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社會學論文 >

道德個人的生成路徑——基于涂爾干與鮑曼社會理論的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8-15 17:57
【摘要】:自孔德以降,社會秩序成為社會學者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雖然解釋社會的角度不同,但都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個體化的社會,"社會秩序何以可能"的發(fā)問方式也逐漸轉(zhuǎn)變?yōu)?如何在高度個體化時代實現(xiàn)社會團結(jié)",即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如何建構(gòu)現(xiàn)代個人。涂爾干對社會團結(jié)的有機想象,本質(zhì)是現(xiàn)代社會在何種程度上為道德個人主義產(chǎn)生提供了可能以及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可以進行道德自我的建構(gòu)。鮑曼則從"他者"哲學出發(fā),以后現(xiàn)代的視角分析在現(xiàn)代社會中實現(xiàn)道德自我的可能性,借此消除個體對不確定生活的恐懼,尋求精神上的"皈依",最終實現(xiàn)個體自治與社會團結(jié)。因此,涂爾干和鮑曼的道德自我生成路徑含有現(xiàn)代社會道德個人進行深度建構(gòu)以及在道德自我的基礎上如何實現(xiàn)社會團結(jié)的可能性。
[Abstract]:Social order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re issues concerned by social scholars. Alth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ety is different, However, they are aware that modern society is a highly individualized society, and the question of "how is social order possible" has gradually changed into "how to realize social unity in a highly individualized era", that is, 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conditions such as He constructs a modern individual. Durkheim's organic imagination of social unity is to what extent the modern society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emergence of moral individualism and whether moral self-construction can be carried out in modern society. Baumann, from the philosophy of "oth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izing moral self in moder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 so as to eliminate the individual's fear of uncertain life. Seek spiritual conversion, and finally realize individual autonomy and social unity. Therefore, Durkheim and Bowman's path of moral self-generation contain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moral individuals in modern society and how to realize social unity on the basis of moral self.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構(gòu)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研究——聚焦人口流入型地區(qū)》(15ZDC028)
【分類號】:C91-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帥;;神圣社會下的現(xiàn)代人——論涂爾干思想中個體與社會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8年04期

2 王林平;;涂爾干實證思想的內(nèi)涵[J];學術交流;2009年07期

3 陳頎;;走向“集體歡騰”:涂爾干社會理論的危險[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呂付華;;失范與秩序:重思涂爾干的社會團結(jié)理論[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5 渠敬東;涂爾干的遺產(chǎn):現(xiàn)代社會及其可能性[J];社會學研究;1999年01期

6 張海洋;涂爾干及其學術遺產(chǎn)[J];社會學研究;2000年05期

7 王宗昱;涂爾干的宗教社會學[J];求是學刊;2001年04期

8 李文華;涂爾干的人性觀、社會觀、科學觀和方法觀[J];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9 戴桂斌;;涂爾干:社會的失范與重建[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戚干舞;;知識的社會起源——涂爾干的范疇理論略析[J];新學術;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兆曙;;涂爾干的遺產(chǎn)和遺憾[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jīng)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張偉;;以涂爾干集體意識的觀點淺析當前社會秩序的維持[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李英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把科學理性主義拓展到人們的行為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胡煉剛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重訪涂爾干的社會學認識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3 田建明;涂爾干及其對社會學人類學的貢獻[N];中國民族報;2008年

4 思郁;流動的生活,我們的恐懼[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5 秦暉;價值關懷與實證研究[N];南方周末;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迅;涂爾干社會理論的文化之維[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2 于鵬;涂爾干的社會觀與現(xiàn)代個體的林中路[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3 蔡振東;涂爾干與布迪厄教育社會學思想之比較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6年

4 張貫磊;作為道德共同體的理想社會[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5 陳松鳳;涂爾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向輝;社會團結(jié):從涂爾干到羅蒂[D];北京大學;2007年

7 徐秀明;涂爾干與布迪厄幾種教育社會學觀點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黃振羽;社會的結(jié)構(gòu)維度與象征維度[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馬宗亮;論涂爾干集體意識[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10 胡晏瑜;基于人的尺度的教育[D];浙江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1849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21849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5f1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