土化的內外動因入手,既說明了文化因素在社會學研究中的影響,又指出了社會學知識體系發(fā)展的內在需求;第二,著重論述質性社會學本土化的早期實踐,一方面有來自吳文藻的實踐經(jīng)歷,另一方面也有關于費孝通的反思經(jīng)驗,以此來厘清質性社會學本土實踐的關鍵時段;第三,認識質性社會學本土化帶來的啟示:回應了量化研究中存在的盲點,延續(xù)和拓展理解社會學的研究范式。 最后是結語部分。本部分內容涵蓋了質性社會學自身所蘊含的本土價值,更明確質性社會學研究需要呈現(xiàn)出屬于中國思想文化的獨特研究范式和核心概念,指明只有立足于本土語境,質性社會學研究才更有生命力。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C91-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趙旭東;;超越社會學既有傳統(tǒng)——對費孝通晚年社會學方法論思考的再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本文編號:240788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40788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eed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