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屬到愛情:農(nóng)村年輕女性婚姻邏輯的變遷——基于南方水村的調(diào)查
本文選題:農(nóng)村婦女 + 婚姻 ; 參考:《中國青年研究》2017年10期
【摘要】:農(nóng)村婚姻有兩重邏輯,分別是歸屬邏輯和愛情邏輯。歸屬邏輯說的是通過婚姻將農(nóng)村年輕女性置入娘家、婆家和村落熟人社會構(gòu)成的歸屬體系之中,并通過"歸屬體系-傳宗接代"的模式來體驗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愛情邏輯則是將愛情作為夫妻關(guān)系的連接紐帶和目標,婚姻被認為是男女雙方個人的私事,而與雙方家庭、家族及村落熟人社會無關(guān)。對于農(nóng)村年輕女性而言,前者是"找婆家",后者為"找對象"。2000年以后伴隨著農(nóng)村女性地位提高、流動加劇和學(xué)歷提升,以及男女性別失調(diào)、宗族瓦解等,婚姻的歸屬邏輯逐漸被愛情邏輯取代,農(nóng)村年輕女性在婚姻中更傾向于"找對象"而不是"找婆家",這意味著其個體追求和意義體驗發(fā)生了改變。
[Abstract]:Rural marriage has two logic, belonging logic and love logic. The logic of ascription is to put the young rural women in the family of their mother's family, their mother-in-law and their village acquaintances by marriage, and to experienc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through the mode of "belonging system-inheritance". The logic of love is to regard love as the link and goa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Marriage is regarded as the personal affair of both men and women,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society of families, families and village acquaintances. For young rural women, the former is "looking for a husband's home," while the latter is "looking for a home." after 2000, the status of rural women has increased, mo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have increased, gender imbala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clan disintegration, etc. The logic of marriage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logic of love. Young women in rural areas tend to "look for an object" rather than "find a home" in marriage, which means that their individual pursuit and meaning experience have changed.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社會學(xué)研究所;
【分類號】:C91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英斌;;美國人婚姻觀念的變化[J];世界文化;2007年09期
2 張鵬;;婚姻觀念與婚姻行為的社會學(xué)解析[J];學(xué)理論;2013年14期
3 扈海鸝;“湊合婚姻”的現(xiàn)狀與出路何在[J];社會;1988年05期
4 扈海鵬;;關(guān)于“湊合婚姻”的思考[J];廣州研究;1988年08期
5 郭虹;當前農(nóng)村婚姻探索[J];社會科學(xué)研究;1989年06期
6 劉應(yīng)杰;;婚姻的要素及中西婚姻文化的差異[J];社會;1990年03期
7 羅萍;論21世紀中國婚姻變遷的趨勢[J];江西社會科學(xué);1995年11期
8 王愛麗;分離·沖擊·制導(dǎo)──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婚姻變革[J];中國青年研究;1997年03期
9 侯曉蓉;;淺談現(xiàn)代中美婚姻觀念的差異[J];文學(xué)教育(中);2014年07期
10 蔣萊;當今社會的婚姻變革[J];社會;2000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陳青霞;;青年農(nóng)民工的婚姻觀念和行為的研究——來自豫東黃莊村的個案調(diào)查[A];福建省社會學(xué)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彭貴珍;;略論近代中國城市居民婚姻觀念的變遷及其影響[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陳德春;;試論父母離婚對獨生子女成才的影響[A];’96全國優(yōu)生科學(xué)大會大會學(xué)術(shù)講演與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1996年
4 傅建成;;20世紀上半期中國鄉(xiāng)村婚姻實態(tài)與變遷[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問題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陳瑋 實習生 楊世銀;年輕人要學(xué)會經(jīng)營婚姻[N];蘭州日報;2006年
2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徐華;幸;橐鍪巧朴诮鉀Q問題的婚姻[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3 劉蓓;婚姻文化新趨勢與尷尬困境[N];吉林日報;2013年
4 華東師范大學(xué)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院長、教授 丁金宏;梯度模式下的“婚姻剩余”析[N];北京日報;2013年
5 ;“門當戶對”能夠保衛(wèi)婚姻?[N];大連日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趙曉明;“圍城”里的幸福需要“保鮮”[N];中國社會報;2013年
7 陸文軍 葉健;“不禮而婚”挑戰(zhàn)的不只是社會習俗[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8 本報記者 莫蘭;“大叔控”:到底誰“控”誰?[N];中國婦女報;2013年
9 上海市婦女學(xué)會副會長、上海大學(xué)教授 鄧偉志;婚姻觀念正在物質(zhì)化嗎[N];解放日報;2011年
10 張琪;他們選擇“不禮而婚”[N];中國社會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6條
1 李濤;婚姻承諾的心理學(xu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2 王歌雅;中國婚姻倫理嬗變研究[D];黑龍江大學(xué);2006年
3 栗志強;農(nóng)村男方婚姻支付:性別比失衡背景下的農(nóng)民婚姻策略[D];上海大學(xué);2012年
4 陳玉英;基督教信仰對婦女婚姻滿意感之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5 閆玉;當代中國婚姻倫理的演變與合理導(dǎo)向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6 趙梅;婚姻沖突及其對青春期子女的影響[D];北京師范大學(xué);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敏;當代中國婚姻倫理問題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xué);2015年
2 曾凡超;農(nóng)村社會變遷背景下的婚姻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15年
3 徐蕓;并家婚從何處來,向何處去[D];南京大學(xué);2015年
4 張超;80后婚姻價值觀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2015年
5 于靜靜;基督教與中世紀前期婚姻形態(tài)變遷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5年
6 迪力拜爾·托乎塔森;烏魯木齊市領(lǐng)館巷維吾爾族婚禮中的彩禮變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xué);2016年
7 阿日孜古麗·圖爾蓀;1949年以來的新疆疏勒縣維吾爾鄉(xiāng)村的婚姻變遷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xué);2016年
8 賈爾肯·安沙爾;哈薩克族婚姻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6年
9 李鵬;農(nóng)村“剩男”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6年
10 龍朝東;大理州主要民族婚姻與家庭狀況的若干差異及其形成因素研究[D];大理大學(xué);2016年
,本文編號:19013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90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