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法論的反思到研究典范的轉(zhuǎn)移——再論臺灣地區(qū)的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
本文選題:臺灣 + 社會科學中國化 ; 參考:《學術(shù)月刊》2013年06期
【摘要】:"核心"對"邊陲"學術(shù)文化的長期影響與全面支配,不僅造成了臺灣地區(qū)整個文化傳統(tǒng)的嚴重"萎縮",而且也造成了臺灣地區(qū)人文社會科學學術(shù)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徹底"迷失"。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的興起,正是在"核心一邊陲"結(jié)構(gòu)部分松動之后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界為重建學術(shù)主體性而做的一次重大努力,是反對西方特別是美國學術(shù)"殖民"、追求學術(shù)獨立的一場重要抗爭。至于這場運動由早先的方法論反思向稍后的研究典范轉(zhuǎn)移之推展,一方面固然與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哲學領域的"典范革命"有關,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則與臺灣社會由"一元"向"多元"的結(jié)構(gòu)性變遷以及隨社會結(jié)構(gòu)變遷而來的社會價值觀念由"一元"向"多元"的遞嬗相輝映。
[Abstract]:The long-term influence and overall domination of "core" on "frontier" academic culture, It has not only caused the serious "atrophy" of the whole cultural tradition in Taiwan, but also caused the complete "loss" of the academic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aiwan. The rise of the "Sinicization" move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 was a major effort made by Taiwan'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ommunity to rebuild academic subjectivity after the partial loosening of the "core one frontier" structure. It is an important struggle against the West, especially the American academic coloniz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academic independence.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vement from the earlier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 to the later paradigm of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it is certainly related to the "exemplary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Americ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1970s, bu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a more important aspect. It reflect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Taiwan society from "monism" to "pluralism"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values from "monism" to "pluralism".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研究項目“六十年來港臺人文社會思潮研究”(11JJD7700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C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東;;從“中國化”到“本土化”——臺灣社會科學“中國化”運動的學術(shù)史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子今;臺港學者論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的現(xiàn)代化與中國化[J];黨?蒲行畔;1988年21期
2 ;臺灣學者談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中國化[J];社會;1982年01期
3 林南;社會學中國化的下一步[J];社會學研究;1986年01期
4 朱雙一;1995年臺灣文壇有關“本土化”的一場論爭[J];臺灣研究集刊;1997年01期
5 杜斌,鄭毓信;評臺灣“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J];學海;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加入臺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聲明[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年02期
2 ;第九屆東亞STS網(wǎng)絡國際會議暨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第一屆年會紀要[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年06期
3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一○年總目錄[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加入臺灣華藝CEPS中文電子期刊服務聲明[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 陳金贊;相互切磋 謀取共識──赴臺參加“全民教育”研討會筆談[J];教育科學研究;1994年04期
6 ;學術(shù)信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7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雙月刊)第10卷(卷終)總目錄[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莫小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中外文化關系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簡述[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9 ;學術(shù)信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10 張元錦;閩臺“張廖”濃濃情[J];今日中國(中文版);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賀電[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錢運錄;石秀詩;;賀信[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孫中欣(美國波士頓大學、塔夫茨大學訪問教授);哈佛“中國通”談中國研究與中國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黃樹民 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黃樹民:大陸哲學社會科學應不斷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本文編號:18067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shgj/1806754.html